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是中国的镜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21:28 《财经时报》 | |||||||||
1847年12月31日,老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郊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露天音乐会,一直持续到新年钟声响彻人们耳畔。从那时算起,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经有150多岁了。 90多年后,1939年12月31日,沦陷在德国法西斯手中的奥地利人民把音乐当做武器,维也纳爱乐协会在这一年举行了新年音乐会,真正奠定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风格。
维也纳是唯一的,因为这座城市本身就是凝固的乐章。德国音乐家勃拉姆斯曾经对奥地利做过这样的评价:“在维也纳走路,请千万留心脚下,别踩着音符。” 在这个版图就像一把小提琴的国度,人们把能入场观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作为一种荣誉。因为那个金色大厅只有1744个座位,其中大部分属于世袭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会员,一般人则要提前一年提出申请。 在艺术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固定曲目,就是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每一次,指挥还要接受一枝来自意大利“阳光之城”圣雷莫的鲜花。在商业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是各种高端演出的楷模,良好的票房收益,面向全球超过20亿人的转播权,以及唱片录像等出版物都为这个号称世界第一的盛会提供了绝好的经济支持。 因为文化差异和审美习惯的不同,中国不可能将维也纳的形式完全照般过来,而在市场运作方面,也并不具备维也纳那样的环境。但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中国的新年音乐会在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与缺失。(杨时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