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伊莎贝尔:“我们都需要改变”(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21:03 经济观察报

  如今,“中外对话”北京分部有三名全职员工,而洛杉矶分部只有一名兼职员工。

  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在英国,会有英国人同伊莎贝尔这样讲,“我买小排量的车有什么用,在中国,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平均一天建立四个火力发电厂”;在中国,人们又会同她说,我为什么要改变,英国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我们的四倍。

  “对每个人来讲,都会自问,为什么要我做出改变?这样一来,什么都没有改变。其实责备任何人都是不对的。我们都需要改变,每个人都有责任,但责任不同,这取决于你所处的发展阶段。”

  更正式一点的说法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中规定的原则。

  2006年10月,在采访英国气候变化与环境国务大臣伊恩·皮尔森的时候,伊莎贝尔问过这样一个问题,“10天前‘中外对话’创办时,一位中国记者过来对我说,中国需要的是资金和技术,而不是对话。当你要开始进行这次‘英中可持续发展对话’时,感觉如何?”皮尔森这样回答她,“我不认为中国需要的是资金,它需要的是技术。我想,对于过去的二氧化碳排放,我们负有历史性的责任。我想说的是,英国已经发现了工业化的更好途径,或许值得其他国家关注。当英国在19世纪迅猛发展时,并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发展方式。”

  伊莎贝尔认为,中国需要发展,但也同时获得改变增长方式的机会。无论从技术还是资金,发达国家应当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应有的支持,帮助他们建立低碳的发展模式。“你们还在建设城市,你们还在铺路,你们还在架桥,如果能以低碳模式完成这些,就可以成为清洁发展的领导者。这是中国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污染、沙漠化、气候变化……哪一个才是中国目前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水污染。”伊莎贝尔说,中国现在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挑战,最大的淡水来源——冰川也在融化,城市化加快需要越来越多的饮用水,黄河已经断流很多年,一些水域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让人担忧。”而在她看来,很多问题在技术上都是可以实现的。“一些工业废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到河内,这在国外是无法想象的。”

  当然,伊莎贝尔还要试图说服那些国外的读者,中国的环境问题事实上和他们息息相关。“显然加州的人已经感受到这种影响,因为大气环流已经把中国的粉尘带到他们那里去了。”伊莎贝尔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大概两年前美国拍摄的卫星云图,上面略去中间地带,凸显出中国和加州上方的灰色云层,“空气进入平流层后,主要风向是横向的。一旦污染物进入,很容易被横着带走。这也表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这个地球。”

  在伊莎贝尔的电脑中,存有一张图表,显示出浏览该网站的读者分布:将近50%是中国读者,欧美约占30%,剩下则分布不均,甚至还监测到来自一个小岛上的登录信息。

  “中外对话”运行之初,发表了很多有关气候变化的文章。当时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这已经是一个“HotTop-ic”(热门话题)。2006年12月,伊莎贝尔来到中国,向很多国内报道环境问题的记者咨询建议。他们都在同她“抱怨”,应该报道点跟空气和水有关的,气候变化没什么意思,这类话题离我们太远了。如果农民还没有干净的水喝,城市的人没有干净的空气可以呼吸,他们才不会关心“全球变暖”呢。“这就是他们当时的态度。”

  不过现在,无论从记者、官员还是公众,可能都不会这么认为了。在“中外对话”网站上,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关键词正是“气候变化”。文章题为《关于全球变暖的思考》,作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A·阿克尔洛夫。“这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全球变暖的文章,让中国的很多人了解到,气候变化其实是非常迫切的一个话题。”

[上一页] [1] [2]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