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市建筑:精神寄托与繁荣载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 17:34  《中国商界》杂志

  文 / 王炼利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浦东陆家嘴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如果说,1930年代的外滩变化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那么,跨入二十一世纪前后的陆家嘴变化是否也能体现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毕竟1930年代的上海已经远去,上海需要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问题是,能从陆家嘴的发展中找到和发现今天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吗?

  对陆家嘴巨变的感受,已经被传媒统一到一片赞叹声中。但我的感受是陆家嘴远不如外滩赏心悦目,也许,作为一个“步行族”,对陆家嘴的感受与“车行者”有天壤之别,也可能,外滩老建筑富有韵律的美已经镌刻在我生命的底板中,——从小,我是听着外滩钟声长大的。

  如果从外滩望陆家嘴,那密茬茬的摩天大楼像满满的一车子人挤得前胸贴后背,还要伸长了手去握拉杆。可惜了气度非凡的88层金贸大厦,雍容和尊贵都被挤没了;崭露头角不久的目前国内最高建筑环球金融中心与金贸并立,单看很势派,但从外滩方向远眺,却像硬挤到金贸旁的调情的——“前卫”的建筑变个角度看往往会“走味”。

  外滩是“协调”和“包容”的, 陆家嘴则是“自以为是”的。“协调”和“包容”,这正是1930年代的上海城市精神。这种城市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三十年代上海的经济、上海的文化,反过来说,1930年代上海的经济、上海的文化也反映 “协调”和“包容”精神。那么,“自以为是”,能说是体现了今天上海的时代精神吗?

  城市繁华不靠打造

  繁华是“打造”不出的。景观可以打造,繁华不能打造。远在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岗茨坪,早被上海人用景观灯打造出了个美仑美奂、似梦似真的人间仙境。但无论如何也打造不出井岗茨坪的繁华。

  繁华是某个时段某个地点社会经济生活的集中反映,繁华是要先决条件的,而人气就是繁华的先决条件。一个城市的人气怎么来?靠众多的“行业”将各方人聚拢来,人聚拢到了一定规模,“人气”就形成了。这时,就要讲究“协调”和“包容”,没有“协调”和“包容”,人气聚拢了也会散掉,有了“协调”和“包容”,人气不会散,各业都会繁荣,这样,城市就繁华了。

  上海1930年代的繁华程度为亚洲之冠。赢得这个桂冠光在人口发展上就做了80年的铺垫——1852年到1890年,38年间上海人口年增长率是11‰,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只有0.6‰,1890年到1927年,37年间上海人口年增长率高达32‰,超过1950~1975年现代世界人口增长31‰的水平。到1930年,上海已经是有着315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了。而这315万人中,上海籍贯的只占14%,近邻江苏浙江籍占了42%,其余各省要占56%,可见,早在1930年,上海就已经是“全中国人的上海了”。

  全中国人是怎么聚到上海的?靠“业”来聚。近代工业在上海的兴起带动百业兴起。光是各种行业的同业公会数量,工业类有40个,商业类有196个,几乎囊括了所有商业和工业、手工业行当,连鸡鸭业、猪油业都有同业公会。行业多,就业机会和选择就多,经济活动就频繁,人际交往就密切。1936年,上海公交乘客人次达2.36亿,“黄包车”的全年载客量更高达5.76亿人次,乘出租车已经普及,百来家出租车行拥有一千多辆出租车,平均日出车3.6万次,全年载客1300万人。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竟有5.76亿人次乘黄包车、2.36亿人次乘公交车的需要,可见这个城市中涌动着的活力!1930年代的上海是开放的,对一切人开放,无论穷富;同时也能容忍棚户区和滚地龙的存在,因此贫苦少技能的外来农民才能进城就有活可干,才能在上海立脚生存,那时光上海的人力车工人,就有10万之众!

  就业面广了,消费就跟上了,工资也水涨船高了,1930年代,上海的工资水平平均要高出北方工人近一倍,这极有利于适龄劳动人口汇集到上海这个城市, 1936年时,21岁到40岁的年轻人口要占上海总人口的39%,41岁到60岁占20%。61岁以上仅占3.2%。这样的人口结构,时刻准备着为这个城市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这个城市就很有朝气。当然,这也造成了上海居民在居住上的大困难,然而,在上海谋生的人却宁愿爬阁楼住亭子间,就算“螺蛳壳里做道场”也与这个城市不离不弃,因为这个城市的繁荣是各行各业的繁荣,这种繁荣给人提供机会,让人看到希望。

  人,凡是能见到机会、看到希望,就肯付出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是“上海人”在无意识中都在齐心协力为这个城市争光,多少蜚声海内外的上海名牌产品,就是那个时代打造出来的。那时的名牌都是因店因厂而“名”,只要提起这些厂名店名,上海人就知道是“买啥的”、“有啥特色”。拿“吃”的来说,到“邵万生”买宁波咸鲞,到“冠生园”买广式话梅;“三阳”的咸奶糕、苔条月饼很出名,“泰康”的饼干是拳头产品;天厨厂生产“佛手牌”味精, “金钱牌”热水瓶厂出搪瓷铁壳印花热水瓶;五和厂的鹅牌汗衫细薄滑爽,章华厂的章华呢绒做西装大衣笔挺笔挺??老上海谈起这些如数家珍,“牌子货”融入了普通市民生活,消费“牌子货”也成了市民生活的一道风景、一种心境。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没有一百万工薪阶层的购买力,没有三百万普通人衣食住行多元化的需要,这个市场光靠金字塔尖上少部分人的消费是兴旺发达不了的。当时上海光产业工人的人数要占到全国的30%,产业工人既是上海居民群体的主要职业成分,也是上海市场消费的主力军。“十里洋场”果然繁华,但是,繁华是要有根基的,能满足多元化的大众消费就是繁荣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个根基,“繁华”只能靠妆点。今天不是要“启动消费”吗?三十年代的上海能给我们以启示。

  影响繁荣可持续的几个因素

  第一,上海的人口发展已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口替代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了三十年后,上海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到2007年,上海户籍人口已经连续十六年负增长,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占21%,18岁到34岁占24%,17岁以下只占11%。目前上海离退休人员已经有320万以上,本地户籍的在岗职工只有260万左右。2007年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总额是488.5亿,超过沪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半!这一连串数据,向人们发出一个危险的信号:中国最大的城市已经面临人口替代不能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二, 为了“让城市更美好”,上海人失去了正常就业环境。

  上海城市无节制的改造动迁,直接破坏了居民正常就业环境。城市当然需要变化、需要改造,但这种变化和改造,要以人为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固然不错,然而,对“美好”的认识是否统一了呢?老百姓认为就业问题最重要,就业有保障,生活才能美好;如果把打造景观城市当作“美好”,老百姓就“没好”了!

  平心而论,在“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头三年,城市美了,生活也方便了。但是,自从立志要将上海建成“橱窗”和“景观城市”,“让城市看上去更美好”成了城市动迁改造的唯一目的。这个目的使得上海付出了伤筋动骨的代价,“百业兴旺”不再,只有少量“支柱产业”在支撑着局面,而房地产业不幸成了“支柱中的支柱”——2001年~ 2003年,房地产业的新增固定资产占全市新增固定资产总额的47%,2004年~ 2007年占41%!中国的最大城市连续多年把将近一半的投资都花在造住宅上,却忘了住在房子里的人需要生活来源、需要有活干!在远郊象征性划几个工业园区,本不可能解决中心城区几百万居民就业问题,这其实谁都心知肚明,却偏要这么干下去,上海,就业能不难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