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老凤谈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0日 17:27 财经时报

  杨小洲

  文化人似乎都爱吃贪吃,知味善饮,其结果便是盘中餐杯中物皆换作文字,成了文学大餐。最早读香港蔡澜先生谈吃的文章,能从那些文字间嗅出山珍海鲜的味道来,免不了要在餐桌上寻访佳肴。后来读到台湾唐鲁孙先生谈吃说旧的文字,才知道酒食里还有许多典故和传统。这些读起来勾人食欲又引人遐想的文字,要写出趣味给读者品味,颇不容易。这类“谈吃”文章与“谈书”的文章类似,自需一番修养和功力,大可辟为一门专类。

  聂凤乔先生早年尾随“刀庖厨”的父亲当帮手,不过这位主厨的父亲并不愿儿子以

厨师为终生,因此聂先生得以家传技艺写饮食文章,全靠自己修为。他“谈吃”的专著目前业已结集出版有五六本。《老凤谈吃》以“烹饪文化”、“味在肴外”、“食补佳肴”、“素的艺术”、“入馔荤腥”、“天下珍馐”六部分组成,可看作“文人谈吃”一类,叙述饮食典故与菜式制作,多杂有个人见闻和各地饮食风情。

  《老凤谈吃》第一篇“饮食文化乎?烹饪文化乎?”作者的一个观点,便是他多次强调的将“烹饪文化”替代“饮食文化”,理由为“烹饪是一个大概念,其中包含两个部分:烹调与饮食。烹调是生产劳动,饮食是消费活动”。作者说:“我还有个认识:”饮食文化‘的提法极不妥当,应当说’烹饪文化‘。“又说:”只有烹饪中的烹调,才配称文化,才是发生文化之母。“其实这样的设定和推论终究无大意义,不必太过认真。

  聂先生出自烹饪世家,难免对烹饪寄予个人情感,但如今所谈饮食文化,其实也包括“烹调文化”在内,是因有了对饮食的讲究,才促使庖厨发展美味佳肴。这样说来,似乎还是以“饮食文化”包含“烹饪”来得准确。此书“谈吃”不足十万字,却写得随意轻松,书中《箸、刀叉与文明》、《无为清静道家餐》等,都是作者见解高明的文字。

  聂凤乔先生对饮食所思所想颇多,自成一种观点。譬如“饮食为中医药之源”,颇可得到读者赞同。他称:“生命在于饮食”,贵在“享受饮食的乐趣”,此语亦别致,显示出“吃”的重要来。与香港著名中医陈存仁先生药膳养生的谈吃文章《津津有味谭》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不从医药典籍的记载与考据入手,而以自己擅长的烹饪来强调养生的作用,成一家之言。

  聂先生的谈吃文章,遣词造句都极工整,难得的是他将文字铺叙周详,细致而不琐碎,有一种质朴的大气。倘若需举两岸三地的已故

美食家的作品作范例,可称唐鲁孙代表台湾,陈存仁代表香港,聂凤乔则代表大陆。此语虽近乎狭隘,但大抵距事实不远罢。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