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市建筑:精神寄托与繁荣载体(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 17:34  《中国商界》杂志

  2007年上海有在岗职工475.5万,这475.5万职工中,上海户籍人只占一半,因为这其中包括了来沪在“单位”正规就业的农民工220万(按照2007年上海农民工工会会员人数计算)。475.5万在岗职工减去219万外来农民工,剩下256.5万人就是本市户籍人口的在岗职工。上海有1379万户籍人口,最有职业保障的在岗职工只占户籍人口18.6%,这怕是上海开埠以来就没有过的吧。

  外来农民工在上海在岗职工队伍中占了近一半,这决不能理解成是他们抢了上海本地人饭碗,因为农民工中的“在岗职工”的工作地点,大多散落在上海陆上5400平方公里外围的远郊工业园区,而几十年来“上海人”经济活动的主要范围都在不到3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衣食住行各方面因素决定上海人去远郊工业园工作的概率不会高,外来民工就是这样填了上海远郊工业园岗位之“缺”,成为了上海的“在岗职工”。他们为上海的“在岗职工”贡献了“人数”。

  第三,大动迁泄了城市的“人气”,伤了城市的“元气”,只留下曾经的繁华记忆。

  大动迁切断了城市各业之间筋脉血肉般的联系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也泄了百年商业城市的人气和元气。曾经与南京路淮海路齐名的上海“三街”之一的四川北路购物一条街,八、九十年代以“工薪阶层的购物天堂”著称。“看看逛逛其他路,买卖还到四川路”不仅是广告,更是上海市民乐此不疲的选择。四川北路一改造,人气改造没了,生意改造走了,现在四川北路的街景,还比不上一个地级市。

  老西门的改造也同样如此,这个老城厢的西边门户曾经人口密集,几百家商铺集中在此,白天人头攒动,夜晚灯火辉煌。这里有百年饮食老店乔家栅、大富贵,全国首个中老年服装商店“全泰”,以经销各省省版图书为特色的大型书店,还有搬迁来的冠生园食品公司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西门的商业规模一度超过徐家汇,但是九十年代的市政改造,使得老西门商圈在2000年的营业额比改造前减少了一半,人口减少四成;再经历了2005年左右的又一次大动迁,如今老西门已经变为高档楼盘林立的“高品质生活街区”了!自然,从前熙熙攘攘的过着“低品质”生活的人流就不会再现了。

  现在最能代表上海“人气”、造就上海“人气”的,还数300万“退休一族”。他们活跃在各个居民小区,是最庞大的“休闲群体”。退休族早起打拳舞剑,然后上菜市场,买完菜到股市“上班”,下午晚上看看电视搓搓麻将,周末到街头跳跳舞。按揭了两三套房的靠着租金过得更滋润。他们的养老金总额已经与这个城市的在岗职工收入总额呈鼎立之势,好些拿退休金的老人已经成了未能就业儿女的提款机。

  老人们生活得很潇洒,因为时代在前进。不过,当一个城市不再创造财富的老人收入总和已经与在岗职工收入总和呈鼎立之势,这个城市被“看好”的理由已经很牵强了。

  “世纪广场”里的思索

  我与“浦东新区政府行政办公中心”是“老相识”了,我1994年就在离此不远处参与基本建设,1996年时我看着它开工奠基。那时这一大块属于“花木乡”的土地还辽阔得一望无际:中央公园(如今的世纪公园)刚刚在建,地铁二号线要一年以后才动工,世纪大道和上海科技馆连影都没有。

  今天,我想到那32级台阶高的一楼大厅边上站一站,“居高临下”欣赏一下周围风景。但我被半人高的铁栅栏挡在了高高的台阶外面——办公人员也是从边门进出。

  既然连台阶也上不去,那就先打量下这幢建筑。主办公楼是圆筒状,高128米,直径约有三十多米,敦敦实实平地拔起;外挂银白色玻璃幕墙,线条刚直,仪态威严。面向世纪广场的正立面约330米,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正立面等长。不过这里的正立面建筑除了主办公楼,都是只有五层高的裙房,裙房还被广场外围高大的绿化树丛“屏蔽”着,并不张扬。

  128米高,只相当于30层左右的商务楼,这种高度的建筑很普遍;建筑物自身也没有刻意张扬,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气势无比!

  整个“浦东新区政府行政办公中心”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足有8万平方米。比两个太和殿广场的面积还大,也相当于四个外滩公园。在“办公中心”后面,是6万平方米绿草茵茵繁花吐艳的地下停车场,这个附属设施将“办公中心”与“后面方向” 的建筑距离拉得更大;办公中心的正前方,就是世纪广场,这里是世纪大道的末端,总长约一公里,通向世纪公园。于是,整个世纪广场,就是政府行政办公中心的“门庭”,这个“门庭”,近二十万平方米,差不多是天安门广场面积的一半!

  离“办公中心”方园一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都是“矮化”了的,唯“占地”可以足够大。譬如与“办公中心”隔着条北边马路的东方艺术中心、隔着条南边马路的少年宫(包括图书馆)以及停车场边上的浦东展览馆,占地面积都足有3~4万平方米,即都相当于太和殿广场的面积,而最高的建筑高度却只有35米;与“办公中心”遥遥相对的上海科技馆就“单体”而言是个罕见庞然大物,光是背立面的弧线长就达500米(与天安门广场东西向的尺寸相等),正中的巨形椭圆透明球体高42米(是北京前门城楼的高度);这样的建筑在平地上施工都是高难度的,而科技馆硬是掘地8米以后才往上造——整个椭圆形球体大厅和入口处是建在地下7.2米处。42米的中央大厅有7.2米 是“长”到地下去了。看来,科技馆的“矮化”似乎有点不惜代价。

  周围所有的公共建筑都得“让”出高度来,这样的楼,能不气势无比?这里的一切,在“俯视”中才能展现出最美的一面! 我一点都不奇怪!这里所有的建筑,所有的构件,所有的树木草地花朵,都先是微缩成精美的模型放在沙盘上,先请人来“俯视”后,才有今天的“实体”。

  有资格俯视沙盘俯视真景的,都不是等闲者。什么建筑“准生”,什么建筑“不准生”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掌握在他们手里。也还是他们在选择和决定:什么“业”可兴,什么“业”可自生自灭。

  多数人因此就没有了择业的自由,在少数人的选择下,“业”越择越少,你还择什么业?所以,今天的大多数人没有了1930年代拉黄包车的自由!但不让拉黄包车是振振有词的:拉黄包车有损市容,不人道,你们干别的吧。干别的?那只能奔“支柱”而去,人们就蜂拥奔向“支柱”。最后,只见“支柱”,不见“被支柱”,一直到“支柱”已经支柱不起饭碗。我向着128米高的气势无比的主楼高高仰起了头,从方墩墩的裙房中直升天空的巨大圆柱,多像一柄权印!扎扎实实地摁在方形的印盒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