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范军:灾后重建将加剧通胀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 15:20 《新华商》杂志

  专栏---观察

  文/范军

  2008年尚未过半,中国已经遭受了两次恶劣自然灾害。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政府不得不增加开支用于受灾地区的重建和基础设施的恢复。然而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却令政府官员不愿向灾区经济投入过多资金,对于项目规模也采取了限制。

  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是中国近30年来遭受的最严重自然灾害,它也增加了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今年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由于汶川地震尚未完全平息,关于地震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也没有得出来,因此其对于经济的确切影响还难以掌握。但是,从地震对宏观经济的间接影响来看,不可否认的是,将会使当前调控增加了难度。一方面,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短期内可能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并带来原材料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形成新的PPI和CPI上涨动力。另一方面,四川也是我国粮食大省,若受灾严重,将对今年粮食供应造成较大影响,有可能进一步增加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同时,暂时的交通受阻,也会使食品和其他必需品价格在受影响区域被短期抬高。

  当然,从总体上看,以地域和人口计算,震中汶川涉及的经济体系较小,属于山区,只有少量的工厂和农业生产。而四川省产值占我国GDP的3.9%,制造业生产只占全国的2.5%,在四川省之外,地震灾害的影响非常有限。由此来看,只要此后灾害持续时间和范围不再扩大,汶川地震对于制造业和进出口的影响有限,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冲击也不用过高估计。

  在此背景下,预计地震也不会使宏观政策思路产生重大变化,而是还会延续了雪灾以来的一些政策新趋势。一方面,本次地震发生之后,从紧货币政策有可能会“打开更多口子”,使得央行旨在反通胀的货币政策选择面临更多矛盾与困局。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人们对灾害恐惧感的放大,以及信心的受损,汶川地震可能会造成通胀预期的进一步升温,这使得货币政策稳定预期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自年初以来,学界和政府中很多人都在呼吁强化财政政策力度,以保障经济调控实现“软着陆”。汶川地震的发生再次使财政政策的迫切性体现出来,因为无论是灾民生活保障还是灾后重建,都需要大量财政资金的支持。以此为机会,财政政策预计也将在宏观调控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回顾历史,从1998年的抗洪、2003年的非典,到今年的雪灾和地震,重大灾害时刻困扰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应该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每年因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达千亿元。我们知道,为了弱化灾害对社会的冲击,灾害经济学在上世纪中期建立和发展起来,并且成为西方国家构建灾害应对机制的依据。在我国,政府以行政手段动员救灾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灾害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体系。只有在此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提升科技防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防治灾害的科学投资体系和管理运营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政府已开始针对地震灾区制定了为期三年的重建计划。今年的资金投入初步定为人民币700亿元(约合100亿美元),大部分将从预算储备金中拨付。中央政府还批准了2,500亿元用于短期恢复工作。不过这些资金并不全都是新增资金:财政部已下令政府部门将行政开支削减5%,用于灾区重建工作。

  中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对重建工作所需的资金总额做出估计。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在一份报告中预测,这笔开支可能在5,390亿元左右。然而地震引发的余波还不止这些:很多中国人说,地震造成的损失程度由于许多建筑物的低标准和低质量而被扩大了。灾区校舍的倒塌尤其让民众愤慨。一些经济学家指出,提高建筑物抗震标准的全国性行动意味着国家需为此多拿出数十亿美元的经费。

  去年冬天的南方雪灾已经引发了人们对基础设施质量问题的关注。冰、雪、冻雨不仅使交通瘫痪,还切断了中国18个省份的电力供应。就在四川地震发生之前的几天,国务院还要求对电网标准进行适当升级,以提高它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hina Electricity Council)预计今年国家对电网的总投资将增加22%,达到约3,000亿元。

  所有这些开支与政府的“从紧”经济政策都很难协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今年已连续三个月超过8%,这是1996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政府官员一再强调,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物价上涨,防止经济过热。但从去年12月以来央行就停止了加息,这表明实际政策的力度并没有官方宣称的那么大。而灾后重建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政策会有所松动。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亚洲问题首席经济学家马博文(Glenn Maguire)认为,这并不是刻意为了刺激经济,而是他们不得不这样做;不过随着重建工作慢慢展开,投资支出无疑会增加,这或许将帮助中国经济在面对外部需求下降的大环境时,仍能保持10%以上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速为10.6%,低于去年全年的11.9%。

  美国经济放缓令许多小型出口商深受其害,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游说政府放松信贷限制、减缓人民币升值步伐。电力和建筑企业纷纷要求政府加大投资和补贴,称国内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尽管如此,政府强调这些自然灾害既不会改变经济政策的方向,也不会动摇抑制通货膨胀这一优先考虑的任务。

  国家发改委表示,虽然灾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但地震不会改变全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央行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认可了这一观点,指出此次受灾地区在全国工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到0.5%。央行还表示,美国经济减缓对中国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像许多人想像得那么大。的确,在政府官员和民间经济学家看来,不管是南方雪灾还是四川地震,它们对经济的最大影响都是加剧通胀压力,而不是阻碍经济。

  震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可能会推高钢铁、水泥等相关材料的价格。央行在报告中指出,将营造一种限制总体需求的环境,以此维护物价稳定。

  尽管央行今年一直未有加息举动,但它已通过指标来控制银行贷款来为经济降温。虽然重建专项贷款迅速获得批准(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周二宣布将向建筑材料制造商提供480亿元的贷款额度),但银行的总体额度将保持不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