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第一财经日报:千元与百万 余华们的收入两极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09:19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陈汉辞发自北京

  新书《兄弟》近期问世的作家余华最近异常忙碌。除了要面对不停的新书推介活动,还要面对蜂涌而来的媒体。

  “这种奔波的状态,我事先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余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名的实力派年轻作家,余华说自己的生活、收入很平淡。

  和大多数中青年作家的生活状态一样,他一度靠写随笔,开专栏、出作品集生活。而此次《兄弟》的热销(媒体报道要加印到35万册)也并没有给余华带来太大的变化,他依旧住在十几年前的房子里,“我很满足现在的状态,因为有个书房能让我写作就很不错了。”余华不会开车,也没车,出门办急事也是打车。

  余华是整个中国作家生存状态的代表,他们的收入也只是社会中等偏上的水平。

  一位了解业内动态的作家告诉记者,在整个金字塔中,最顶端是那些很有名气的作家,一般和影视剧有关的,年收入基本在几百万元以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少年作家收入也可达到百万元以上。

  不过,更多的作家只是过着比工薪阶层好一点的生活,那些拿着政府津贴的作家每月收入也只有1000多元。

  目前,中国作家的管理体制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办法针对大约几百人的专业作家,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已过退休年龄,他们在各地作协担任组织或编辑工作;新办法是合同作家制,作家受聘于省市作协,一般是一至三年,关系仍在原单位,由作协给予补贴。中国作协一共有5800多名会员,绝大多数都有固定的工作岗位,80%分布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部门,如刘震云在《农民日报》,莫言在《检察日报》挂职,也有一边当教授,一边涉足文坛的,如余秋雨、曹文轩、徐坤等。

  北京作协的作家现在有五种类型;一是从旧体制延续下来专业作家,专业从事写作,没有其他工作,待遇按职称划定;二是签约驻会作家,五年签约一次;三是领津贴的签约作家,三年签约一次,短期内专业从事写作,须完成45万字工作量,每月津贴1200元;四是不领津贴的签约作家,不要求专职从事写作;五是会员,会员相当于一种荣誉称号,只要文学创作上具备一定水准即可入会,没有职业要求。

  “其实作家也是职业群体,他和记者职业没什么大差别。”《十月》杂志社的主编王占君告诉记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