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几件事
国家开发银行监事会主席 朱元樑
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已经迈进整整30年了。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逐步繁荣昌盛的工业化国家,人民生活也从“一穷二白”迈入了小康水平。我是上世纪60年代参加银行工作的,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逐步成长。在这30年里,我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步入老年时代,从一个银行基层营业部门的普通科员成长为一名副部级干部,从一个殷切要求入党的群众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一位银行基层的经营者成长为一名参与中国金融业改革部分重大事件的管理者,从一名金融战线普通的劳动者成长为一名全国金融系统的劳动模范。值此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亲历的一些金融改革中的重大事件不断涌上心头,我深感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艰难和发展的不平凡。我将亲历的我国金融改革中的几个重大事件和我的感受写出来,作为对我国金融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
亲历人民银行职能的转变
1983年8月底,我任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副行长,1989年2月任行长。在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工作期间,我分管储蓄、信贷、计划、外汇,亲历了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转变过程,深感人民银行从综合性银行向中央银行职能转变的艰辛,深感人民银行走到今天,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央银行是非常不容易的。
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过程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职能不断从人民银行剥离筹建的过程。1984年,工商银行成立,当时我被分配到工商银行工作,三个月后又调回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员少,结构失衡,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才大部分流向了商业银行,给人民银行分行留下的人员主要是会计、库管人员。在建设新的人民银行的非常时期,天津市分行的各级领导在人民银行总行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积极解决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两行业务剥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干部职工上下一条心,团结合作,克服了人员少、办公用房不足以及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和任务不熟悉等困难,使基层人民银行正式运转起来。人民银行开始独立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不久的1988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天津市抢购商品和挤兑储蓄存款情况非常严重,我们一方面要求工商银行对商业部门实行贷款资金和储备商品挂钩的政策;另一方面,人民银行上门服务,主动送款,保证现钞供应。不久,天津市就恢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银行透支现象在财政的支持下很快得到了扭转。我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写成文章,曾刊登在当时的《天津日报》上,题目就叫“从愁到筹”。从全国的情况看,当年人民银行初步运用贷款规模、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调控工具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并取得很好的成效。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针对地方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对贷款需求过旺的状况,坚决服从国家宏观治理的大局,坚决完成总行下达的压贷任务,采取多种措施,协调各方,控制住了天津地区的贷款投放规模。通过对1988年通货膨胀的治理,我第一次深感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这一次治理通货膨胀的经历对我后来从事中央银行的工作影响很大。
1991年12月,因工作需要,我从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调任人民银行总行计划资金司司长,1992年4月,升任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其间,我经历了1992年到1994年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维护金融稳定以及上收部分权限的重要事件。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各地开始了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地方经济的一轮新高潮。其间,由于部分地区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高速度和盲目建设开发区,国内经济运行严重失衡,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在国务院和人民银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紧紧依靠全司干部,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项是1993年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抓了贷款规模控制,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将贷款投放控制在年度计划之内。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来自地方政府和部分部委的压力非常大,如果不是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总行党委的有力支持,我们是无法完成控制贷款规模任务的。另一项是开展资金投向和借贷的大检查。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资金乱拆借成风,部分用于维持国民经济再生产运行的资金,被拆借出去搞房地产和开发区建设,资金流失非常严重,以至于影响到部分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和总行党委的要求,我们组织了全国信贷资金使用和流向大检查,彻底清查违规资金,经过艰苦努力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刹住了乱拆借的歪风,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正常的资金需求。第三项工作是为了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力度,按照国务院和总行党委的安排,开始上收基层分行的部分权限。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规定,把货币发行权、资金调控权、利率调整权、金融市场准入权集中到总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全部转移到有关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将人民银行的各级机构与举办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盈利性的经济实体一律脱钩,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金融监管、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服务方面。这也是难度非常大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基层行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我们坚决贯彻总行党委的战略意图,经过艰苦的工作,基本上完成了权利上收的任务。
在任行长助理兼计划资金司司长期间,我还根据国务院和人民银行党委的要求,从1993年7月开始,带领全司完成了不再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部门贷款的工作。1994年,在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的大局,人民银行不断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使得一度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我感受最深的是199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第一次提出“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并且根据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人民银行开始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强化金融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使人民银行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该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进行监督管理,明确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团体和个人干涉。至此,可以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基本上从一个“大一统”的全能银行转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其中与有关部门协调谈判的艰苦,所做工作的难度之大是超出常人想象的。作为一名亲历人民银行职能转变的老金融工作者,我深感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和改革开放过程的艰辛。
受命组建农业发展银行
1993年12月,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根据上级的安排,由我担任筹备小组副组长。经过认真的前期准备工作,1993年12月由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共同组成“组建农业发展银行和分设商业性农业银行筹备小组”,并开始进行筹备工作。我们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测算论证,向国务院提交了实施意见。1994年4月19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批准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建方案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经过多方面的艰苦努力,初步完成了与农业银行的资产与债务分割工作。1994年6月,中央任命我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同年10月,国务院任命我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199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总行联合发布《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有关问题的通知》。到1995年年底,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省级分行组建完毕。1996年8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增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加强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管理。当月,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制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增设分支机构实施方案》,对增设范围、基本职责、人员配套、财产划分、业务交接、方法步骤、时间要求七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至1996年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市二级分行、县支行、派驻国定贫困县信贷组机构基本增设完毕,业务由全面委托实现基本自营。
至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框架基本确定,标志着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农业发展银行的筹建过程中,我认为,筹建得比较顺利完全得益于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能够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另外,在具体实施中,正确确定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即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确定性质时,关键是把握好了“政策性”与“金融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政策性”表现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非赢利性,对农业贷款低息和无息的贴补以及对经营农业风险的硬性担保。“金融性”表现为农业政策性资金使用的有偿性和效益性。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金融改革中的一个新事物,也是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务院组建农业发展银行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我从农发行组建到离开共4年零3个月,我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将国务院组建农发行的决定变为现实,解决了总行、省级分行的办公楼配置问题;二是机构延伸到主要粮棉大县,解决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农民卖粮打白条的问题和构建了我国粮棉收购资金全封闭运行的基础;三是适时组织了全体员工用半年时间搞清家底,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成立,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农村资金融通的主渠道,我为参加农业发展银行的组建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