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人民大学商学院刘刚博士谈教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 13:03 新浪财经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中心主任,刘老师对MBA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MBA教育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让学员学有所获:第一,应对知识的迅速折旧,构筑系统的管理框架,促使管理从自发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行为,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克服隧道视野,打破惯性思维模式,通过不断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实现心智模式的改善;第三,构筑一个强有力的校友战略联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老师主要为MBA学员讲授企业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领导力与执行力等课程。刘老师讲课内容充实,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充满激情,深入浅出,课堂讲究互动,善于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学员普遍反映:“刘老师讲的课都是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对于实际的管理工作非常有帮助。这么多的信息量扑面而来,并没有给人一点点累的感觉。刘老师的讲课,把深奥的理论与生动的案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既紧张又活泼。”

  刘老师强调,要讲好课,必须设计好课程内容,讲好本课程基本的,突出主要的,旁及其他必要的,分析学生喜好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讲。提供定制化教学方案,是刘老师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所谓“定制化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学员的知识结构、行业背景、职位层次等,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并提供定制化的课件。刘老师称这种教学方式为“针对性”教学方式、“有的放矢”教学方式。刘老师认为,唯如此,量体裁衣,“学生学习后才有较大的收获”。

  对于MBA教育而言,案例教学至关重要。案例是教会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应该在MBA教学工作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哈佛商学院是应用案例进行教学做得最早、最有成就的商学院。刘老师曾赴哈佛商学院进行过专门的案例教学法培训,在案例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刘老师认为,案例教学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启发学员们的思考,国内有些老师所进行的所谓“案例教学”,很多案例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叫做“案例(Case)”,只配称作“例子(Example)”,因为它们根本没有悬念,结果是既定的,难以让学生展开有效的讨论。为了运用好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关键之一是要确保拟采用案例的质量。为此,刘老师精心选择案例,注意被选择案例的典型性与趣味性。有些案例虽然很典型,但却十分枯燥,学生用来非常费劲;有些案例虽然很有趣,但却不能有效地说明问题,或者离主题遥远,典型性不够,这些都不可取,要选择一个既有典型性又有趣味性的好案例来用。学员普遍反映:“刘老师的案例讨论课组织得很有条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激发我们冒出来了很多灵感的火花。特别是每次案例讨论课的最后十几分钟,刘老师作案例点评非常精辟,能够总结出很多我们所忽视的问题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老师讲课非常注重“活水”,即新鲜、实际的管理内容。这种“活水”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从实际中来,紧跟现实,紧跟时代,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刘刚老师说:“作为管理学教师,如果与企业管理实践相距甚远,课堂教学必然失去活力,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在今天肯定没有市场。”还说:“课堂讲授要做到与时俱进”。刘老师常到企业去,为北京燃气、中国兵器工业公司、创元科技、神州制药等企业承担了十余个咨询项目。在为企业开展咨询项目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企业资料,这些资料有效地丰富了他课堂教学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任教以前,刘老师曾经在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业工作过多年,并中邮物流有限公司担任部门经理3年,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的课堂教学增色很多。在负责商学院MBA项目中心工作期间,他聘请了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前来为MBA学员开办讲座。在与这些企业家开展广泛交流和直接对话的基础上,他不断地将企业实践中的新鲜观点、新鲜经验、新鲜方法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学员评价:“刘老师企业管理经验丰富,对企业的现状非常熟悉,对企业管理中各种问题的分析非常透彻,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也非常到位,对我们来说很解渴。”

  第二,从科研成果中来,注重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刘老师科研成果丰硕,已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编著25部。主要著作有:《供应链管理:交易费用与决策优化研究》、《危机管理》、《领导产品创新:加快以产品为基础的企业的成长》、《现代竞争战略》、《现代企业管理精要全书》、《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物流管理》、《战略管理》、《投资家》、《谈判家》、《商业文化透视》等,发表《我国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施动因及途径》等论文100余篇,并长期担任畅销IT杂志《数字商业时代》专栏作家,撰写了近30篇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管理思想深刻精辟的专栏文章,这些文章成为整本杂志中最受欢迎的文章。

  刘老师如此地紧贴时代,紧贴前沿,紧贴实际,紧贴科研吸收课程营养,使课堂教学这个“水”有了“源”,成了“活水”,使课堂教学这个“木”有了“本”,成了“巨木”,如此“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地讲课,其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