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丁世国:融资困局还会持续多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9日 12:01  《国际融资》

  ● 专业投资人士谈融资困局

  此次宏观调控是导致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陷入资金困境的直接因素,但是,根本原因还是现行的金融体制。

  由于职业便利,我们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考察投资项目,也因此能够经常接触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一样为融资而苦恼,往往会要求我们为地方经济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对于政府官员承受的资金压力,我们深有感触,最近半年来这种感受尤为强烈。本次以货币紧缩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让有些地方政府措手不及: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协调资金,新上的大项目需要协调资金,企业改制需要协调资金,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需要协调资金……对此,商业银行却纷纷表示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目前政府、企业和学界都不敢确定这种资金困乏的局面何时才会结束,甚至有点担心几年来精心培育的中小民营企业能否度过这个资金困乏的寒冬。

  资本堰塞湖

  中国缺钱吗?显然不是!

  到现在为止,国际热钱依然在持续不断地进入中国,国内的资金也很充足,只不过这些资金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下被分割开来,互不流通,就像分布在各个山顶上的堰塞湖,制造一个又一个险情。去年股市流动泛滥,造就了世界上最牛的牛市之一,接着就是期货市场流动泛滥,石油、黄金、金属、粮油等期货均被炒到历史高位……这些堰塞湖似的资金给中国制造了大麻烦。

  央行对付这些“堰塞湖”的办法从一开始就是围追堵截,基本上采用单一的货币紧缩政策,不仅频频加息、发行票据,并且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历史最高位,创造了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历史新高,在世界金融史上都极为罕见。把货币紧缩政策作为单一的宏观调控手段,并且执着地坚持了一年有余,着实很不容易。

  现在人们看到这种货币紧缩政策真的奏效了,CPI已经逐步回落,PPI也即将见顶回落。

  然而一个更大的危险正在逼近:经济衰退。如果回头看看央行所坚持的单一的货币紧缩宏观调控政策,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饮鸩止渴”;如果看最后的结果,也有点“竭泽而渔”。CPI是下来了,但不少企业也被拖垮了。一方面,以降低CPI为主的宏调政策让中国企业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尤其是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但是这些“犀利”的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高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堰塞湖”,局部市场依然存在资本泛滥的可能。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商业银行却因失血过多,导致了局部流动性枯竭,无法对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支持。

  近期,我们遇到不少很好的中小企业,它们有敬业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有优秀的工程师,有独特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却生不逢时,在最关键的成长期遇到了“最强悍”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流动资金困乏,现在已经奄奄一息,如果再赶上经济衰退,可能真的会不幸夭折。

  银行不给贷款,这些企业就去找政府,请求市长帮助协调资金。通常情况下,市长首先做的就是要求银行协调贷款。但是经过一年的持续回笼操作,央行已经把商业银行的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银行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贷给企业,所以银行面对市长的要求也只能许个无法兑现的承诺,应付一下而已。全世界的银行都是“嫌贫爱富”,只希望“锦上添花”,很少愿意“雪中送炭”,即使在没有货币紧缩政策的条件下,缺少担保和稳定现金流的中小企业也很难从商业银行借到钱,更何况现在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也因失血过多而面临着流动性枯竭的严峻形势。

  融资困局

  这次宏观调控的确是导致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陷入资金困境的直接因素,但是导致融资困局的根本原因是现行的金融体制,这种金融体制几年来没有明显的改进。在这种体制下,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为主,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除了贷款之外,竟然不知道如何利用其他融资渠道,遇到投资公司也要问能不能提供贷款,利息多少。

  受制于金融体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融资瓶颈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以来,过分依赖财政投入和间接融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升高,同时也导致了资本市场的低效率运转。虽然经济在持续增长,但是“寅吃卯粮”的财政赤字现象却一直没有得到缓解。最近几年,由于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土地出让收益的持续增加,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和东部发达地区的财政情况相对有所好转,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会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然而广大的中部和西部,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内的大部分地区的财政以及融资形势却很严峻:一方面,政府财政要不断投入以保证公共建设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地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也需要大规模融资。区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显然已经对现有的融资市场和融资模式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和巨大挑战。

  值得指出的是,地方政府非常依赖国家开发银行低息并长期的“软贷款”,这种政策性“软贷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为地方政府和不少企业提供了成本低廉的资金支持。但是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因改制而基本停止了对各地的政策性贷款,再加上国家的货币紧缩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商业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软贷款”所固有的弊端充分地暴露出来。原来我们的融资渠道如此脆弱!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指望通货膨胀的趋势得到好转之后,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适度放缓,银行能够多增加一些贷款额度,很多专家学者也做出了同样的预期。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期望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实际的回应。虽然根据统计数字来看,货币紧缩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CPI进入了下降通道,但是鉴于国内外的情况,无法在短期内期望宽松的货币政策。原因如下:

  从国际上看,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依然没有见底的迹象,而且有纵深发展的趋势,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来看,美国的失业人数开始明显增加,消费乏力,经济增长迟缓。欧洲的情况也是哀声一片,面临着与美国类似的问题。除中国之外的亚洲各经济体也开始显示出疲软的端倪,不少国家已经陆续调低本国的经济增长预期。另外,局部敏感地区的政治动荡也加剧了人们对全球经济的悲观态度。在没有稳定预期的外部条件下,持续了一年左右时间的货币紧缩政策不会贸然放开。

  从国内看,国内的几个关键数据已经出现好转,但是居高不下的PPI依然是一把利剑,因为它随时可以引发CPI掉头向上,重拾升势。由于去年10月份以来发生在A股市场的罕见股灾导致了大部分新兴中产阶层财富严重缩水,今年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正在进一步加剧这部分人士的经济危机,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已经被严重削弱,消费信心也严重受挫;个人所得税率过高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个人消费的冲动,这使得政府去年制定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政策收效甚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