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侯耀文抬缸用心良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02:15 中华工商时报

  听到侯耀文先生去世的消息,所有人都很惊讶,第一个反应是:不可能吧!也难怪,侯耀文注定是个承前启后的人:前,有一代相声大师,他的父亲侯宝林先生。那不仅是他,而是时下所有健在的相声演员都没有办法超越的巅峰。这个“前辈”父亲也许是侯耀文在艺术追求上永远难以企及的“痛”;至于那个“后”,则更加令侯耀文和所有关心和喜爱相声的人“痛苦不已”了,因为,从相声艺术的传承上来说,几乎没有看到哪个“后生”能够真正挺起相声的脊梁来,这也许是人们为什么在相声界连续痛失“大腕”之后表现得如此悲伤和无奈的重要原因吧。

  与先前去世的马季和赵世忠两位老先生不同,侯耀文属于相声圈儿里正当年的“中坚人物”。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侯耀文留在我这个相声迷印象中的,只是“不温不火”四个字。大家一起缅怀侯先生的时候,都记得他与其父一脉传承的颇具大家风范的舞台风格、扎实的相声基本功、在

京剧唱段上的深厚功力,却很难找出真正可以让大家记住的名段子。相反,侯耀文作品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和已故的赵丽蓉老师一起合作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尤其是那一段“司马光砸缸”,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甚至成为人们口语中经常使用的玩笑“桥段”了。

  但与小品中的“砸缸”不同,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侯耀文引起议论最多却是因为“抬缸”:与主流相声圈对郭德纲表现出来的冷漠甚至是排斥不同,相声界名声最响亮的“侯家”掌门人侯耀文却高调地给予了郭德纲“弟子”的地位,而且把他吸收进入了正规的文工团,似乎,整个正统相声界的权威中,只有侯耀文接纳和承认了郭德纲。侯耀文的这些举动带来了很多争议。说实话,当初我也很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直到侯耀文去世之后,在网上发现了一段他与郭德纲合作的相声:《戏剧接龙》。在这个段子里,侯耀文直言不讳地表达了“捧新人”的愿望。在他与郭德纲一捧一逗带来的笑声中,真正可以体会到那种“用心良苦”。在这个段子里,侯耀文体现出扎实的戏剧表演基本功,与他相比,一直自称为有戏剧表演功力的郭德纲颇有些相形见绌。尤其是在演唱京剧的时候,郭明显力不从心,以至于在后半段的演出中,郭德纲只能以擅长的大鼓来应付。对此,侯耀文在舞台上就指出了郭德纲的不足,他打趣说:“你唱了半天就出不去河北的调儿。”而从舞台气质来讲,穿上西装的郭德纲也显得非常生涩。从这个普通段子里可以看出,侯耀文是真正用心在帮助年轻一辈成长,也同样可以看出,即使是年轻一代

  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郭德纲,在艺术造诣上也还差得很远。

  斯人已逝。可惜侯耀文在黄金年龄猝然谢幕,相声的复兴也痛失一位主将。侯耀文对待郭德纲的宽容,应该是相声界学习的榜样。虽然郭德纲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振兴相声也确实需要整个相声界的团结和努力。至于被不少圈内外人士寄予厚望的郭德纲,也最好用心学学侯耀文等前辈的气质,内外兼修,方能成大器!(冬枫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