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鹿奶粉事件警醒企业质量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5日 20:41  中国财经报

  高红海

  日前,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随后查出的一些乳制品行业质量问题,正在牵动着社会的神经。据卫生部的通报,截至9月21日8时,各地报告因食用婴幼儿奶粉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婴幼儿共有12892人,其中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104人;已治愈出院1579人;另有各地报告的3例死亡病例,均属今年5月-8月死亡的回顾性调查病例。

  当前,国家正在对乳制品行业进行全面整顿,国家质检总局已撤销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企业液态奶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撤销古城、圣元、伊利三家企业乳粉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三鹿集团目前也已停产整顿,当事人被追究法律责任。

  令人心痛的受害者,令人痛心的民族品牌,人们不禁在问,这些企业的质量管理安在?

  提升质量管理战略地位

  “三鹿奶粉事件是一场企业危机,标志着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彻底溃败。”上海都市营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忠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奶粉问题近些年来频频出现,有碘超标问题,有过期奶粉易装上市问题,有蛋白质含量为零造成多名大头娃娃的问题,这次又爆发了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问题,危害更是大。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往蛋白粉或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在一些地方甚至已成了行业潜规则。

  “事实上,如果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高忠民认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这是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过程中。因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应从过程控制的战略角度来思考。

  三鹿奶粉事件也反映了乳制品供应链上的成本压力、利益博弈以及机会主义,这是近些年来乳制品企业快速、无序扩张的后果。这为我们发掘的另外一个思考是,企业在市场上的成败,不仅仅在于生产营销过程的竞争,还隐含着价值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作为龙头企业,如何经营好供应链,是企业竞争的关键。

  高忠民认为,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从源头抓起,从供应链建设的战略上来思考;只有消除了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博弈,才会使各环节都将自身融入整个价值链之中,从而不再有各环节之间的“猫抓老鼠”游戏;如此,上游供应商提供伪劣原料和产品的情况就会不复存在。

  在三鹿奶粉事件带来的教训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工作不应该因生产部门削减成本而受到影响,也不应该因生产部门为达到某项指标而放松。高忠民指出,“一个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直属于企业的管理当局,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不受制于企业的生产部门,也可以确保企业最高当局能够得到第一手质量报告,这也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架构需要特别考虑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