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万:磨成的鹅卵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 09:57 中国新时代 | |||||||||
文/ 本刊记者 焦晶 深夜的大上海,依然有着流光异彩的别样韵致,却没了白日的嘈杂。 曾在沪上制造了无数传奇的杨百万,开着自己那辆SUV(运动型多功能车),漫无目的,却饶有兴致地缓缓行驶在大街上。这是他最近几年的最大爱好,即使是半夜,他也会这样闲
跟前些年那个喜欢旅游、运动的活力型杨百万相比,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杨百万越来越得意于自己的宁静。“我现在性格不急不躁,目标也不会无限放大,变得宁静起来了。”杨百万语气舒缓。像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经过流水的长年冲刷而变得圆润,曾经的传奇人物历经人间沧桑,如今几乎变成了一块“鹅卵石”。 不过,一顶“百万”的帽子戴了17年的杨百万,“股市不倒翁”的美名犹存。每天,在他的上海杨怀定(杨百万真名)软件公司里,杨百万手中拨弄着一串木雕佛珠,同时对着3台笔记本电脑,悠闲地查看信息。 17年的磨砺,杨百万感慨颇深。事实上,他是个相当熟稔于把握火候的人。近两年,他还翻出1990年出版的一本书《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并仔细查了查,他发现,其中的多数人物已经失足落马了。 “能做一棵常青树是很不容易的,最重要的是心境,有机会时就抓住,没机会时不强求,因为强求往往是失败的开始。”杨百万语重心长。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平安快乐地度过余生,身体健康,其他的什么都不想。这,或许正是他近几年生活状态的最好注脚,尽管依然忙碌,但却多了几分随遇而安。 忐忑的百万富翁 “如果我性格很稳就不会冲进市场了,实际上我有颗永远不安分的心。”杨百万如此评价自己的性格。的确,倘若17年前,杨百万如此宁静,就不会有今天的“杨氏传奇”。 1950年,杨百万出生于上海一个贫穷之家,兄弟姐妹6个。因为家里每年都要享受国家的救济,在他的记忆里,饥饿和贫穷一直是刻骨铭心的。初中毕业后,杨百万进了一家国有企业做仓库保管员,头脑活络的他居然很“混不开”。1988年2月,他毅然辞职。 杨百万的名头就来自于此后倒腾国债的成功。头一回,他就尝到了甜头。1988年4月21日,上海放开国债交易。那天上午,他揣着2万元钱去了市场,108元买进,下午就成了113元,马上抛掉,1000元钱轻易就挣到了手。而当时的工资水平,是月工资60元左右。 实际上,杨百万是有备而来。他一直对金融相当有兴趣。在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没开放的时候,就对香港证券指数的走向、黄金的价格,甚至美国的证券指数走向都很了解。这或许也注定了他以后在股市中的再次成功。 不过,当时心里乐开了花的杨百万并没想到暴富。他算了笔账:在企业里干,1年才挣800多块钱,倒腾国债,1天就挣1000块!这些钱解决了吃饭问题,闲下来的时间干啥呢?30多岁的杨百万,当时还有点小青年的冲动与理想,他琢磨着,1年就干这么一次,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 但在上海图书馆,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当时,全国各地的国债开盘价并不一样,落后地区的利息要高,发达地区的利息则比较低;杨百万算了算,差价居然有五六元。 杨百万突发奇想:如果从外地买进来,到上海卖出去,不就实现了1天1000块了吗?他把30多个省份的报纸翻了个遍,最终决定去合肥。当时,合肥的开盘价是104元,而且当地没人买。 这趟合肥行,杨百万赚了6000元!开创了异地交易的个人先例。 这下,杨百万兴奋得连觉都睡不着了。书也不打算读了,他为找到了一条发财之路而狂喜。但他清楚,这事保密时间不会太长。此后一年,他拼命和时间赛跑,并走向了全国。几乎所有的时间,他都在火车上耗着。而每次回到上海,完全靠吃安眠药才能睡两个小时。 “当时的火车从上海到安徽,去是88次,回来是87次。这时正好兴‘发发’,我想车轮滚滚,我就发发了。”杨百万微笑着说。“杨百万”这个名号就是那时叫响的。 有钱了,杨百万心里并不塌实。谨慎的杨百万开始没头没脑地跑人民银行、公安局、和税务局。 “从外地买了国库券到上海卖掉,可以吗?”杨百万在上海人民银行咨询政策,对方说:“你看呢?”“我看可以。我看了金融时报,人民银行行长李贵显在开放国债后有个答记者问,说欢迎公民随时买进随时卖出。有错是你们行长负责,不是我负责。”对方不置可否。 整天携带巨款四处跑,杨百万也遇到过危险。1988年7月,他又跑到上海公安局。“我是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我出钱,想请两个保镖护卫我改革开放的成果。”他果然如愿以偿,从公安局雇来的保镖保卫了他整整半年。 可杨百万还是不塌实。他又跑到税务局,“我赚了好多钱,要不要加税?”“买卖国库券不用加税。国库券条例就规定了国库券的利息是不收税的,你抓紧干吧。” 杨百万放心了。 一年后,在国债交易上满载而归的杨百万又一头扎进了股市。当时的股票是保本的,每年有15%的利息,毫无风险,他一下子买了20万,准备坐享每年3万元的红利。 谁知,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放,杨百万以每股91元买的股票一下蹿到800元,100万稳稳到手。 此后在股票市场,谨慎果断的杨百万一路绿灯, 十几年过去,更是成就了“股市不倒翁”的美名。 修得正果 “五味具全,都品尝过了,现在刚刚得正果。”杨百万如此评价自己此前的人生,“最坦率地讲,走到今天是生活所逼,就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乍富起来的杨百万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买房、买车。除了害怕以外,他感觉好极了。他那时体会到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不过,现在还多了一点:有钱也不是万能的。现在想来,杨百万很为自己庆幸:“当时的选择还是很正确的,绕过了那么多激流险滩,最终还是把握住了自己,没出事嘛,而且在证券市场我是常胜的,没有被消灭。” 和很多暴富起来的人不同,经过大浪冲刷的杨百万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在1992年的股市疯狂中,杨百万抛掉了手头所有的股票,买了几套房子。“新生事物刚刚出现,对金融意识薄弱的人,包括整个社会都有一个瞬间的开放以后的自由,以及伴生的疯狂。很多人也亏在了这上面,很不理性。”杨百万说。他那时已经看了很多书,意识到人人都疯狂的时候就是下跌的时候。 “任何投机的事物有涨必定有跌,所以我一般见好就收。”杨百万对自己的经验相当得意,“绝不在疯狂的时候加入。” 同样,在2004、2005年春天上海炒房热最顶峰的时候,杨百万又赶在宏观政策出台之前,把他十几年前买的房子全部抛掉,获利100万。 “现在看到什么事情都不激动了,会先冷静地思考。”杨百万感叹,“没有我的经历是体会不到的。” 从2004年起,写了7年文章的杨百万又毅然放弃,专心地做他的股票投资以及培训。“其实我写文章当时的月收入有5000元,很多人都不理解。”杨百万说。他认为培训和写文章不同,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使他感到高兴。现在,他每个月两次,利用周末到外地去培训散户。 不过,以担心误人子弟为由而封笔的杨百万,并没有逃脱误人子弟之名。接受过他培训的学生也有前来“讨伐”者。学生们也鱼龙混杂,发现杨老师说对了,进门就磕头,中间想不通,拿起手机就发短信,骂他“老骗子”。 杨百万对此并不恼火。他只是一再地强调心态,强调投资要用自己的资本,即日常生活费用之外的钱。“很多人为什么现在输钱难过啊,他是用生活费来操作,一跌,就没饭吃了,这心态能好吗?” 当然,老师也不是“神”。今年,一向在股市上所向无敌的杨百万也遭遇了不顺,股权分置试点推出,他被套了30万。但杨百万认为问题不大,“现在难保股权分置解决后,若干年后会来一个很牛很牛的牛市,会来的。” “在股市上没有退休年龄,只要你的智力不退化到老年痴呆症,体力允许,坐得住,不会退休的。”55岁的杨百万说。1995年、1996年那会儿,杨百万也尝试过不做事、享清福。“那时的工资是几百,我有200万了,不愁吃不愁穿,连股票都懒得看。两年以后身体退化,百无聊赖。” 现在,他每天都把自己安排得很忙,光看电视的财经频道就要花好几个小时。 【对话】 记者:你当时怎么选择了倒腾国债? 杨百万:这一天我已经等了很久了,我辞职后一直就琢磨干些什么,所以看到报纸上说4月21号要开放金融市场,我就进去了。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赚钱的门路是很少的。虽然可以干个体、私营企业,但那需要很高的门槛,而且要有专业的知识。买卖国债就相对简单一些,有异地差价,比较适合我,我也一直关注金融。 记者:你印象深刻的人生转折点是什么? 杨百万:我的人生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从吃大锅饭的国企到为生活而奔忙,买卖国库券的阶段。现在房子车子什么都解决了,还有几百万块钱,又产生了转折点,就是活得更有意义。原来纯粹是为养家糊口。 记者:你有没有失败过? 杨百万:没有经历过什么失败,最大的失败还是在国企。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是个有思维、有想法的人,但在国企里是无法生存的,那里就是长官意志,指鹿为马。 记者:你给孙子起的乳名是“涨停板”,是不是要他将来也进股市? 杨百万:我对子女没什么愿望。我最相信鲁迅说的话,不过多干涉他们。只要有养家糊口的技能,至于从事什么职业我都不干涉,因为我小时候父母也没有干涉我。像我吃斋,我父母都没表达意见。给孙子起名叫“扬线”,只是我喜欢股票,倒并不是希望他干股票这一行。人嘛,首先要有安家立命的本领,而且这个事情一定要是兴趣所在,是兴趣所在才一定会成功。他的兴趣我现在还没法了解。证券市场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就像歌唱一样,要有自然的条件,哑嗓子是怎么也唱不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