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城市中圈地养马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21:35 《中国商人》杂志
黄沛华 城市中圈地养马 办马场的决定是2001年夏天做出的。他对自己说,命里安排好了的,就去做。他说,如果我能找到土地,就留下;如果找不到,就说明命里不该留下。现在他找到了土地,建造了马场,留了下来。 天马山马场在上海市松江区沈砖公路南面,与东面的天马山远远相望,佘山也在附近。马场的正式名字,叫“上海跑马地”(Meadow brook)。马场土地开阔、平坦,在沈砖公路上可以见到马场的主体建筑。马棚、训练场、办公室、职工宿舍都连在一起,在路南不远处。中间隔着麦草地,几个农妇在麦草间忙着什么。 麦草枯黄、柔顺,而且有香气。“这是马料,马很喜欢吃的。”黄沛华刚从训练场走出来,穿过马棚,来到接待室。他身材修长,穿着紧身运动裤,袜筒裹在裤管外面,像打了绑腿,浑身上合着麦草、沙子和马的气息。一进来就能闻得到。 黄沛华头发有点花白,但脸却显得很年轻。他今年44岁,在43岁的时候,他建造了这个占地35公顷的马场。 这是他在国内建的第二个马场了。老马场在沈砖公路以北700米深处,就在新马场的对面,建于2002年七八月间,在粮库的基础上改建,后来政府把地收回改工业区了。那时他想放弃了,之后,他在路南面找到这块地,广阔平整,而且地势较高,离路又近,可以说是绝处逢生了。 办马场的决定是2001年夏天做出的。他对自己说,命里安排好了的,就去做。他说,如果我能找到土地,就留下;如果找不到,就说明命里不该留下。现在他找到了土地,建造了马场,留了下来。原本他想回加拿大的。以国籍而论,那里才是他的国家。 黄沛华家里有兄弟姐妹7人。他最小。 1960年黄沛华生于香港。8岁时叔叔带他去新界郊游,在中文大学旁边他第一次见着了马场。11岁时黄沛华就开始学习骑马赛马,骑那种香港赛马会上退役下来的马,摔下来是家常便饭,那时人小,身体柔韧性也好,没什么大碍。 1976年举家移民加拿大。黄沛华住在Alberta省的Calgary市。Calgary就在落基山脚下。工作以后第一笔收入他就买了一匹马。不贵,400加元。那里自己有马的人远不止他一个,他们的马都寄放到小马俱乐部里养着,下班就把马领出来,成群结队地骑马穿过城市公园。那公园很大,比眼前的35公顷大10倍不止。黄昏时候湖水变成了红色,雁群飞过天空。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今年是黄沛华在上海生活的第12年。1994年初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来到上海工作,随后就到北京学普通话去了。在北京,他听说中国马最多最好的地方在新疆。于是在那一年,他第一次去到新疆。那时还没有开马场的打算。他傻傻地在天山里寻找马群,终究没有找到。1999年9月他去了第二次。这次他跟着上海马场一个老师傅,去了伊犁种马场。第三次在2002年农历年初一,零下20度的气温,积雪一米深,那样的日子里他每天开着吉普进山寻马。在山里他亲见了《神雕侠侣》中描绘的那种雕,那大雕正吃一匹死马,双翼展开,把整只马和周围的雪地全都遮住了。 选马之所以在冬春之际,因经过一个冬季的食物匮乏与寒冷,马的底质便显了出来。于是以此作为选马的依据。马买下后,集中起来,做一些最基本的健康工作,同时把草料准备充足,配好兽医,用卡车运7天7夜回到上海,运回沈砖公路北面的老马场,之后又运来了南面。 办马场之前,他的工作一直是建筑工程管理。1994年到1999年他在上海所从事的,就是这份工作。每天工作开始前,他要给每个人安排好任务。最早去,最晚回来。他十分热爱这工作。他说自己是“早上等着去上班的人”。不管是建筑工程管理,还是办马场,都是他喜欢的工作。许多人的工作只是养家糊口,但他不同,他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运的一个”。 从训练场向沈砖公路方向望,有一部大巴停在马场外面,这是一所国际学校的学生来野营,他们将在马场与农场间搭起帐篷,住上两三天。 黄沛华不知道马场的收费状况。这是由他的姐姐负责的,他和姐姐各司其职,对对方的业务也不了解。不过有一个事实摆在那里,就是来马场骑马野营的,多是外国人。黄沛华说这是开发“现成市场”。也即现在马场服务的对象,是在上海的外国人。在这些外国人中,马场有联络人,有自己的宣传渠道。接待室墙上张挂的各种图画、照片上,多为英文。马场的网站也只有英文版而没有中文。 如果马场以在中国的事业为己任的话,那么现状就是国际化有余而本土化不足。黄沛华是意识到这点的。开马场的目的终究要为中国人服务,即使是权宜之计,也应当有限度才好。他准备在今年夏天办一个夏令营,主要面向中国学生。 黄沛华把马场隔间的后门都打开了,让阳光照进来。远处的天马山真实可见,已在这里生活了5个年头的他因为热爱,会更加快乐的生活下去。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