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中产时尚 > 正文
 

新车苦等待老车变法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 11:50 精品购物指南

  2005年的车市一直让人捉摸不透,虽然年初业内对车市的预测并不乐观,但是从目前走势来看,整体状况较2004年平稳了许多。不过平静之下,各种问题现象依然层出不穷:没有大规模的降价,小幅度让利却持续不断;新车频繁下线,消费者提车却要苦等数月;为了独揽某款车型的专卖权,某些品牌经销商实行了买断措施——这些现象背后究竟又有什么原因?

  现象一 新车等待要耐心

  新车下线成了2005年下半年车市的主要亮点。骐达、赛拉图、福克斯、御翔、锐志、新马6、宝马新3系等数款新车相继上市,引爆车市高潮迭起。不过,据记者了解,虽然新车的出现为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消费者想要真正买到新车还需要足够的耐心。

  目前,因为御翔偏重商务客户,私家购买数量受限。而且今年北京现代对NF御翔的排产计划是1.2万辆,相比其他车型较大,而早在上市之前御翔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先期产量较有保证,一般约3~10个工作日就能提车。而其他诸如个性十足的

福克斯、锐志、新马6均需等待半个月以上,像福克斯、宝马新3系年底前可以提车,最长时间的是锐志,现在订车的消费者要等到明年一二月份才能提到现车。对此,几个品牌经销店都表示,新车初期产量小,加上市场反响热烈订户较多,因此造成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姑且不论其中是否有夸大炒作因素,但是提车真要等到明年,这就需要消费者的耐心与对品牌的忠诚度了。

  面对同类新车的强大攻势,有老品牌的经销商表示并不在意,因为按照行业的规律,一般新车上市前三个月销售普遍偏好,多是出于消费者对于新车的热度,而三个月后才是对这个车型的真正考验。

  现象二 老车降价潮流暗涌

  延续着2004年的降价势头,2005年的中国车市也在降价声中开盘。而较人们预期不相同的是,虽然年初以一汽丰田、一汽

马自达为首的汽车厂商大打降价招牌,年中上海大众又声势浩大地调整产品价格,不过大规模的降价潮并未形成。

  据了解,虽然个别品牌4S店与部分品牌二级经销商仍有让利空间,但是像东风标致、上海大众、一汽丰田、东风雪铁龙等主流品牌的4S店价格都相对稳定。有经销商私下透露,为了避免前两年出现的降价混乱的局面,今年厂家加大了对市场价格的监控,甚至会以暗访形式调查,一旦被查处出来,将处以2万~5万元的罚款。因此,即便一些品牌的车型销售形势并不看好,但是多数经销商还是缺乏“顶风作案”的勇气。此外,为了减少库存,大品牌的汽车厂商改变了过去以产订销的模式,开始实行订单式生产,市场库存压力小,也就没有大降价的必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公开表示,随着整个车市的结构性调整,价格走低在所难免,但2004年下半年那样的无序降价将在今年得到根本改变。

  据调查,目前市场上部分经济型车仍有优惠空间,根据车型不同,幅度在千元不等。让利更大的则是以雅阁、君威、

帕萨特为首的中高档轿车,除了利润空间相对较大,还在于近期这一区间新车下线频繁,御翔、锐志、新马6三款有冲击力的车型下线时间相隔仅一个月左右。业内普遍认为,锐志是此次价格波动的导火线,而低价入市的御翔与升级不加价的新马6无疑成为降价助力。日前,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表示,随着中高档轿车市场价格出现松动,这场“战争”将向下影响到中级及经济型车市的价格体系。

  现象三 买断销售正流行

  买断销售几年前已经悄然兴起,而今年已形成趋势。目前,上海大众的POLO、一汽-大众的宝来、东风雪铁龙的赛纳等车型都通过经销商买断方式进入市场,且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佳绩,这一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经销商所效仿。

  早期的买断多是以厂商为主导,多是将一些市场销量不佳,库存较大的车型通过买断方式低价卖给一家经销商,以期达到回收资金清理库存的目的。不过近一两年的买断方式更多则以经销商为主导,经过市场调查,仔细挑选买断车型并向厂家争取优惠的政策。

  对于经销商来说,一次性地将大笔资金投注在一款车型上,这种做法既是一个风险又是一次机会。不过,似乎还是更多的经销商从买断方式中尝到了甜头。元丰正通总经理吴敬芝告诉记者,2004年11月他们买断400辆03款赛纳,以低于市场两万元的价格售出,很快就销售一空。目前元丰正通仍买断了北京地区赛纳的销售权,虽然价格已较老款车有所提高,但赛纳的销售一直良好,在元丰正通月销量中占有相当一块比重。

  业内普遍认为,除了明显增加销量,买断方式还可以迅速积累客户与增加售后资源。对于消费者而言,买断方式最大的实惠就是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样的一款好车。

  目前,由于各厂商的销售策略不同,买断尚仅限于部分品牌厂商实行,而随着销售压力与库存压力的加大,买断的空间更大。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方式已将成为实力较强的经销商在销售上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本报记者 翟文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