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亭
案例背景
目前,企业并购运动风起云涌,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明基并购西门子,盛大并购新浪,联想并购IBM等,大规模的并购所引起的震荡,使很多企业面临着团队跳槽的危机。
集体跳槽已经不是新闻了,当年有方正集团的助理总裁周险峰携30位方正科技PC部门的技术骨干加盟海信,近期又传出TCL手机事业部高层受万明坚的“感召”而集体跳槽到长虹,此前,陆强华离开创维时,带着一群人去独自创业;“小霸王”段永平出走后,一大帮原班人马共同创立了“步步高”。牛根生在伊利“下岗”之后,6年打造出了一个更大的蒙牛。
团队跳槽引起的巨大震荡,足以使任何老东家心惊胆战。“最亲密的朋友,就是最危险的敌人”。江湖片中的谶语,不幸在企业中变成现实。曾经的战友,突然变成了敌人,而且这个敌人熟悉自己的一切优缺点,这无疑是最可怕的事情。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不管怎样,前尘往事,总是生命中的羁绊,总是今日反戈,也难以掩盖心中的伤痛有遗憾。
企业如何防止团队跳槽,职业经理人在走与留之间如何取舍,都是引起普遍关注的话题。
案例提供
罗建法
团队跳槽的根源解析: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上面的案例背景,好端端的团队就这样分崩离析,的确让人感觉到非常惋惜。那么今天,我想就团队的集体跳槽问题谈几点自己在另一个角度的独特感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大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团队精神,于是乎“狼性团队”、“狼图腾”等各种有关团队的术语开始在企业管理界广泛流行开来。再加上一些专家和讲师的大力鼓吹与推动,大有一种“团队者昌,个体者亡”的趋势。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对团队的“形而上”的理解方式,甚至是一种极端化的扭曲。而真正的团队精神在团队集体合作的同时又能充分兼顾到每个个体的独特优势的。而如果一味地强调团队精神则无疑是对个体优势的无情扼杀。当年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但在必要时“鸡鸣狗盗”之徒却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试想如果孟兄在开始时便强调合格食客的审核标准,那么这些“鸡鸣狗盗”之徒势必会早早地被刷掉,剩下的则是一帮团队精神极强、标准高度统一的平庸之辈。同样道理,神话故事中的“八仙”也是各有绝活,但如果规定大家在前进时一定要目视前方,那么“倒骑驴”的张国老就会被勒令下岗、清理门户。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认为这跟团队跳槽没有什么联系啊,其实不然。上面的分析充分揭露了团队跳槽的一个重要根源——那就是源于团队最初审核时候遴选标准的高度统一(顺我者进,逆我者出),在反复的大浪淘沙中慢慢筛去了少部分对团队领袖处于“游离状态”的不太听话的成员,于是便导致了“现役”团队成员对团队领袖的高度服从感和依赖感。这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描述就是:“有什么师父,就带出什么徒弟”。从这个角度上看,团队成员对团队领袖产生了“精神教父”般的幻觉。所以一旦这个团队领袖另谋高就,便会有一帮“跟屁虫”像被牵走了魂魄一样鬼使神差地追随而去。对于有个性的团队成员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丧失自我的悲哀。
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的自然界里,狮子老虎历来是独来独往,而蚂蚁蜜蜂则往往是成群结队。我们经常见到有人在感慨蜜蜂蚂蚁的勤劳和团队协作,但我们谁也不能否认狮子老虎的勇猛和强悍,现在,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做个逆向思考:又有谁感慨过蚂蚁蜜蜂的勇猛和强悍呢?这时候你便不难理解过分地强调团队精神无疑会抑制个体发挥的真正原因了。
另一个根源便是来自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本位主义”陋习,从而使人们对“组织”产生一种天生的敬畏与依赖。从古至今,各行各业,人们在自由做事的同时念念不忘的便是找到一个值得归宿的“组织”,相反如果是悠悠荡荡,则总会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比如我原来在企业上班的时候虽然工资不高,但我的父母与亲友都夸我很能干,而现在我独立创业的时候收入尽管翻了不下5倍,却总让大家感觉不牢靠。同样道理,企业经营,如果是一个集体性的企业则被人尊重,而如果是一个个体商户则被人看不起;在单位里,一个业绩平平的人如果很有“人缘儿”,大家会认为这人不错,并不自觉地帮他袒护,而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即便是不“犯事”也往往会被人“挑刺儿”;在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常做事的员工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更要考虑自己“站队”是否正确,如果“站对了队”便可以“大树底下好乘凉”,甚至即便是犯个错误也会有人来开脱说“下不为例”或“法不责众”,而一旦“站错了队”,则往往会背上霉运,隔三岔五地有人刁难,很长时间难以翻身。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天子”的动向有所变更,原来的“老臣”们便人心惶惶、个个自危,大家都很“知趣”地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靠山”了。这时候一旦有一点点变更余地,这些老臣便自然会追随原来的“主子”而去。并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原来在“老主子”那里越忠诚的人,而今在“新主子”这里就“死”得越早,于是大家便“防患于未然”,提前“告退”,省得后来没有“好果子”吃。这便是团队集体跳槽的心理根源。
第三种根源便是来自团队领袖自身的经验主义和偷懒行为。如果姑且认为这些另谋高就的团队领袖算作是职业经理人的话,那么这些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展现出的做派则是高度的不职业。因为他们不自觉地流露出了自己非常狭隘的偷懒行为,他们总认为终究还是自己带来的人用起来更“顺手”、传达起来更顺畅、管教起来更听话。而如果重新对新加盟的公司现有团队进行驯化和整改,则无疑是要费很大功夫的,并且即便如此还未必能有良好的收效,弄不好“下面”搞个“兵变”还会把自己给“搭进去”。所以,与其这样,何乐而不为呢?干脆还是把自己的旧部给“忽悠”过来吧,这样的话,大家都省心省事。于是乎便不惜用“美女+金条+高官”等高额许诺的卑劣行径把原单位的旧部给“忽悠”过来。
所以,这其实就是对原来经验主义的沿袭行为,是一种缺乏挑战意识的偷懒表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真正优秀的部下在原单位可能也做的很好,绝不会那么容易一呼即应的。而召之即来的那些老部下,往往也好不到哪里去。真正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即便是单刀赴会前往一个新的公司,也照样能把新的部下调理的井井有条。
说完了团队领袖的问题,下面的第四种根源要回过头来说说团队成员的“伪义气和盲目跟风”问题。大家都知道阿Q精神,并且对其印象最深的就是“精神胜利法”,但你如果重新深层次研读鲁迅先生的原著《阿Q正传》,便不难发现他还狠狠地讽刺了一种民间普遍的盲目跟风思想——阿Q在不知“革命为何物”和“究竟革谁的命”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加入革命大军跟大家去革命了。这种盲目跟风的思想如果表现在团队里面便是一种“伪义气”。中国人自古崇尚“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肝脑涂地”等“仗义之举”,因此,便演化出了一出出极端化的“愚忠”悲剧。
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某个团队领袖在位的时候便已经陆续有“聪明”的下属前来频繁地“表忠心”,而一旦这位领导有所震荡但还尚未离任,因为这时候大家都很难断定领导究竟能否“平安脱险”,所以便会马上有一帮“忠臣良将”前来安慰性地表示“不管老大动向如何,我们都愿意追随”,这时候不来“表示追随”的人反而会被大家讥讽为“两面三刀”或“见风使舵”。后来,一旦风声平安渡过,领导则会回过头来就马上“收拾”这些“不忠诚”的人。当然,如果领导最终真的落马,则那些原来没“表示追随”的顽固派便会成为“新朝元老”,而原来“表示追随”的则要么食言投靠“新主子”,要么就彻底丧失了继续下去的机会,可真的要“追随”而去了。
但是,我宁愿相信它是这样的一种“潜逻辑”:那些“表示追随”的人,绝大多数都仅仅是在一种特殊的“政治气氛”下来亮出的一种“伪义气”的姿态而已。到最后不得已才“弄假成真”落得“流离失所”,只好追随而去。所以真正追随而去的人,
关于蒙牛的“神话”和牛根生的“故事”,无论是媒体还是坊间,传闻的版本都有很多,但口径却出奇地一致,大致都是一种美化的效果。无非是“一头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国际融资、香港上市”、“事件营销——神五飞天、超级女声”、“老牛基金——财散人聚、人聚财聚”等等。关于老牛与老郑的恩怨,也都是出奇地“一边倒”,无非是“老郑多么地嫉贤妒能,而老牛又多么地财散人聚”等等。9月底在清华大学的《挑战企业家》对话上,我也当场听到过老牛经常随口会说:“我在原来的企业被免职以后……”之类的话。这一切固然都是事实,但如果我们现在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恩怨,便不难悟出一些微妙的问题。
如果说老牛是由于“功高盖主”而被老郑“流放”的,所以只好去创业,这个尚且可以理解;但如果说当年追随老牛而去的其他伊利老臣也都是被老郑给“迫害”走的,打死我也不信。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些人原来干得好好的,老郑也没亏待他们,只是老牛被免职了,他们为什么也好端端的就都跟着走了呢?如果站在老牛的标准来看则自然是人格魅力的召唤使大家“良臣择明珠”,但如果站在老郑的标准来看呢?这些人会不会也是“两面三刀、见风使舵”呢?他们会不会在将来的有一天也离开老牛而“另栖高枝”呢?
张会亭点评:
整体观之,我们会看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从最初的积极鼓励大家建立团队、增强团队意识,到中间过程的形成“某个体制外的权威”,形成“大集体下的小集体”,再到后来的本位思想、偷懒行为,直至最后形成了事实上的“功高震主”,并完全失去控制。这一切的演化过程逐渐明朗出一种“积极提倡-主观纵容-潜移默化-完全失控”的可笑推导,一切都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不值得同情!
而当初因过分鼓吹团队精神带来的“物极必反”的扭曲也使这些原本“厚道”的团队成员变得高度“骑墙”,成为“两面三刀”的“袋鼠”,总是跟着领导跳来跳去。因此,只有采取一定的规避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恶性局面。例如充分做好集权与分权的博弈,加强对实权人物的职业监管,通过有效的分权来拆解实权人物的能力,以此来稀释他的号召力;以及加强对各类员工个性化能力发挥的鼓励,使大家在不同方面的能力根植于工作之中,以此来找到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强化大家的主人翁意识等等都不失为合适的办法,至于更多的有效方法探讨,就等在以后的文章中再另行描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