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建摊薄的先行者(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 13:59 《当代经理人》

  “彻底的本地化”

  采访中,余索对《当代经理人》记者提及最多词汇就是“本地化”,中建集团的董事长孙文杰更是强调“国际化就是本地化的过程”。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与中建初来越南时遭受的教训息息相关。

  1994年,中建承建台商的电厂项目,由于缺乏经验,从管理人员到普通施工工人,一下子从国内带过来了四百多人。由于人员庞大,这些普通工人的签证往往都不是工作签证,这样按照相关规定,他们只能在越南待一个月,而且不能从事商业工作。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带来的近四百施工工人素质普遍不高,出现了在当地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的恶劣现象,引起了越南内务部门的高度关注,以致后来越南出入境管理部门都不再给中建的管理人员发放签证。曾经有一段时间,余索每当一个月快到头时,不得不到临近的柬埔寨去住上一晚上,然后再在柬埔寨办签证返回越南,再获得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一个月一个月地来回倒腾。

  也正是这次深刻的教训,令中建下决心要做好本地化的工作。余索说,中建理解的本地化远不仅仅是招聘录用本地工人,它还包含了两层意思:人力资源的本地化与原材料的就地取材。人力资源的本地化一方面就是要实现在越工作的中国人本地化。既然来到越南,就必须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就要真正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也许是做工程本就四海为家的缘故,目前中建在越南的中方职员有30%都已经实现了婚姻的本地化,成为了越南的女婿。“因为只有扎根在这个国家,才能踏踏实实地开拓本地的市场。”

  人力资源的本地化还要求不断提升越南籍的本地工人素质,而非只让他们停留在简单的熟练工种上,要让他们在为中建的工作中获得职业与能力的提升。目前,在中建工地上所有看到的施工工人全部都是越南人,在管理团队中也已经有大批的越南人担任了副厂长、项目经理、主管等职位。而这些越南籍的管理人员由于语言上的无障碍,使他们在管理当地工人时节约很多的沟通成本,并且还能够易于管理。

  除了人力资源的本土化,资源的就地取材也是本地化的重要方面。中建刚开始在越南操作项目时,由于不了解市场,以为越南什么材料都缺,什么都匮乏,导致从水泥等原材料到工程机械设备、甚至一个螺丝帽都是千里迢迢从国内运来。不仅增加了不菲的成本,而且由于运输周期问题而导致工期受到影响。后来,调查发现,几乎需要到的原材料越南都有,而且价格并不比国内高,并且越南还有着非常发达的二手车市场,这也为工程提供很好的保障,不必从国内进口大量的工程机械。惟独那些技术含量高的机械设备才需要从国内进口。

  沟通与挑战

  彻底的本地化需要有本地化的沟通,要想实现沟通零距离,显然越南人与越南人沟通才能达到。但是要想与四五千施工工人进行全面沟通,单单靠某一个人是不够的,精力也达不到。“所以,我们就招聘那些优秀的大学生进入公司,培养他们能够将中国文化、越南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融合。”然后,这些越南籍的管理人员再来管理当地的工人,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解决了管理不力的问题。

  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技术并非不可复制,甚至在建筑上很多技术都是无法藏匿的。因为只要跟一个项目,一项新的技术就学会了。比如曾经领先的静音压砖技术,虽然当时越南没有,但是当在越南应用以后,他们马上就可以通过到中国购买相应的设备也能迅速掌握。中建在参与越南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义务培养着越南本地的工程建筑人才,并带领当地施工队伍不断改进技术,如今,曾经分包中建装修业务的和平公司已经成长为越南当地有名的上市公司。正是中越工程公司差距的不断缩小,使得中建必须加大技术的创新、引进与吸收,不断在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另外,资本也成为了中建下一步发展的瓶颈。日本等工程公司之所以能够在越南形成大的气候,就是因为他们是带着资金来建设的。这样他们不仅能够通过系统的项目开发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且更能够获得越南政府的欢迎与支持。除了日本公司外,台湾企业早就开始如此,在越南有名的“富美兴”新区的开发就是成功的范例。

  目前,中建的兄弟公司,如中铁、中国路桥等已经通过项目融资或者ODA的形式参与越南市场,而对于中建来说,虽然早就意识到资本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依然不能全面展开, “如果单纯做工程,每年的工程营业额到达三亿美元便已经封顶了,”余索如是表示自己的担忧,融资渠道这只轮子的缺失将成为制约中建做强做大的短板。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