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山温泉:军都山煲 一盆金汤(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 08:19 精品购物指南 | |||||||||
![]() 军都山,是燕山山脉的南支。燕山山脉呈东西走向,绵延于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海拔1000米以上,山势峻峭,成为南北的大阻。连山中断,形成关沟,却可以通南北,便利了当地的交通。北京东部的温榆河取源于此,沿河的隘道便是军都陉,古人所称的太行第八陉。 军都山地热资源带,事实上也就是著名的小汤山地热资源区域,主要集中在军都山脉
据考证,与其他地区的雨水渗入和沉积不同,北京昌平的小汤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曾是一个湖。在白垩纪时期,由于地壳的大规模运动,湖水被覆盖并封闭于地下,由于受板块挤撞形成高温高压,历久而成今天著名的小汤山温泉。由于成因上有别于一般地热和岩浆形成的温泉,小汤山温泉水质甘甜,淡黄清澈,与一般颜色混浊、带有硫磺味的温泉水截然不同,故享有“一盆金汤”的美誉。 小汤山的故事 小汤山温泉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大元一统志》,距今已有700多年。此后,明清的史籍也曾多次设计此地温泉。据传,辽代,萧太后曾留香于小汤山的温泉。自元代起,小汤山温泉被辟成了皇家园林,为历代封建帝王专有的享受。明武宗曾留下“沧海隆冬也异常,小池何自暖如汤。融融一脉流股筋,不为人间洗冷肠”的诗句。康熙五年,清廷在小汤山修建了“汤泉行宫”,乾隆帝还曾留下了行宫听政的佳话。晚清,慈禧太后曾多次到汤泉行宫洗浴。 这些皇族们沐浴的汤池,现今所能目睹的证据,便是小汤山疗养院中的两口巨大、枯干的池子。据记载,温泉最后的冒出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但据当地村民的记忆,即使上世纪50年代时,到了秋冬季节,远望泉区就是一片薄雾缭绕,那里池面热气蒸腾,泉池中水很清,但是深不见底,只看到不断从池底升起的串串气泡,到了池面,就泛成朵朵水花。现在枯干的池子边沿,我们还能看到层层水迹的印痕,记录着泉水历年下降的水平。 泉池在地面上是规整的八边形,但是泉池底部结构却有它的变化。西池的东端和东池的南端,都用花岗岩条石封底,而在西池的南端和东池的北端各为一个斜列的井筒。这两个斜列井筒的连线方位与地下的结构正相呼应:北东65度方向———这正是小汤山地下花岗岩层断裂带的裂缝所在。就是从这儿,地下热源通过水作为介质,不断地升上来。 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自涌泉的终结,水文地质工作者在小汤山外围地区钻井取水,钻成了20多眼热水井。同样是打井取水,温泉旅馆、度假村等在小汤山纷纷出现,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热闹局面了。 质地及效用:“温泉膜” 小汤山地区的中老年人大都有“黄板牙”,因为他们饮用的水中含氟的成分过高。但是,如果并非天天饮用,而是适当补充,氟对于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是有着良好的作用的。此外,温泉中富含的锶、锂、偏硅酸等大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达到了国家矿泉水的标准,为重碳酸钠钙镁型,是难得的纯泉水。水中的不稳定微量元素可在人体表面形成一层“温泉膜”,对治疗皮肤病、色素沉着、色斑、关节炎、胃炎及神经衰弱有疗效。 同类温泉推荐 九华山庄 位于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九华山庄有50余种具有不同功效的温泉药浴,更有泥浴、漂浮、麦饭石蒸浴等多种洗浴方式,与温泉药浴相配套的还有各式中医保健按摩,康体休闲按摩。露天温泉池一年四季都可使用,冬季落雪时分仰头即可赏雪,倚石而坐,伴有一杯香茶,品出的便是几分意境。 天龙源 紧靠八达岭高速路。温泉类型为重碳酸钠钙镁型氟温泉,采自地下1916米,井底温度44.8℃,出口温度43.5℃。可在医生指导下饮用,是北京首例国家评审认可的可浴、饮两用的医疗热矿水,对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有疗效。 部分资料来源于《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