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新世界与新青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 00:3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姜洪桥 北京报道

  今后,我们将与什么样的香港企业家打交道?

  自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开始繁荣以来,香港人历经三代发展。现在,正是第二代与第三代交接之际。在内地人的心目中,香港第一代企业家都具备英雄般的传奇财富经历、决断的魄力以及对于内地强烈的向心力。这一特点在第二代被默默接受并继承。当交接棒将递交给第三代时,很多人会好奇,出生于繁荣经济背景下,并深受西方影响的第三代是否会继续继承前辈的精神,又将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考虑在内地的投资和发展?他们将是“垮掉的一代”还是负责任的一代?

  对于这样的疑问,郑志刚似乎是个非常恰当的采访人选。如今,郑志刚正在参与管理由其爷爷香港第一代富豪代表性人物之一郑裕彤一手打造资产高达数千亿的“新世界”江山,担任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及新世界百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毕业于哈佛大学,主修东亚文学及文化的郑志刚,行事低调,在挑剔的香港传媒眼中,他是一个鲜见“另类”新闻的新青年。除去与父辈学习生意之道,郑志刚目前的另一个关键性职务是在内地市场扎根,而最近的一次任务,则是他担纲完成了新世界百货公司的挂牌上市。

  在北京,郑志刚每从崇文门外大街走过一次,对于郑裕彤斥资百亿改造这个南城片区,也就更多了一层了解,当记者问道,投资至今尚未收回是否是商业策略上的失误?郑志刚说:“到现在14年了,我们很有信心。如果当时的百亿港币投到香港,也许有更多回报,但如果从长期回报的角度看,现在可以说是到了中期了,股东们是充分理解的,其实是个视角问题。”

  尽管生于富豪世家,经受过磨砺的郑志刚,看起来平和、简朴。从13岁起,他便被家人放至美国求学,或许是家人刻意的安排,他求学过程是独立完成的,那个经历让他终身难忘。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需要与那些金发碧眼的同学打成一片,他需要主动介绍自己来找到朋友。

  对于香港新一代青年,郑志刚颇有信心,“香港青年的国民意识越来越强”。这大概不仅是因为郑志刚本人恰好是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亲身参与香港与内地青年交流,也与其自我的经历和认识有很大关系。

  经济观察报:这次来北京目的是什么?

  郑志刚:这次来参加“童创美好新世界——新世界中国地产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的企业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主旨是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款,活动所筹款项将捐赠于UNICEF内地 “爱生学校”的项目。自2003年起,新世界集团在内地、香港两地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到的善款,已经超过了700万人民币,8月10日,我们又续签了三年的企业伙伴计划。

  经济观察报:郑裕彤先生那样的第一代香港企业家,仍然有着 “立身为家国”的传统思想,而你自小在西方的教育中成长,又如何去理解这种传统?

  郑志刚:就我个人来说,受家庭的影响,一直希望参与公益事务协助弱少社群。作为无止桥慈善基金会筹委会主席,我一直希望通过无止桥慈善基金会这个慈善团体为内地偏远、贫困山区的孩子搭建桥梁,改善他们的上学环境。能帮到别人,心情总是愉快的。

  经济观察报:你到北京生活,大家是不是都很关心你的家世?

  郑志刚:很多朋友都经常说,“你是贵公子啊!”那我怎么说呢?我没有办法,不可能见到每个人都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解释,我不是贵公子。实际上,我13岁就去美国念书。家人把我送到美国后说了声“你多保重啊”,就走了。在美国,一切都得靠自己。别人不知道我是谁,我要自己去介绍自己,这样才能有朋友。放假回家,我自己去订机票,因为太小,到机场要由航空小姐送上飞机,回到香港再由航空小姐接,就是这样飞机“专递”。我在美国是个“贫穷贵公子”,但是过的却是非常开心的日子。我一直认为,在美国的锻炼是我一生的财富。

  经济观察报:在美国求学,为什么要选择东亚文学?

  郑志刚: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每次回到香港,人家都要说,一定要学会计、金融,学你爷爷和爸爸。但我说,其实我学的是文学。我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计划。金融我可以往后再跟着长辈学,但是文化和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定要从小开始,30岁后,你的思维已经定型了,你怎么去理解不同文化?很多时候,一个人拥有的资源越多,越不可能独立思考,包容和独立是培养出来的。

  经济观察报:你印象最深刻的书是哪本?

  郑志刚:这个我要想想……我印象最深刻的书是16岁时候读的美国著作《宠儿》(Beloved)。它的写法很独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写的黑人后背上累累鞭痕构成一幅树根状的图。黑人的根在土地上。这不光是对黑人,也是所有人的基础文化。

  经济观察报:学习文学,对于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有何帮助?

  郑志刚:我曾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修读日本文化。因为我知道未来可能没有时间去这样系统地去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企业管理实际上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人,二是专业化管理,关键是人怎么结合起来得到共识和协作。我希望自己是个有亲和力的人,没有亲和力怎么沟通呢?如果说既有专业知识,又了解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就会比较全面。

  经济观察报:能否以你在北京的工作经验来解释一下?

  郑志刚:在内地新世界有很多项目,员工既有香港的也有内地的,他们之间经常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发生“冲突”。对于我来讲,最重要的第一就是沟通顺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和考虑方式。其次就是团队凝聚力。我是“带兵”的嘛,这是“军队”,我不能只看一个人,而要考虑整个团队。大公司是艘大船,关键是平衡。

  经济观察报:你作为新世界百货的执行董事,亲自去“路演”,香港媒体评价你很专业,你对新世界百货在内地的发展有什么计划?

  郑志刚:对公司的扩展策略,我们采取三方并行的扩展计划。公司将继续在主要城市物色合适地点开设新自营店及管理百货店。我们也将伺机收购其他具增值能力的百货店,包括现时拥有选择权或优先购买权的管理店。此外,我们还计划继续扩充现有百货店,以迎合市场增长的需求。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中国连锁百货店的龙头经营商。

  经济观察报:很多人认为,香港第一、第二代企业家发展很好,但是国际化做得不好。你从美国工作回来,对这个是否有新想法?

  郑志刚:我不认为国际化就是到各个地方去开分公司,开分店。我在“携手迈向国际经济舞台——内地与香港企业家发展论坛”曾经作过“国际化、全球化视野和思维方式下的本地化经营”演讲。中国市场很大,各国投资都进入,你需要一个清晰的战略,同样要根据亚洲和全球经济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战略。要吸引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熟悉本地业务的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下一步在经营策略等方面持续推进本地化进程。新世界在全国重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设立了几个项目管理中心,选拔了大量国内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目的是为了了解各地区不同的文化、操作模式,顺应各地区间的市场化差异和文化差异。

  经济观察报:内地人,实际上包括很多外国人普遍认为香港是文化沙漠,就这一情况,香港新一代青年有没有变化?

  郑志刚:大家说香港是文化沙漠,指的是香港人只知道炒股票、炒房产。这几年香港的情况好了很多。香港有越来越多的文艺团体开始活跃起来。未来我们也希望提供更多的艺术赞助。事实上,你说的顾虑应该还不止这一点。人们担心香港青年丧失国民意识和价值观。但根据我们新世界全力支持的圆桌研究及教育协会 (RoundtableCommunity)于2007年4月至5月期间进行的《回归十年后两地青年的优势及合作前景问卷调查》,香港新一代青年人的国民意识和观念很强烈。在无止桥慈善基金会的慈善活动中,我看到香港青年人非常积极响应。2005年在甘肃建了一座桥,全部由香港专家与香港的大学生一起参与建造。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