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淡马锡玩转资本国际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17:43 《资本市场》

  淡马锡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把持了新加坡国民经济的命脉,它的投资业绩让不少市场化的投资公司都羡慕不已。日前中国国资委更是表示,要把淡马锡作为学习的对象。

  在全球灿若星辰的投资公司中,淡马锡被打上了十分特殊的印记。

  这家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的投资公司如今基本上把持了新加坡国民经济的命脉——
直接掌控23家企业,间接控制的企业达2000余家;在新加坡10家规模最大的企业中,淡马锡涉足7家;淡马锡拥有的上市资产的市值占到新加坡股市总市值的1/3左右。

  小国的资本“枭雄”

  新加坡国内数千家实力雄厚的关联公司簇拥在淡马锡的周围。

  资料显示,在淡马锡的资金布局中,重点囊括了按市值计算在世界航空业排名第二的新加坡航空公司57%的股份、东南亚银行界龙头星展银行28%的股权,以及新加坡电讯65%和嘉德置地61%的股权。此外,港务集团、新加坡电力及新加坡科技等新加坡资本市场上的“翘楚”,百分之百的股权也被淡马锡揽入麾下。

  31年前,由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直接推动的淡马锡只有3.5亿新元的投资资本,且重点放到船舶修理、炼油和石油化学、银行和金融等高风险或民间不愿投资的领域,以消除新加坡经济当时出现的“空心化”现象。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淡马锡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将二分之一的资本分流到国际市场的投资运作中。于是,从亚洲到欧洲,从北美到南非,淡马锡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散财童子”,在全球各地撒下了数十亿美元的真金白银。

  海外投资策略为淡马锡带来了滚滚财源。仅最近三年,淡马锡就获得了74 亿新元的利润。而在淡马锡"经济

发动机"的推动下,新加坡国家经济大幅上涨,2004年的GDP较之往年增长高达8.1%。在淡马锡“30岁”的生日宴会上,淡马锡控股集团主席丹那巴南十分自豪地宣称:“淡马锡为新加坡GDP带来了10%的贡献。”

  纵横亚洲

  由于亚洲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淡马锡决定,在今后10年里,自己将把总投资的1/3投放在亚洲市场。

  应当说,地缘上的关系和多年的经验积累使得淡马锡对亚洲市场并不十分地陌生,甚至可以说淡马锡非常熟悉亚洲各国的经济脉络。正是如此,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淡马锡的亚洲投资方向显得格外清晰和明朗。

  按照淡马锡董事局主席丹那巴南的说法就是,淡马锡将重点投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以及中国等四个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的国家。而已经在这些国家所展开的投资无疑为淡马锡今后5年内启动高达150多亿美元的放量式投资计划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桥头堡”。

  在马来西亚,淡马锡购买了该国种植和安联银行等两家金融机构各30%的股份;成功收购马来西亚电讯5%股权;与马第二大金融集团联昌资产合资成立了

房地产基金。

  在印度尼西亚,淡马锡与荷兰银行合资收购了印尼金融银行66%的股份,与韩国国民银行和伦敦巴克莱银行合作购买了印尼国际银行56%的股份;此外,淡马锡还拥有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ICICI银行10%的股份。印尼最大的上市石油公司PTMedcoEnergi38%的股份也被淡马锡收入囊中。

  在印度,淡马锡购买了ICICI银行9%的股权和高科技医疗机构阿波罗医院5%的股权,并与西桥资本基金一起联合投资印度ICICI银行的联络中心;与此同时,淡马锡还购买了印度生物科技公司MatrixLaboratories以及塔塔公司2%的股份。

  资料显示,仅过去两年,淡马锡就调动了33亿美元的巨额资金集结于亚洲国家的35家公司,遍布网络、金融、能源等各行业,而且绝大多数投资都给淡马锡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最近的两个财年中,淡马锡每年的总收入都在560亿新币以上,共获得收益76.5亿新币,给股东的投资回报率更高达33%。

  进军中国

  相比于淡马锡在海外530多亿新元的投资资金而言,其在中国仅为2%的投资份额备显寒碜。正是如此,淡马锡时下正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加速进入中国,并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签下了十分丰厚的投资大单。

  国内外金融专家研究发现,在淡马锡近年来在中国的收购对象中,银行业已经成为了它的最爱。以1亿美元购入民生银行4.55%股权为开端,淡马锡在前不久与中国建设银行达成入资协议,以 14亿美元购入建行5.1%股权,成为继美洲银行之后第二个投资建行的国际战略投资者。

  最新消息表明,随着中国银监会即将放宽外资银行持股比例的规定,淡马锡已经决定对建行的投资额增加至24亿美元。无独有偶,在国际金融买家与中国银行的多边谈判中,淡马锡再度脱颖而出,出资31亿美元一口吃进了中行10%的股权。最新消息还显示,淡马锡正拟斥资约3亿美元,增持民生银行股权至10%,成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上述交易正式完成后,淡马锡在中国3家银行的总投资额将达到50多亿美元,成为投资中国金融业规模最大的外资机构。

  对于淡马锡对中国银行业的慷慨投资,淡马锡的执行总监S·易华仁坦言,“公司对中国的金融企业一直非常有兴趣,因为淡马锡看好这一产业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发展潜力。”

  的确,从目前的投资取向上看,淡马锡还没有要在中国获得银行控制权的意图,但是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的注资以确保其在中国每年10%的回报率则是淡马锡渐行渐浓的情怀。

  与投资银行相匹配,染指中国保险业正在成为淡马锡在中国投资的另一亮点。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要求,偿付能力缺口高达90亿元的太平洋人寿必须在2005年10月31日之前上报改善方案。之前,美国凯雷集团与太保已经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谈判,并准备投资4.1亿美元获取太平洋人寿24.97%股份。最新可靠消息表明,淡马锡正在和太保进行频繁接触,尽管淡马锡开出的具体收购数额还不为人知,但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若交易达成,凯雷投资集团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和在亚洲其他国家投资相比,淡马锡在中国并没有将战线拉得太长,除了银行和保险服务业外,淡马锡重点将资本布局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产业上。如淡马锡以2.28亿港元收购了中电国际3%股权,成为该公司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最大一笔投资。此外,淡马锡与中国燃气控股签署合作协议,除直接投资收购中国燃气控股10%的股份外,作为一个重要的外来战略投资者,淡马锡还在中国内地与中国燃气成立合资公司,分别持股51%和49%。

  不仅如此,淡马锡日前正在与

中航油进行注资谈判,一个极有可能的事实是,淡马锡将充当中航油的“白衣骑士”,与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一起向中航油注资1.3亿美元。不过,就凭中航油在中国航空能源市场中所处的垄断位置,相信淡马锡的此番良苦用心不会白费。

  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淡马锡转战国际资本市场,不仅以骄人的业绩向全球传递着新加坡国家力量的强大声音,同时由于向亚洲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投资性资金而赢得了东道国的掌声。更有意义的是,在目前自由市场观念遭受较为广泛质疑的背景下,作为准公共投资性质的“淡马锡模式”,已经成为了印尼、马来西亚、中国等国争相学习的标本。

  扫描全球,能够像淡马锡那样做得非常出色的国有控股投资企业并不算多,而可以如淡马锡一样成功处理好与政府关系的国有公司更是凤毛麟角。在强大的行政权力布控之下,国有企业不是经营扭曲,就是苟延残喘,最终沦落成追逐自由的牺牲品。

  可淡马锡却并非如此。对此,淡马锡CEO何晶作出的评价是,淡马锡企业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是因为政府刻意地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不干预这些公司在经营上的种种决定。世界上有许多公司,无论是国有企业或家族企业,它们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它们无法成功地分清控股责任与管理责任。

  作为淡马锡主管部门的新加坡财政部虽然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控股者”,但其在淡马锡治理框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职责仅仅包括任命淡马锡控股的董事局主席、董事和总经理;审阅淡马锡控股每年提交的财务报告;召集与淡马锡控股或其管理的相关联公司的会议,讨论公司的绩效和计划。除此之外,财政部只在影响淡马锡在某个关联公司股份的并购和出售的问题时才参与进来。

  在公司治理层面,淡马锡控股与其政联公司之间始终保持着“一臂之距”的交往。一方面,淡马锡通过持股或出售股权体现其经营方向;另一方面,淡马锡作为股东积极参与其全资、控股企业的治理,派其高管人员进入旗下公司的董事会参与决策。同时淡马锡刻意避免参与各个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各项商业决策,使得淡马锡旗下的企业能够充分地依据正确的商业原则开展业务。

  正如何晶所说,淡马锡作为一名积极的股东,”真正能够帮助旗下企业组成高素质、深具商业经验、也包含多方面经验的董事会。除此之外,淡马锡把对旗下企业的工作重点放在建立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重点业务、培养人才、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并争取持久盈利增长等宏观工作上。”

  厘清了与政府以及和政府有关联的公司的权力边界,无疑为淡马锡调动与驱动各种要素使投资达到最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淡马锡将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演绎到了极致。诚如丹那巴南所指,“正是一种为股东谋求最大回报率的激情让淡马锡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而这也是淡马锡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了确保股东利益的实现和扩大,淡马锡在项目选择及决定资金投向问题方面都是以能否盈利为标准。为此,任何投资项目都要经过事先评估,若不能盈利,则不予考虑。若确属国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又提出要求,则政府必须以公司不亏本为前提,给予相应补偿,公司才予以接受。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文/张 锐

  淡马锡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把持了新加坡国民经济的命脉,它的投资业绩让不少市场化的投资公司都羡慕不已。日前中国国资委更是表示,要把淡马锡作为学习的对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