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欧洲的心脏如何跳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2日 06:4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波 北京报道

  瑞士的象征是什么?马特洪峰、瑞士军刀、奶酪、钟表,还是集体领导、直接民主、地区自治?或者是永久中立国地位、日内瓦万国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我们似乎很难用某一个特殊的符号来定义这个位于欧洲心脏的小小山国。它很简单,同时又很丰富。这个国家历经沧桑却又本质单纯,有不加雕饰的简单,也有难以言说的隽永。

  在古代,凯尔特人、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为这块土地留下了彼此各异的印记。但只是在与外来力量的斗争中,瑞士人才获得了自身的定义。如果没有争取自由、抵御外侮的需要,这些语言与文化千差万别的人们可能无法团结起来。如果瑞士人不是那么珍视自己的独立与自主,他们最终可能四分五裂、臣服于周边的君主与王侯,也将不会有700年之久的民主历史。

  这段历史的开始之处就是卢塞恩湖畔的吕特利牧场。1291年8月,施维茨、乌里和下瓦尔登三州的代表在这里签订盟约,发誓团结互助,以对抗哈布斯堡王朝,不使三州民众的权利与自由遭到外国总督或暴君的侵犯。随之开始的独立历程可能只是史书里一连串的枯燥记载,而在人们心中留下最深印记的却是威廉·退尔的鲜活故事。

  虽说没有任何史料证明退尔这个人的存在,他的事迹也只能从代代人的口头相传中来追寻,但瑞士人大都相信,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宁愿受罚也不愿向异族总督的帽子低头的农夫,退尔的精神融化在瑞士的民族血液里。在其他的欧洲国家里,当中世纪的游吟诗人都为开疆拓土的君主或骑士写下歌功颂德的史诗时,瑞士人心目中的英雄却是一名普通的平民,在刺杀了奥地利的总督之后,默默无闻地永远消失在森林之中。瑞士的历史里没有帝王将相,只有平民。

  今天的瑞士仍然是一个只有平民的国家。人们早上坐车上班或是周末外出旅行时,很可能会偶遇 “国家领导人”——联邦委员。由七名委员组成的联邦委员会,其主席便是瑞士的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七人逐年轮换,但每任主席不享有任何特权,仍旧只负责本部门的公务。在公开场合,他们没有安全人员护卫,任何人都可以上前与之谈话。可能不会有太多人知道瑞士某一年的国家元首是谁,但这种非个性化的执政风格却使瑞士的政治形势始终平静、波澜不惊。

  这个国家不但没有位高权重的领导人,甚至也没有职业性的政治家。联邦议会的议员都是“兼职议员”,换言之,除了每年召开四次为期三周的议会会议之外,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做本职工作——公司经理、工程师、律师或教师。从事政治性的活动只能带来很少的收入,生活来源仍然依靠本职工作。尽管这样的安排在今天也遭遇了很多质疑,但瑞士人依然支持这种制度,因为它能使“官员”更贴近民众,而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讨论国事,也更有利于集思广益。

  “民主权利为所有国民所享有”,世界各国的法律可能都会有此规定,但选民真正在几乎所有政治领域都可直接发言、而非通过代表发出声音的民主,可能惟有瑞士最为完善。瑞士民众参与权利之广泛,在发达国家中似乎也罕有其匹。

  无论是国防这样的国家大事、环保这样的社会事务、还是动物屠宰方式这样的道德问题,只要能收集10万个公民签名,便可就相关立法提请全国投票。一项法律在正式公布100天之内,如能收集5万个公民签名,便可对之提出挑战。公民可以直接挑战议会或政府做出的决定,但即便是政府的政策受挫,也不会引发政治危机。上层与民间的互动早已根植于瑞士民主的精神之中,成为一种惯常性的程序,不会因为人事更替而波动,也不会受政党交接的冲击。

  然而民主时而也会影响政治效率,一项公众建议经过复杂的投票程序最终成为法律,其间可能需要多达5年的时间。一个极端性的例子是妇女选举权法,1959年议会通过的该项法律,在随后进行的全民公决中,为纯由男性组成的选民所否决,由此导致瑞士妇女直到1971年才拥有选举权。但直接民主的支持者仍然认为,这种体制可以促使政府在通过法律或决定时更加考虑民众的反应,并促使普通人关注更多的社会问题。

  民主也存在于瑞士社会的基层。市镇构成了瑞士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在总共26个州中,有大约2900个市镇。市镇管理机构通过居民民主选举产生。每个瑞士公民都首先是市镇的一员,而任何外国人如果要申请入籍,首先必须向他所居住的市镇提出请求。市镇首先行使自己的自治权利,然后才是执行州或联邦的法令。市镇居民也可以组织集会,就重要的社区问题投票做出决定。

  直接民主带来的长久政治稳定、高质量的教育、面向全球市场的经济和高科技创新,为瑞士维持了良好的经济竞争力。2006-2007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将瑞士、芬兰和瑞典列为世界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国家。瑞士经济并不依靠大规模的制造业,而是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技术的工人精工细作,以专业化的产品占领世界市场。其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在世界上也居于前列。

  一个三分之二的国土为森林、湖泊、冰川和岩石覆盖、资源禀赋极度缺乏的国家,如何建立享誉世界的产业?一个国民说着不同语言、文化习惯各异的国家,如何维持内部团结?一个历史上处在四周强国环绕、纷争不息环境中的国家,如何保持长久的中立与和平?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瑞士驻华大使丹特·马提内利(DanteMar-tinelli),请他讲述瑞士的“处世之道”。

  访谈

  积极的中立

  经济观察报:在谈论瑞士的时候,我想外交政策会是个好的切入点。一般当人们提到瑞士时,第一印象就是它是个非常和平的国家,一直在国际冲突中保持中立,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瑞士也很长时间没有介入过任何战争。你如何解读瑞士的这一特点?

  马提内利:从历史上来看,瑞士并不是一直都像现在一样是个和平的国家,我们对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多有参与。在地理上,瑞士处于欧洲的中心,因此会受到邻国局势的影响。在文化上,瑞士的不同地域受各个邻国的影响较大,如德国、奥地利、

意大利、法国等。瑞士参与了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对瑞士历史产生了影响。

  中立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首先,中立能够带来瑞士国内的稳定,避免文化上与某个邻国接近的地区受到该国局势的影响,或者与邻国站在一起。其次,瑞士的中立也总是符合邻国的利益。因为处于地理上的中心位置,任何邻国都不愿他国控制这一中心,而这个国家的中立、不参与它们之间的纠纷,这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虽然瑞士的中立是从19世纪才开始的,但这对瑞士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提供了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经济观察报:在保持这种中立状态的时候,瑞士是否也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马提内利:是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立并不意味着脱离于世界发展之外。相反,瑞士大大参与了国际发展,例如参与联合国的各种行动、以及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行动。瑞士现在巴尔干地区,包括塞尔维亚以及科索沃都有自己的存在,参与维和活动。瑞士也积极参与世界各地的发展援助,包括非洲、亚洲和南美等地方。瑞士是联合国中的积极成员,也积极参与提供和平解决方案的活动以及完善国际法制的活动。

  经济观察报:你提到瑞士在巴尔干地区有军事存在,瑞士的公众不会认为将军人派往国外会和中立政策相抵触吗?

  马提内利:不是的,这不矛盾。中立并不意味着你只能呆在自己的边界之内。今天的危机,不论是在巴尔干地区还是其他地方都会对自己国家内部产生影响,因此在危机蔓延到自己国家之前必须要保持警惕。我们会向外派出数量有限的军队,但只限于参与经过联合国准许的行动。经过联合国准许就意味着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意,因而就不会影响中立政策了。

  经济观察报:我们对瑞士的国内政治体系很感兴趣。瑞士总共有26个州和一个中央政府,你们如何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一方面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另一方面在中央维护集中决策?

  马提内利:瑞士的政治体系基于两三个重要因素。第一就是我们的体系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是个联邦制国家,各个州都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力。既然有联邦制,那么就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基层化原则”(subsidiarity),意思是说,在地方层面能够处理的事情,中央政府不应插手。这使瑞士能够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理,因为在26个州里我们有四种国民语言和许多不同的文化。说德语的瑞士人占到了人口的大多数,约为70%,而其他三四个文化族裔是少数派。采取这样的制度,我们才能够考虑到少数族裔的关切。

  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公众有机会参与国家决策,我们把这一机制称为“半直接民主”(semi-directdemocra-cy)。这一机制允许一定数量的人提出修订宪法的申请,只要有10万人签名就能请求修订宪法,5万人的签名可以请求修改法律,这一体制将公民的直接参与引进到政治体制中。因此,议会作为立法机构当然是要做一些工作,但在一些事务上,人们可以要求上层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他们有途径使自己的意见得到听取。例如,议会不能独自决定宪法的修改,必须等待或者请求民众来做决定。

  经济观察报:也就是说,在修改宪法之前,首先听取民众的声音?

  马提内利:是的,在一些方面,如修改宪法、加入国家间组织等事务上,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前提要求。但还有另外一种听取民众意见的方式。在一些事务上,法律规定必须请求民众提出意见,在另一些事务上,则可以选择是否听取民众意见。

  经济观察报:如果民众的意见出现分裂怎么办?例如5万人支持法律做这样的修改,而另5万人要求另一种修改?

  马提内利:我的意思是说,5万人可以请求将某个事项提交给公众投票,然后就必须经过全体国民的集体投票决定。这5万人的努力只是为了看是否有机会将特定的事项提交投票。

  经济观察报:每年瑞士人有多少次行使自己的这一权利,我是说请求就某个事项投票的权利?

  马提内利:平均而言是每年4次。我们一般是在周六和周日投票。人们可以通过一次投票,就多种不同的事项表达意见。

  经济观察报:这种政治体制是否是瑞士特有的?

  马提内利: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做法,例如美国在地方层面即存在这一制度。但我们的制度是相当完善的,我想就如此完善的体制而言,瑞士是相当独特的。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全民公决的体制,但和瑞士有很大不同。在其他欧洲国家,大多主要是在重大的全国性问题和社会问题上进行全民公决。瑞士的直接民主制度是世界上最密集的。

  经济观察报:我们想了解一下瑞士的

能源政策。瑞士基本没有石油和天然气,中国也有类似的能源短缺问题。瑞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马提内利:是的,瑞士的能源非常有限,惟一有的就是水力,那是我们很久以来一直都在使用的能源。再有就是核能,我们还有各种可再生能源。我们的做法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就是尽最大可能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环保的能源。这是因为我们国内的能源有限,而我们不愿过于依赖进口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我们尽力通过这两种方式满足能源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也使我们发展起来了很先进的环保科技和建筑科技,包括零耗能建筑。

  经济观察报:你们是否遇到这样的问题,节能科技的使用会让企业觉得过于昂贵,在经济上比较低效,于是企业选择不采用。在瑞士如何劝说企业使用这种科技?或者企业使用此类科技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从而不需劝说?

  马提内利:经济和环保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从中长期来看,即便环保在一开始可能是昂贵的,但长期而言是种很好的投资。使用环保科技的工厂在中长期来看能够获得良好的效益。同时公众对于环保问题非常关注,大公司不能放任自己成为环境污染者。因为它们如果污染环境,公众、消费者会拒绝购买它们的产品。因此环保需要和经济发展之间没有矛盾。瑞士的产业界也非常明白,遵守这个规则。

  经济观察报:瑞士的银行业在世界上非常著名,甚至说堪称典范。中国也在改革银行业,中国的银行有不少坏账,金融业的运行也有很多导致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你看来,瑞士的银行业有何发展经验可供别国借鉴?

  马提内利:瑞士银行业有很长的历史,主要是在19世纪下半期发展起来。最初是为了适应产业界发展的需要。瑞士是第二个进行工业化的欧洲国家,仅次于英国。之后瑞士就有了很多资本,但国内的地方太小,而且本地的银行规模也太小。于是瑞士的产业就向国外发展,遍布世界各地,即便是非常遥远的地方,如拉美、亚洲等。瑞士产业在国外的发展需要资金,于是银行业就进行了自我完善,跟随产业的脚步并支持产业的发展,瑞士银行业的国际化就以这样的方式产生了。当然在这段期间,银行业得益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而今天则得益于它的传统和信誉,以及其国际化的环境。国际化意味着激烈的竞争,而它们必然要保持竞争力,必须有非常专业的能力,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不止是要依赖信誉,还要依赖良好的运营,不断发展新的金融工具,这是瑞士银行业发展的关键。

  经济观察报:瑞士银行业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与此同时整个经济的竞争力也在世界上排名很靠前。你认为这种竞争力的原因是什么?

  马提内利:首先是地理因素,我们的市场只有750万人,这太小了,地域和人口都太小了。因此我们要到国外去,而要向海外发展,我们必须能够卖出自己的产品,要卖出产品,就必须有竞争力,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有高质量、高技术和经久耐用的产品。要发展这种高科技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教育,一是研究。这样才能保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障国家的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必须有创新,而研究和教育是创新的前提。

  经济观察报:瑞士如何促进和鼓励民众的创新精神?

  马提内利:通过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并保障研究和市场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需要许多基础研究,但同时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应用研究成果。当有了良好的研发成果之后,还需要良好的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予以保障。高科技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和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知识产权保护是它们发展的关键,惟有如此才能保障它们获得利润。

  经济观察报:你提到过瑞士有着非常开放的经济,但瑞士国内的生活成本据说很高,这个情况对于想进入瑞士的外国投资者而言可能是个不利因素,你是否这么认为?

  马提内利:我不这么认为。当作直接投资的时候要考虑不同的因素。外国公司到瑞士投资将意味着在欧洲的心脏设立中心,取得良好的地理位置,同时获得经济、财政和融资上的稳定。瑞士专业化、高质量的银行业和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还有它的高科技环境,完善的公共交通可以通达欧洲各地。正因为这一原因,许多国际公司已经在瑞士安家落户,将国际中心或者欧洲中心设在这里。在我看来,瑞士的商业成本并不是很高,如果是生产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那就更能弥补这一点了。

  经济观察报:在你看来,在世界上的这么多国家中,瑞士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马提内利:在文化上是多元化,许多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融合在一个很小的国家里。政治上是联邦制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尊重少数派。经济上是将产业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能力,国际化、创新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这几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世界上,瑞士未来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马提内利:瑞士要保持开放,要热情参与,要灵敏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并参与国际合作,参与环保,对世界各地的不同冲突寻找和平的解决方案。我把这个称为“瑞士方式”——我们不可能无所不在,不可能参与所有问题的解决,但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地做出贡献,留下我们的印记。

  我们不可能无所不在,不可能参与所有问题的解决,但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地做出贡献,留下我们的印记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