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牌照生死劫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 18:54  《创业家》杂志

  一部民营企业获取牌照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创业史

  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建强 本刊记者 张凯锋 刘恒涛

  编辑/周一

  1985年4月13日,摆摊照相的个体户姜维拿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特批的第一张工商执照。这位大连个体户放下生意苦苦奔波三年,绝处逢生地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出的第一张私企牌照。姜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私企第一人”。

  “据说,发牌照时他(姜维)跑到当地工商局坐了2个小时没人理,那个局长不敢发,说‘我们革命就是为了消灭资本家’。”2008年11月14日,在泰康大厦接受《创业家》采访时,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如此谈起姜维。

  我们无法忽略的是,23年前的那一刻,从此定格了中国人创业的某种程式——自此,牌照成为每一个私企诞生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准生证”。

  1992年,陈东升下海创业。在以小平南巡为标志的“92派”官员下海潮中,陈东升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这位副局级官员下海瞄准的方向一是拍卖、一是人寿。陈遇到的最大的(甚至可以说惟一的)障碍是如何获得这两个行业的牌照,当年人们甚至不清楚拍卖公司是应该向文物局申请还是向文化局?而人寿保险牌照对政府来讲依然是陌生事物。

  1994年,个体户李书福从台州跑到国家机械部门口,隔着门向一个扫地的人询问如何申请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在遭到一番奚落后,李书福讪讪地回到了台州。3年后,在摩托车生产牌照上艰难挺进的李书福竟然试图进入汽车制造领域,而这一次在获得汽车目录(生产牌照)的过程中,李的经历几乎是九死一生。

  1999年,吴鹰在古城西安目睹了万人空巷争购小灵通的一幕,但其时这位海归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小灵通能不能获得在中国的合法地位。

  2003年,鄂尔多斯集团董事长王林祥跟随民企的重型化潮流进入电冶领域,在投入数十亿资金后,因为拿不到三四号机组的批文,这位全国人大代表骑虎难下,不得不一点点地出让这个他“生出的孩子”。

  2007年底,因为视频领域民企禁入规定的出台,李善友不得不陷入酷6“不准出生”的困局,不知道这位前搜狐副总裁有没有对他的创业决定突感茫然?

  ……

  不论你是显赫一时的政府官员,是微不足道的个体户,是政府另眼相待的海归派,还是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在转身创业时,牌照准入基本上是每个野心家都需要面对的最大障碍。

  这是一个中国式的创业命题。在中国创业仅有愿望、资金、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要获得审批。就像你所熟知的计划生育,多数受访者以“准生证”来代称牌照,十月怀胎,一朝待娩,能否合法、顺利的生产,全取决于这小小的一张纸。

  如果你想进入比如石油、电信、金融、汽车、电力、重化工、媒体等领域,这些基本由国家垄断的行业或者利润丰厚、或者政治上敏感,非国有身份很难获得进入的许可。同时,一个有所创新的商业模式第一次出现时,因为没有成法,它能否实现也往往取决于主管部门的一念之间。

  不过,秉承过去30年来民营企业体现出的蓬勃生命力,总是有人对这些严禁触摸的行业怀抱强烈的兴趣。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在那些被开放的领域已经实现了充分竞争(比如家电、手机、食品等轻工行业),创业者除了进攻“禁区”外选择已经不多。他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从李书福“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到王林祥的“先斩后奏”,从汽车、金融保险到IT、重化工业,创业者的冲动与现行经济体制的较量贯穿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

  可以把民企对“禁区”的突破看作中国市场经济在完善的象征;或者,可以把它视为中国市场经济仍欠充分的证据。无疑,那些成功者当然倾向于前者。

  一部民企获得牌照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创业史。从某种意义来讲,今天我们所要讲述的是一堂关于创业的中国课。

  2008年6月,终于拿到视频领域第一张牌照后,李善友说,“江湖从此黑白两分”,这或许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创业者的共同体会,那些未获准入的企业要么胎死腹中,要么以“黑”身份耐心煎熬。

  因此,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依附牌照而生的商业寄生产业,每一个管制严格的领域都是这个寄生体获得最丰富滋养的温床,管制越为严格滋养越为丰厚。另一方面,管制也催生了另一个与此相对的、畸形的商业体——山寨,他们以租借前者牌照的方式(也称之为交保护费)曲线出生,以迥异于传统商业伦理的方式野蛮生长。因为先天不足,他们拼足力气野蛮创新,以求生存,他们改变既有的商业规则、逼迫正规军们节节败退,在某些领域他们甚至成为市场的影子冠军。

  他们以市场的方式逼迫管制部门重新考量牌照规则。2004年初,中国民航总局向三家民营航空公司颁发航空运营牌照。2007年10月,手机牌照核准制取消;2008年6月,酷6网拿到了第一张民企视频牌照⋯⋯伴随牌照管制的松动甚至在某些领域的消失,山寨厂商过去数年攀爬的黑暗隧道终于消失不见,牌照生意的寄生群亦遽然死亡,一些产业终于回归市场决定存亡的商业本来面目。

  牌照管制放松的历史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30年来中国商业的进化史。30年来三代创业者获取牌照的经验与技巧有所不同。如果说1980年代的创业者则是擅长分辨禁区与非禁区;1990年代的创业者因为懂得“利用计划经济的余威,抢占市场经济的滩头”(陈东升语),长于以个人之力向这些禁区或者新领域渐进;2000年代的创业者则是因为懂得游说、教育甚至以市场逼迫政府改写规则。

  我们寄望不远的将来,获取牌照不再是值得一提的所谓商业智慧。但是现在我们仍要向大家展示以下来自几位幸运者的几条经验。能够获得牌照,运气很重要——因为规则通常是模糊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