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创意市集和菜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2日 06:50 经济观察报

  赵茜/文 采访者/供图

  2005年以前,“创意市集”还是一个新鲜词,新鲜之余,照着字面去解释、或有见多识广的人能立即联想到创意工业什么的。再接着就糊涂了,你说“创意”怎么能和“市集”放一块呢?

  创造这个词的是王怡颖。她妈妈看着女儿一次次扎进市集,总是干着急,拉着怡颖说:“你别写市集的书了,把自己弄得像个菜市场一样。”和王妈妈有着相同根深蒂固“等级”观念的中国人并不少。

  书上的市集到生活的市集

  “我妈妈很好玩,她总是把市集看成廉价市场。”王怡颖顽皮地说。这个早先就读于伦敦圣马丁学院,拥有自己专有设计品牌noodoll的台湾女生,2004年趁着合作的公司被并购调整期间,依自己的兴趣完成对伦敦东区集市Spitalfield'sMarket、UpMarket特色摊贩的采访,集成一本叫《创意市集》的小书,在台湾出版。2005年,书的版权被引入内地,不到两年的时间即重印5次。2007年5月,《创意市集2》出版,只一个月首版即售罄,加印二版。王怡颖的编辑怎么都没想到一本偏设计的小书能卖成这样,而且随着《创意市集》出版,这个词很快地被年轻人广泛接受了。

  2006年,一直关注城市文化生活的《城市画报》在广州发起“iMART创意市集”,号召那些 “创意爆棚,想为自己的创意找到买家”的年轻人来参加囊括“跳蚤市场、原创潮流秀、艺术展览、设计师讲座、本地原创乐队演出、COSPLAY创意”的无门槛限制的“创意市集”。这样的活动在内地并没有先例,在国外,它也仅仅是作为种类繁多的集市的一种。王怡颖根据书的内容造出了这样一个词,实际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范例可借鉴。《城市画报》发布广告的同时,制作了一期《地摊城市:消褪变异的平民创意舞台》的专辑,专门讲述国内8大城市的地摊文化。专辑中提到的台湾女孩侯瑾瑜曾在敦南诚品书店外围地摊上练摊,后来出版的《台北地摊达人》,以及台北西门町相对成熟的CAMPO生活艺术创意市集,成为《城市画报》最终实际借鉴的形式,但概括起来说无非是“摆地摊”三个字。

  地摊不好摆。“跟城管部门要沟通很久,他怕你弄那么大一块地方,而且也不理解你摆地摊可以玩什么,怕聚众出事。”《城市画报》的编辑总监刘琼雄说,“弄完场地,我们的期望值是40个摊位,甚至都没有设门槛,谁知道只报了20多个。20多个里面还有一大半设计的东西根本过不了。大家慌了,赶紧找熟人来推荐。”兵荒马乱的大半个月之后,靠着编辑们长期积累的创意设计方面的资源,大批熟人救场,创意市集的摊位达到60个,一炮打响。

  本子、娃娃、T恤衫

  或许真的是 “年轻人的创意需要一个出口”,创意市集马不停蹄地继续,从广州、上海、北京到苏州,刚一年已经办了7场。单北京就办了3场,市集和迷笛音乐节、新书发布会结合,形式上逐渐接近了主办方举办在摸索中希望达到的嘉年华效果,内容上却日见单薄。迷笛音乐节一共设了200个摊位,包括台湾的CAMPO也有加入,台湾地摊达人的作品制作得稍微精致些,但总体看来作品转来转去都是“本子、娃娃、T恤衫”。有4个故事脉络,专画T恤的“双麒”兄弟成为惟一亮眼的摊位,带着这种疑惑,刘琼雄让记者做深度跟踪报道,他想知道“好创意”从哪里来,是创意枯竭了吗?

  王怡颖发布《创意市集2》时,也结合了一个小型精选了10组地摊的创意市集。“吸引我的只有双麒,他们画有故事的漫画,画法和画工挺有趣,看得出他们在思考。”王怡颖是头一次参加内地的创意市集,“你要是没有特别的故事性和强烈的表现方式,就会很普通。有一组做

木乃伊,我很喜欢,但是之前台湾已经有流行了两三年的巫毒娃娃,每一个都限量生产。”作为创意市集的始发者,加上品牌设计师的身份,她自然是摊主们的参照系。有人跟她说国内的设计师很苦,如何难生存,一个厨房连着设计室,觉得国外肯定不是这样。这几乎变成了一场小争论,其实她也是从自己的房间里做起,“他们为什么这么急呢?好像总觉得我做了,有这么多媒体曝光,应该马上就可以红起来,在市集里花3~5年是很正常的。”王怡颖的noodoll做了5年,目前还是主打英国和欧洲的市场,“最早作为一个设计学生,我当然也会想怎么去赚钱。noodoll做得这么慢,我是想它稳定一点,保证质感,把故事性带出来。”

  始作俑者开始思考市集的未来,另一边各种邀请却比以往更密集地到来。很多城市热情地邀请iMART去,对它们来说,i-MART引起的媒体报道潮,无疑是一个新鲜时髦推销城市的好方式。但他们都拒绝了,既然叫了创意市集,人们有理由对它的要求更苛刻,“是时候停一阵想一想了。”

  惊喜也不是没有。苏州iMART站上,一个50多岁中年人用钩子做成精致的小伞,卖得特别好,他可能是迄今为止参加市集年纪最大的人。他的钩子也是iMART历史上最没有同质性的设计元素。iMART设想中的“青年嘉年华”和“街头文化”有轮廓了,希望针对的那些“刚开始有冲劲、而非相对稳定的设计师、艺术家”群体也在形成,成型之后设立“工作坊、封闭型的订货会、创作比赛,甚至一份固定的10万元的创意基金”则一直未果。创意基金本来是希望帮助市集里那些 “差一点钱就可以把东西做得很纯粹的年轻人”,最后却被玩着玩着光去赚钱的想法扼杀了创意。

  回到“菜市场”

  “菜市场”只是市集的一种面目。或者说是放松平等的姿态。

  王怡颖的市集其实属于英国众多集市的一种,伦敦有跳蚤市场、蔬果市场、面包市场,像NottingHill也有一条以卖古董闻名的古董街,和北京的琉璃厂一样。UpMarket2004年才开始启用,200多个摊位专门提供给艺术家和设计师售卖产品,周末开放。这个创意菜市场中不仅有绝对个性的小玩意,还有够杂的

美食,从埃塞俄比亚的手工咖啡到英国传统的杯式
蛋糕
,是个好玩又好吃的地方。王怡颖常常在市场上得到创意灵感,很多化妆师造型师也在创作的时候来逛。市集里的摊贩年龄也较丰富,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只要热爱做东西,且做的东西独特就可以摆摊。

  “很多人只把做东西当成一个兴趣,不能谋生,往往还要想方设法来支持创作。一些人本身就是产品设计师,做灯的MARK开始也是这样。他原来帮灯具公司做设计师,很了解灯的构成,拿材料也很方便,所以才会想自己做一些不同的。做到后来就有餐厅老板找过来跟他说,我要一个大吊灯,但你可不可以帮我用手工做?现在他已经辞职开了专门店。”

  要说市场始终好玩吸引的原因,是市场上卖的小玩意都“很不一样,基本没有雷同元素”。比如一个女生用以前的塑胶玩具做成项链配饰,她又喜欢逛二手店,能区分配饰的年代,所以做一条朋克项链时,就会选择跟朋克文化有关的配饰。只有对自己的产品有想法,买的人才会觉得有意义。对于那些真正怀有设计梦想的人,“市集非常珍贵。他可以在那学到实际的市场经验,如果要走商业道路,面对面的接触你的顾客,看他们的需求,这种亲身经历是谁都拿不走的。”市集会促使产品越做越成熟。

  像这样打创意设计主题的市集,还有澳大利亚的帕丁顿市场、日本横滨的艺术缘日等等,它们同样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许将衡量一个城市的创意能力集中在创意市集上本来就有些过,但是追求生活多元化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刘琼雄最近的计划是把iMART和北京的南锣鼓巷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日常的氛围,让市集回到生活中,等大家把逛花市、菜市、花鸟市场、iMART的感觉等同时,iMART或者会带来新的惊喜。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