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黎明楷:总有把钱赚回来的时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 13:06 第一财经日报

  黎明楷,个头不高,声音不大,以每分钟不到100字的语速持续了近半个小时的主题演讲。他选定的题目是《香港房地产是怎样过冬的》。作为中原(中国)董事总经理,正是他牵引着中原在内地的扩张与发展。

  黎明楷走过了香港地区房地产界没有“光”的日子。正因为如此,他十分镇定,并没有因为这一轮的调控放弃内地市场的希望。

  离开博鳌,黎明楷的日程几乎全被排在东北“开疆拓土”上。下一站,可能是沈阳,或者天津。上海中原已经上了轨道,接下来他需要在东北铺点,问及那边的生意,黎明楷轻轻摇头:“不好做”。

  可尽管如此,他对冬天的解释依然淡然:“春夏秋冬都可以过活,多穿衣服少穿衣服而已。”那年过冬

  1997年第二季度,香港。嘉湖山庄六期售价4716港元/平方英尺;海逸豪园一、二期,10768港元/平方英尺。仅仅过了一年,1998年第四季度,嘉湖山庄跌至2364港元/平方英尺;海逸豪园更是狂泻至4888港元/平方英尺。

  那段楼市最不景气的日子,黎明楷经过了。

  “一手房紧贴二手房而下。当二手房跌50%的时候,一手房也要跌破50%~60%。”

  1997年10月,金融危机,香港楼市低潮期的开端。2001年“9·11”恐怖袭击又令香港楼市出现波动,跌幅加剧。再至2003年3月,香港大规模爆发SARS疫情,楼价跌到历年新低……数年之中,楼市的不景气甚至没有给中原足够喘息的时间。

  “为了节约成本,我厚着脸皮和业主谈,要说服业主减少中原店面的租金。”在黎明楷的印象里,这是中原首先为“节约成本”所做的工作。在代理行中,店面租金、软硬件的基本维护和员工工资是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节省租金是中原1997年末在成本“截流”上作出的第一反应。

  “但是到1997年末,中原地产已经不仅是一个直营店亏,而是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亏。这也是当时很多代理同时面对的问题。”

  总部给每个区域经理出同样的问题:“怎么能够让你这个区域不亏?”问题出来后,由于区域经理的收入和企业盈亏直接挂钩,区域经理只能加速淘汰。当然,这其中也会将好的人员留下来,换到生意好的门店去。一批员工面临被裁员的危机。

  中原的规模开始大大收缩。从1996年到1997年,中原刚刚进行了扩张,从107个门店扩张至300个。危机来临,中原的门店锐减至193个。如果没有一手业务中原也死了

  “如果没有获取一手业务,中原也死了。”黎明楷毫不讳言。

  1997年,香港的五大代理公司分别是中原地产、美联物业、利嘉阁地产、香港置业及鸿运地产。

  到1998年,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成本控制已经不足以解决代理行的生存问题:大福行、安时、浩亨401等中型代理行纷纷倒闭。

  如果还没有寻找到新的奶酪,中原也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其实,香港开发商一向没有和二手中介联合卖房的传统,虽然在上海开发商用代理公司帮助开发商做营销十分普遍,但是在香港地区情况并非如此。香港开发商通常拥有从前期策划到后期销售的整套班子,不是迫不得已绝对不会和代理公司分羹。直到现在,中原地产依然没有具体负责营销的部门。

  因此在香港地区,一手房和二手房的联合,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中介把想买房的客人都推荐给新盘,而非二手房,那就相当于在客户有限的前提下,开拓了一手房的销售渠道。

  当时,一些开发商会选择同时引入三四家物业代理公司,希望借助它们的网络进行楼盘销售。当然,这些选择通常在五大代理公司中间产生。1999年,中原地产拥有190家门店,对于开发商来说,这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资源。开发商借力代理公司庞大的网络和营业人员进行一手房销售。

  “为了抢夺市场上仅有的卖家,一手楼盘开始以低于同区二手物业的价格开盘,珀丽湾2002年的开盘价格就低于同区二手物业15%。为了争取客户,开发商甚至免除首付、现金回赠,甚至帮助业主付两年的月供。”

  这些优惠方式都在通过代理行的窗口对外宣扬。

  “聘用代理公司售楼是香港房地产市场在1999年出现的最大的变化。为了售楼,开发商可以给营业员非常多的优惠,包括高达2.5%的佣金(目前二手中介通常可以获取1%的佣金)。”除此之外,开发商还要变相给营业员酬劳,以此来促进销售。如果卖出一套200万港元的房子,营业员通常可以拿到五六万元的酬劳。

  “但是,这种分销模式只有对大的中介公司才有益处,因为没有大的开发商会乐意同时面对几十个小中介。”

  2001年,中原获取的佣金中一手市场占32%的比例;200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43%。

  更多的代理行在那场行业洗牌后纷纷倒闭或者被收购。

  两年后,美联物业收购香港置业;2001年,中原地产收购利嘉阁。

  而五大代理公司之一的鸿运地产在2003年倒闭。

  中原在风暴眼中活了下来。中原的“上海冬天”

  “为什么中原不在上海以及其他城市选择合资方?”

  “因为中原也曾经尝试过合资,也尝到了合资的苦头,因为理念不同所以难以磨合。”

  博鳌论坛的演讲大厅,一位开发商的问题十分尖锐,黎明楷的回答却十分自若。

  上海中原本身的发展历程也十分曲折。

  1992年中原地产进入上海,合资成立了中原国际物业代理公司。其中中原有40%的股份,另外两家合资方则是上海的半官方机构。黎明楷1995年接手除香港地区之外的中原地产的业务。

  “大家都是一心为了中原好,但是因为观念不同,所以很难合作。”从香港的经验看来,黎明楷认为这个行业就是需要给员工“放权”,让他们多一些发展空间;但是从合资方的管理经验来看,更多倾向于事必躬亲。

  “拿选店址来举例,我认为区域经理应该有更多的权力,因为他对这个区域更加熟悉。如果选店也要由公司高层来决定,将会牵扯到很多不必要的精力。同时,在谈判交易的时候,如果领导可以对员工在谈判中出现的失误宽容一些,那将更加鼓励他们拥有自主能力。这对整个团队的素质提高有很大意义。”

  从1992年到1997年,中原国际在上海只开了三四家店。这个缓慢的扩张速度让中原国际内部的管理争端越来越尖锐。

  1997年,中原国际和中原地产达成协议,在已有的投资基础上,不再追加投资,同时成立另外一个“中原”,这就是现在上海中原的主体——上海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而中原国际在黎明楷离开后2年销声匿迹。

  “上海中原依然在观望,目前所有的门店都还没有关张。”如今这场调控风暴同样对黎明楷提出新的考验。中原的应变方针是:看整体是赚还是亏,只要可以维持生存就可以。

  “只要能度过这段时间,到好的时候依然可以继续扩大阵营。”这是黎明楷走过香港的“冬天”之后总结出的经验。

  走过香港的冬天,中原地产和美联地产各自占据了40%的市场占有率,但在今天的上海,中原地产的市场占有率依然低于5%。“所以中原接下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即使不达到40%的市场占有率,也要在每个城市达到25%。”

  黎明楷对于度过上海的“冬天”有十分的信心。在香港沙田,世道最不景气的时候最便宜的一块地楼面地价仅为1200港元/平方英尺。开发商一方面加快施工,加速资金回笼;一边趁着世道不好储备土地。“只有根本不看好香港的房地产才会加速离场。更多的开发商则是选择卖房买地,等待楼市回升,因为总有把钱赚回来的时候。”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