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企业家需要一点疯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5日 05:40 中国证券报
在中国商业界,李书福是一种可能性。 一家国有体制外的民营企业,有没有可能在准垄断行业获得一席之地?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及市场资源的后进者,有没有可能在汽车行业里争出一片天?一种类似混业经营的模式,能否让中国企业走得更快、更远?一位草根出身的商人,有没有可能蜕变成具有现代商业气质的企业家? 可能性是硬币的两面,可能的背面就是不可能。 李书福造车,没有牌照,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 我听过李书福的多场演讲,能讲出这么有哲理和煽情的名言,真是为难他了。在一开始,李书福就被媒体渲染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唐·吉诃德似的、随时有可能被强大体制吞没的悲情英雄,而李书福本人似乎也十分“配合”这样的形象塑造,他是一个天生的本色演员。 李书福不是那种用商学院里的教科书可以定义的企业家,所以,郑作时说他是“汽车疯子”。 “疯子”的说法,很类似格鲁夫所谓的“偏执狂”,这位英特尔公司的拯救者说过的最著名的格言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它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家的信条,包括华为的任正非、顺驰的孙宏斌,还有吉利的李书福。 “疯子”首先是一种精神。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部叫《亮剑》的电视剧风靡一时,主人翁李云龙便是一个“疯子”般的军人:“两位剑客狭路相逢,哪怕对手是天下第一高手,哪怕明知会血溅战场,你也要毅然亮剑。”李书福做汽车,从人才、资本、技术、品牌到政府支持,无一亮点,但他就是铁了心要造车,而且高调前行,只求一败。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出现这种“疯子”般的企业家,都是让人胆战心惊的。因为,他可以被“击毙”,但却不会被“击垮”。商战如战场,很多时候的成败均在咬牙一瞬间,李书福能够杀出一条血路,跟他的这种“疯子精神”大有关系。 “疯子”还是一种战略。“疯子”的特点就是拳无招数,牌无章法,把原来的游戏规则视若无物,用张五常教授的话说就是“盲拳可以打死老师傅”。中国汽车行业因多年的垄断经营,各大汽车厂家均裹足而行,业内“行规”重重,暮气十足。而且,在李书福进入的时候,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早已完成,民族汽车行业已经“百病缠身”,奄奄一息。正如本书作者郑作时所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确实来得太晚了,晚得从业者必须要疯狂才能赢得游戏。”李书福要立稳脚跟,照寻常战略去打,可以说连1%的胜算都没有,于是,他索性甩开膀子,披散头发,一阵胡搅蛮缠,却也让对手一时间不知所措。你看李书福玩足球、建大学、搞跑车、打官司,没有一招不透着一股“疯”劲,但那些国际公司面对这样的对手,纵然浑身是劲、腰缠万金,却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是好,在这个时候,成为“疯子”,未必不是一种好战略。 “疯子”更是一种专注。李书福要造车的前后,单是浙江和江苏两省就至少有8家以上的民营企业纷纷提出了造车战略,媒体还起了个新名词,名曰“民企造车运动”。数年下来,吉利是硕果仅存的一家。这未必是说其他企业家不如李书福,而是因为,那些企业造车,都给自己留了后路,原来的产业不放弃,把造车变成一个“大诱饵”,希望以此钓得政府的支持、银行的青睐。只有李书福最“疯”、最“傻”,一说造车,就不干别的,心无旁骛,把身家性命都赌了上去。从本书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李书福遇到的困难可谓千重山万里水,无非别的企业知难而退了,他却“走投无路”,一门心思地向前冲。 李书福是那种经济学家们无法用规律来解释的企业家。 企业家需要一点“疯劲”,这是本书试图告诉读者的第一个道理,而更有趣的第二个道理是,企业家如何做到“形疯神不疯”。 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上,每当一个企业家被赋予或承载了很多寓意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凶险和动荡就会比其他人大很多,而这个企业家如果靠的是一种非常规的模式成长起来的,那么,他所面临的失败的概率就更大了。 一个企业在崛起和冲锋的时候,可以靠一股“疯劲”打出一片空间来,可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正面化、阵地化,总是靠一股精气神已经走不到太远了,所谓“小企业做对事,大企业不做错事”。这时,企业家必须要寻找的是“疯狂”的边界。 从公司研究的角度来看,吉利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标杆。在初战告捷之后,在企业规模日渐扩大的时候,它必须寻找到新的增长战略。消费者或许会因为它是民族品牌而给予掌声,然而在实际的购买行动中,每一个人却必须冷静地考虑性价比、汽车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成本等等,这些冰冷的数据仍然是左右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后一个砝码。 李书福和吉利任重而道远。 这个性格倔强、草根本色的浙江台州人不是企业史上的第一个“疯子”,不过,我们祝福他会是一个修成正果的“疯子”。 作者简介:吴晓波,财经作家,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 书名:汽车“疯子”李书福 作者:郑作时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