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N记者张万武 李宏 北京报道
中央电视台一套每天早晨的《媒体广场》节目逐渐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必不可少的新闻早餐,它以及时的资讯、海量的信息、深度的分析和独特的风格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
而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文静,也以质朴、幽默、随和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文静能够把深奥枯燥的经济知识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而变得可亲可近,就像一家人在餐桌上传播和议论某件事一样,既可以接受新的信息,又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网上的观众如是评价文静。
然而,走出直播间的文静给人的感觉是更年轻、更活泼、更具亲和力。
8月18日,刚刚走出直播间的文静在梅地亚中心接受了CIEN记者的采访。
量身定做——
结缘《媒体广场》并非偶然
观众现在看到的《媒体广场》,似乎是为文静量身打造的栏目一样,可在文静的眼里可不是这样。
“当时领导物色人选的过程我并不清楚,等到了这个节目以后才知道那个过程并不轻松,总觉得自己挺幸运的。”豁达的文静在向CIEN记者介绍这个经过时,直陈自己对此不是十分了解,但在做这个节目时却非常尽心。
倒是中央电视台《媒体广场》的制片人王志明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内幕。
文静并不是主持人科班出身,文静的准专业是声乐。1995年从山西大学毕业后进入山西电视台,当时文静的妈妈并不赞成女儿出镜,认为每天让人指手划脚特别难受。可文静就认定了这条路,并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先后做过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后在中央电视台做《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
正是文静的这些经历和不懈的追求,使她进入《媒体广场》成为理所当然。
“第一,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面孔;第二,我们需要一个具有独特主持风格的人;第三,我们需要一个善于和观众沟通的人。”《媒体广场》的制片人王志明向CIEN记者介绍,当时也有几个主持专业出身的主持人来试镜,但总感觉“专业味”太浓,后来就瞄上了文静,大家一眼就觉得“就是她了”,谁也没意见。后来观众的反映甚至还超出了当时的预想,但与总的思路没有大的出入。
之所以选择文静与《媒体广场》的定位有极大的关系。
《媒体广场》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推出的一档报摘类的栏目,她以贴近百姓的丰富资讯来赢得观众,因此对主持人的风格要求较高,而有过记者经历且不是专业出身的文静自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镜头前的文静给观众的感觉是清新的、亲近的、可信的,甚至有些观众是因为先认识文静而后才熟悉《媒体广场》的。
“新闻早餐”是《媒体广场》的广告语,而文静在主持节目中一个交流的眼神、一个强调的动作或者一个肯定的语气,都是观众在早晨的餐桌上所常见的。正如观众在网上留言的那样:“在早餐桌上,我们多了一个聊天的对象,或者传播信息的消息灵通人士,她和我们一起吃早餐、和我们一起读新闻、和我们一起发表看法,然后我们一起开始一天的生活。”
得心应手——
我的心里永远装着观众
由于传播手段的不同,电视里的经济新闻要想让大多数观众接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阅读报纸杂志,经济领域的专业名词、枯燥的数据和专业的分析,读者可以慢慢思考。而在电视里,一句话解释不清楚就会影响播出效果,给观众带来接受困难。
文静主持的《媒体广场》,不但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可,而且还得到经济领域专业人士的认同。
提及这一点,文静对CIEN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不但对经济类信息的需求在增加,而且对阅读和接受的要求也在提高。如何把经济信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最有效的手段传递给读者,是新闻主持人面临的最大的考验。”
那么文静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呢?
第一是自己先消化,让观众易于接受。这要分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注重对经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文静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倘徉在知识的海洋,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为自己充电,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经济领域的内行人士甚至专业人士;二是直播前的快速浏览和消化,把新闻变成自己的东西,甚至要把原来的叙述变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再传播给受众。
“我的记者经历为我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为我可以从稿件中看出记者的采访思路和写作思路,所以我呈现给观众的信息条理非常清楚,语言简单明白,这样也便于观众接受。”文静谈到这一点也颇为自己的记者经历感到自豪。
第二是揣摩观众的接受心理,让观众乐于接受。“如果说在前期信息处理上还有编辑帮助的话,在播报时与观众直接交流时那就得全靠自己把握了。”文静坦陈自己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要想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必须得揣摩观众的接受心理,尽量把观众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受。”
“首先在语气和神态上要与观众形成沟通,一个会心的微笑能拉近距离,一个传情的眼神能与观众形成心灵的默契;其次,对待某个事件的态度要与观众的价值观达成共鸣,一句简短的评论能直击观众的心坎,一个有力的动作能引燃观众内心的激情。”文静在和CIEN记者交流感受时仿佛又回到了直播间,幅度不大但恰到好处的手势、面带微笑却又爱憎分明的神情把记者也带到新闻事件当中去了。
“当然这要把握好度。”文静的激情相当理性,“如果过了这个度,新闻就不客观了。”
感受幸福——
与心爱的栏目一起成长
“在《媒体广场》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文静谈到在《媒体广场》工作的感受时洋溢着满脸的幸福,“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延续这种幸福,因为这里有我心爱的栏目和坚强的团队。”
每当谈到在主持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文静的口中总是离不开《媒体广场》这个团队,心中充满了对这个栏目和团队的感激。
“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这个团队集体所做出的努力,观众所看到的是我,而我深深地知道,所有的一切应该归功于我们这个团队。”活泼的文静说这些时显得非常严肃,“《媒体广场》能够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靠的是全国各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靠的是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靠的是栏目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幕后工作的编辑,他们从大量的信息中挑选出最好的新闻,再加工成适合口播的新闻。”
提到这些年轻勤奋的编辑们,文静更是赞不绝口。她忘不了直播前编辑们对她的提醒和帮助,她忘不了走出直播间时编辑们对她的支持和鼓励:“只要他们说,你今天的状态特别好的时候,或者今天状态不太好的时候,我都要把带子带回去看画面的。”
说起节目的创作,文静的脸上并不轻松,在《媒体广场》栏目组,每天早晨长达59分钟的直播内容,近百幅报样和图版,全部是编辑在当夜制作的。出于对观众、对媒体的高度责任心,编辑们始终坚持所有样报必须是经过报社正式签版之后才进入选稿程序,为了将当天最新的资讯传达给观众,他们经常在凌晨4、5点钟还在进行创作。而作为主持人,一个早晨播出的文字量,甚至比新闻频道当天所有滚动新闻的口播量还多;《媒体广场》一个早晨制作的图版数量,也要比新闻频道所有栏目制作的图版多得多。
当然,文静更忘不了的是观众对她的关心和爱护。
如果哪一天文静感冒了,细心的观众马上就能感觉出来,而且很快就把电话打到中央电视台来,询问文静的身体情况,有的还拿出治疗方案,甚至把药品寄到台里来。
如果有几天文静没有上镜,观众会在网上发出各种帖子,发出种种猜测,本来是台里安排的事,却弄得文静也很为难。
不过,最让文静上心的事还是来自观众的批评。也许是爱得越深要求越严吧,哪天直播时动作过大了,观众就连这种细节也不会放过的。他们批评起来也毫不客气,文静总是虚心接受,诚恳地改正,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观众对我个人的关注其实就是对我们栏目的关注,对我们这个团队的关注。”文静告诉记者,“我觉得最大的幸福,就是与这个栏目、这个团队一起成长。”
保持本色——
我还是从前的我
盛名之下的文静依然低调行事,她的同事告诉记者,录完节目处理完工作上的事,文静往往是马上“消失”,除了台里安排的活动,文静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
尽管每天都站在新闻的最前沿,每天都在接受许多新鲜的事物,但文静的骨子里接受的还是传统教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社会同情心和敬业精神。文静认为,“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是新闻从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除了新闻敏感外,文静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从不人云亦云,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给观众一个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
文静在台里还是一个有名的“侠女”。在路上遇到一些欺负弱小和弱势群体的事,她总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哪怕是一只小动物。在一次采访中,她成功地解救了一名被拐卖的儿童,并安全地把这名小孩送回家,她什么也没说,直到小孩的父母找到台里来大家才知道这件事。文静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没必要张扬。有一次采访一名贫困的大学生,看到大学生生活拮据、难以维持生计时,她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放在桌上,然后悄悄地离去。她说:“作为一名记者,除了客观地记录社会生活外,还要具有起码的良知和同情心。”
和许多新闻从业人员一样,由于工作关系,文静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保持正常的休息比较困难,而她的职业要求是,一到镜头前必须马上兴奋起来。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放弃了药物,完全靠自己的意志来调节。
“现在往镜头前一坐,要不了3分钟,就能使自己进入兴奋状态。”乐观的文静自嘲说,“这也算主持人的必备基本功吧。”
今年7月,文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关链接
《媒体广场》读大报 说大事
《媒体广场》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闻编辑部国内时段一组制作的早间读报栏目,诞生于2003年5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媒体广场》从最初附着在早新闻中的简要报摘,发展到今天形态完整、内容丰富的新闻栏目,不仅成为国内电视传媒权威的读报节目,也成为国内各大报刊钟爱的展示平台。
《媒体广场》秉承“读大报,说大事,传播权威资讯”宗旨,追求“最快速度传播国内外主流媒体资讯,第一时间满足观众了解报章需求。关注主流传媒,关注主流大报,决不哗众取宠,决不传播市井逸闻”。在长期的实践中,该栏目培养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突出、不畏艰苦、敢打硬仗的队伍,建立健全了科学的《媒体广场节目规范和操作流程》,《媒体广场人员设置和岗位职责》,《媒体广场报章选稿规则》,《媒体广场节目制作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确保了栏目组能够以最少人力开展最高效率的工作。
《媒体广场》节目形态非常丰富,日常版块包括“国内和国际报刊浏览”、“媒体浏览录像”、“国内和国际媒体聚焦”、“媒体像册”、“媒体导读”、“国际传媒直报”等,每逢重大事件或重要时期,还推出特别报道形态,集中摘播报纸的相关内容。
《媒体广场》开播两年多来,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并培育出优秀的观众群体。观众收视调查的分析表明,喜欢该栏目的群体中,中青年人群成为主体,收视人群文化层次普遍较高,拥有大专、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观众占主要部分。在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的综合评价中,《媒体广场》发展优势明显,其中在综合频道的收视率稳定在0.7%左右,观众占有率稳定在12%—15%之间。今年第一季度,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综合评价结果中,《媒体广场》排名已经上升到第12位,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早间收视的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