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纽约当代艺术美术馆第一次为在世艺术家举办展览,获此殊荣的是女画家伊丽莎白·莫里,这也是对她40年艺术生涯的肯定
卞祎/文
哲学家以赛亚·柏林曾经将作家和思想家分成狐狸和刺猬。狐狸对很多事情感兴趣,
刺猬总是专心于一隅。狐狸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刺猬则对一个问题刨根问底:但丁和普鲁斯特是刺猬,莫里哀和普希金是狐狸,爱因斯坦是刺猬,莎士比亚是狐狸。
伊丽莎白·莫里(E liza b e th M u rra y)便是刺猬。10月22日纽约的当代艺术美术馆第一次为在世的画家举办回顾展,获得这一殊荣的就是莫里。不论世界艺术潮流如何变迁,莫里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有些时候难免付出失败的代价或者遭人冷眼。这次的回顾展便通过她不同时期的画作,展现了她40年来的艺术坚持。
艺术是男人的世界。1924年,当莫里出现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中,并没有什么人跳出来对她说:“你是女人,你不适合搞艺术。”男人们只是视她为无物,这比批评还让人难受。很多次,莫里想过放弃,去阳光明媚的加州找一份工作,但她学会了如何去平衡,终于成为一名后现代主义艺术大师。
莫里继承了部分立体派的画风,又糅入了超现实主义和卡通元素。如何在静止的意象中表现运动的物体?如何让静止的桌子、玻璃杯拥有碎裂、速度、崩塌、爆炸那种刺激的感觉?当然,这不是什么新问题。莫里的解决方案是塞尚式的,向她心中的大英雄致敬。
在1970年的《无题画》与1972年的《塞尚太太坐在摇摆椅里》,极简主义、卡通形象、塞尚的影响纠结缠绕;1975年的《粉色螺旋跳跃》与1976年的《初学者》,则是长期酝酿的必然产物。接着,莫里的技法愈加复杂,和一帮朋友、同事一起被称做“新印象派”,不久就被新表现主义纳入旗下。就主题而言,莫里一直坚守自己的领域。这次展览的组织者斯托先生在介绍中写道:“她画静物、写生,呈现日常事物的内在世界,并将它们转化为她自己独一无二的幽默。”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莫里的作品变得结构复杂而过度紧张;而到了90年代,她又回到了灵活而紧凑的风格上,好像在试图向自己和世人证明她可以收放自如。但是,她一直在试图寻找自我,“心”是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1980年的《连接》探索了一种双折画的形式,来表现一颗破碎的心;1984年的《你能听见我吗?》将爱德华·蒙克著名的“尖叫”——一种心灵的呐喊——表现为一把旋转的镰刀的卡通版。
1989~1990年的《迷惘》描绘的是放大的流血带脓的人类内脏,曾经引起许多评论家的非议。有人引用了威廉·德·库宁的名言“艺术从不会让我觉得宁静或纯洁,而是让我被俗不可耐的情节剧包围”,称莫里便是通过她的作品与俗不可耐的情节剧调情。
塞尚表现了几何固体形成的现实,莫里则通过对物体的主观重构表现个人对现实的想象力。有人说,莫里让古老的绘画形式返老还童。她喜欢将水杯、抽屉、餐具、椅子等日常小物件带入画中,然后用卡通的幽默或者阴森可怖的噩梦来表现它们。于是她的许多画,不是让人恨得要死,就是让人爱得要死,没有中庸路线可以走。
“不管是我的生活还是我的创作,我最希望做到的是一种统一。当你看一幅画时,你面临的是一种对抗,而你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消解对抗达到统一。这就好像你整理卧室或者早上起来梳洗打扮一样,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完整。”莫里如是说。
伊丽莎白·莫里
1940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她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并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密尔斯学院获得美术硕士学位。伊丽莎白·莫里是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者之一,她曾获得诸多重要奖项,包括1986年史考西根艺术勋章,1993年阿德瑞克现代艺术奖和1999年麦克阿瑟基金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