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家到企业家,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14:39 新经济导刊 | |||||||||
从创业家到企业家,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 本刊记者 孙瑞华 陈五福是谁?
陈五福是一个符号,更是一张名片。他的名字总是跟创业连在一起:华人创业、橡子园、孵化器,都是他的关键词。 开始关注陈五福,并不是因为他在美国的创业神话,以及蜚声世界的橡子园孵化器,而是因为TD-SCDMA。 在3G三大国际标准中,有美国主导的CDMA,欧洲主导的WCDMA,TD-SCDMA则由中国主导。一般人知道,TD-SCDMA是由大唐代表中国提出的。然而,更为深入的细节,恐怕一般人并不清楚。 其实,在大唐的身后,另有一家公司,叫做信威,现在已成为SCDMA的领头羊,号称大灵通。然而,当时这家小公司并不为外人所知。大唐是信威的大股东,信威的另外股东中,有创业投资商美商中经合,此外,一个重要股东及创始人就是陈五福。正是陈五福最早在美国创立了这家公司——即TD-SCDMA的源点。 从20世纪80年代末,陈五福就开始崭露头角。差不多十年间,他引领了美国(硅谷)华人创业的高潮。连续创业成功,平均回报1300%,一时被称为华人“创业之神”,头上光环绚丽异常。 陈五福进入中国大陆是在2003年1月。当时由橡子园,以及上海创投和上海张江分别投资800万美元、6000万人民币,共同组建了橡子园创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位于浦东软件园,正式拉开了他在中国“无中生有”的序幕。目前,在孵企业已达7~8家。 两年后的今天,陈五福又借着施振荣组建智融集团的机会,北上京城,出任智融集团创新公司董事长,用他的话说“这次是当敢死队”。 9月22日的北京,秋高气爽,阳光灿烂,与天气一样灿烂的还有陈五福本人。记者于上午9时整,如约来到位于中关村软件园的瑞平公司,采访在那里开董事会的陈五福。从他那儿得知,瑞平也是其投资的一家初创公司,与信威(办公地点就在瑞平隔壁)是兄弟关系,都属通信领域,团队间也有内在联系。 他轻松地告诉记者,开董事会之前,先接受采访,董事会一完,他马上要飞硅谷。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不知是有意无意,那天,他恰好穿着印有“信威”、“SCDMA”标志的工作装。 政府应创造一种诱导机制,鼓励创新,鼓励早期投资 新经济导刊:橡子园创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于2003年初成立。请问,截至目前,共孵化了多少企业?都是哪些领域?这些企业情况怎样? 陈五福:这是一只上海基金。目的是把美国的技术引进到大陆,再利用张江的环境和人才。目前已经投资了七八个项目。投资领域主要在几个方面:半导体芯片设计、无线通信基础架构、软件开发、通信系统开发以及跳跃性新技术。 总的来说,这些企业做得还不错。估计明年或后年,这些公司就会上市,或被并购,并购的可能性更大。 新经济导刊:为什么最先选择上海而非北京? 陈五福:两个地方的速度不太一样。谈合作时,上海的动作比较快,我们能力有限,只能先从一个地方做起。 上海、北京各有特点。上海与外界接触比较频繁,商业化气息比较浓;北京其实有很多人才,尤其是电信业、软件等,比如中关村,而且最接近中央政府,某些方面执行上也容易。我们非常希望有这样的机会,延伸到北京来。 新经济导刊:您觉得做好早期创业,政府需要做什么? 陈五福:政府应该提供比较好的机制,鼓励人们去创业。在台湾、以色列、美国都有这样的机制。因为,一般的私募投资基金,是不愿意投资到早期的。这时,政府要带头进入,比如先出1/3或一半的资金做引导,退出时,把更多的利益让给其他股东。这样,自然会带动其他投资者来投资。 新经济导刊:如何发挥已经创业成功人士的延伸作用? 陈五福:国内也已有一批有经验的人,应该想办法,诱导这些人发挥作用。一定要有制度,否则,如果纯粹从投资讲,谁去做早期呢?政府一定要有一个优惠政策加以引导,这些人才是关键。 究竟怎么操作呢?第一,发现做创新的人在哪里。第二,设立机制让他们进来。通常这些人机会很多,他们为什么还要来做这些,必须设立机制,引导他们来。 创业家与企业家有很大不同,前者求新,后者趋稳 新经济导刊:早期创业很辛苦,您为什么还那么喜欢创业?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大公司长期呆下去? 陈五福:早期投资很辛苦,一定要有兴趣。 最早投入,冒险性最高,为什么还要做?因为我喜欢创业,特别有兴趣。早期创业需要特别的人才,一般的创投家难胜任。因为早期创业,根本没有什么好评估的,完全靠你对这个领域的了解。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创业家与企业家有什么大不同? 陈五福:创业是无中生有,这些人都不是很守规则,比如我,就是一个不太讲规矩的人,办公室如果没人帮助整理,就会很乱。我对生活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第一次创业,确实想要钱,我也是从贫穷中走过来的,当时为了脱离贫穷,才去创业。但到后来,已经不再是钱的问题了。钱慢慢变成一种工具,能够满足我的一些需求,比如投资需求。对我来说,钱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种享受。 创业家不是不能变成企业家,关键是,有些创业家不愿意变成企业家。 创业家,总想做新的、早期的事情,他敢冒很多的风险。冒险可能会失败,但不冒险,根本没有成功的机会。反过来,当公司变大时,开始追求稳定,不再追求无穷无尽的冒险,这就需要心态上的改变。但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创业家,不习惯改变这一心态。 新经济导刊:要永远创业下去吗? 陈五福:我喜欢享受继续创业。有人说,你创业这么辛苦,好不容易把企业养大,再送给别人你放心吗?这个情况只有我自己最了解。把企业交给别人不一定成功,但让我留下,就一定成功吗?不见得。把企业交给别人,比我自己继续做,成功的机会更大,这就是分工。而我的价值,就是再去创业。 相对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发明越来越过剩 新经济导刊:要想创业成功,技术与市场,哪个更关键? 陈五福:创业经常从技术开始,但创业要成功,绝对不是技术。在早期,我以为是技术导向,其实不对,应该是市场导向。 创业分几个阶段,一是做什么,二是怎么做,三是做完以后怎么卖。现阶段,价值的创造,最核心的是“做什么”,高科技只是解决“怎么做”。 尤其是在大陆。至少未来几年中,还不是创造技术的地方,而是应用技术的地方。如果你知道了该“做什么”,其实,“怎么做”就不是问题,因为你不必去创造那个技术,在美国都是现成的,关键是如何应用。包括互联网在内,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技术。 新经济导刊:对中国大陆您有什么建议? 陈五福:大陆很幸运,人才多、市场也庞大。但即使这样,资源也是有限的,当你在广度和深度之间挑选时,要取舍。目前来说,大陆在整个世界的定位,还是比较低端的劳力密集,要赚钱就要用劳力、土地,这样能比较快地赚到钱,因为这是你的优势,你还不能放弃这块,在这块要更广度地赚钱。但同时,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升级,不能永远都这样靠广度,被压迫在低端,要走向深度。我的建议是,走深度也要选择。 关键看投入的程度,比如当年台湾的投入,选择了一个重要领域——半导体,当时不可能选择很多同时做,因为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人力资源。台湾半导体起来后,几乎把所有的精英都吸引过去,学校最好的学生都跑到半导体去了。大陆也要考虑这点,深度也要有选择性,毕竟在某些方面离人家还很远。要找准几个行业,做更大的创新投入。 新经济导刊:未来关注哪些领域? 陈五福:主要是健康产业和消费领域。 这是大方向。2000年泡沫之前,很多投入开发出很多的的技术,出现了技术的相对过剩,即技术的开发超过技术的应用,一大堆新技术不知道用来干什么。 健康产业,随着人生活水准提高,需求与以往会大不一样。以前有病去看医生,现在则强调预防在先。观念改变之后,对整个系统要求是不一样的,会有很多机会出现。 新经济导刊:为什么加入智融? 陈五福:我个人在美国创业已经有一些成就,我一直希望把这种创业的经验带到华人区,进行传承,我一直都在找合作伙伴。我发现,施振荣先生是台湾企业界最具前瞻性的。他一直在想未来的事情,跟我的想法贴近。未来,橡子园会与智融做整合,我自然是做敢死队,当然是不死的敢死队。 ————————————————— 本刊网站(www.daokan.com)检索关键词 陈五福、橡子园、孵化器 陈五福简历 陈五福出生于台北南港的贫寒家庭,兄弟间排行第五的幸运儿,得名“五福”。 1972年毕业自台湾大学电机系,于1976年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取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1976年至1977年,陈五福先生于柏克莱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班进修。 1990年10月,创立Cascade Communications,1994年7月28日上市,市值曾高达100亿美元;该公司1997年被Ascend Communications以26亿美元收购。 1995年6月,创办Arris Networks,10个月后的1996年4月,在第一个产品诞生的当晚,该公司以1.5亿美元被Cascade Communications并购。 1996年6月,陈五福从美国东部移师硅谷,创建Ardent Communications,次年8月,该公司被Cisco以2.5亿美元收购,陈五福留任Cisco科技副总裁一年。 1998年底,陈五福又参与Shasta Networks创业,1999年4月,北方通讯(Nortel)以约计3.5亿美元收购Shasta Networks。 华尔街日报曾深入介绍陈五福;硅谷权威杂志红鲱鱼(Red Herring)2000年评选陈五福为年度十大创业家;美国Light Reading杂志称陈五福为光纤网络通讯产业最具影响力人士;2002年,陈五福先生入选为富布斯杂志美国一百最佳高科技创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