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孔子:中国民营私立学校第一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05:53 中国经济周刊
刘仰 学校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于知识的传播和保存有着重要的作用。孔子应该算作中国历史上民营私立学校最成功的代表人物。 说到孔子所办的学校,首先应该对“士”有所了解。孔子之后的中国教育传统,使得“士”影响了中国很长的历史。但是,在孔子之前的“士”,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含义。最早“士”的含义并不固定,有人说是指农夫,也有人说指到达结婚年龄的男子,还有人说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以及能够做事的男子、武士等等。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商朝、周朝、春秋时期,也就是在距孔子最近的古代,“士”是指低级贵族阶层,地位比庶民高一点。 到了春秋时期,官办学校的系统基本上已经不起作用,加上社会的动荡,社会等级的变化也很大,很多原先的高等贵族沦为像孔子、颜回一样的低等级的“士”,传统“士”的阶层极度膨胀,而且大多都找不到出路。反过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一些获得高升、成为新贵族的人,大多都没有在以前官办学校接受教育的经历。这是一个旧体制遭破坏,新体制还没有形成的时代。 孔子自办民营学校就是在这一形势下的重大举动。孔子的私立民营学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教无类”,意思是说,以前的官办学校只接受各种贵族做学生,但是,孔子的学校不管学生的出身,只要愿意来学,都可以。这个学生录用原则比起以前只为贵族服务的官办学校来说,要进步很多。 孔子所办的私立学校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教材。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的教材已经不再适用,孔子不得不花很多时间,自己编定教材。有人说,孔子的这种做法导致后来《四书五经》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客观地说,这种现象是后世统治阶层刻意造成的结果,并非孔子的本意。从一个学校来说,编订教材是必须的,教材的目的是教学用,而不是研究用,因此,教材不可能包罗万象。孔子即使在编订了教材之后,还是对各种知识抱着强烈的好学态度,并没有要求学生不要去学教材以外的其他知识。 孔子在过去官办学校的基础上,有不少继承和发展,其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管理人才,为正在没落的“士”这一阶层寻找社会出路。包括孔子自己,也没有摆脱当时历史背景下,“士”的出路就是做官的格局。因此,有人说孔子一心想当官,此话有点道理。应该说,这种现象是当时等级社会的必然产物。但是,在此以前,很多担任各种官职的贵族仅仅只是因为世袭了一个身份。孔子既然办了一个私立学校,当然希望自己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动荡的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官职,因此,“学而优则仕”便成为一个时代所倡导的新的进步标准。 其实“学而优则仕”在当初并非完全是儒家的主张。因为,那个年代自办民营私立学校的知识分子很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一个标志就是各个流派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学校,“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当时每一个民营学校的主张,其本质是在一个比较公平的基础上,为学生寻找出路,不同只在于“学”的内容上。1000多年后,为了检验“学”的成果,开始有了科举考试制度,而考试的内容都是儒家学说,“学而优则仕”仿佛成为儒家独有的主张。 孔子被后世称为教育家,实际上就是对他作为中国民营教育第一人的充分肯定。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