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战略管理 > 新浪财经管理专栏_佐佑顾问 > 正文
 

佐佑顾问:管理工具有效应用 致力创造未来价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 13:20 新浪财经

  管理必须致力于创造未来价值,才能符合人和知识的发展需求。

  文/佐佑顾问

  管理诞生于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只是近百年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假设前提、基本原理和系统实践的学科。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至今,整个世界一直处于巨大变革之中,伴
随时代的进步,“人”取代土地、原材料和资金,成为驱动社会运行和进步的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管理更是得到人们空前的重视和投入。但是,人类对“管理”的误解却极大地限制了对这个工具的有效应用、发展和完善。

  一、管理是人类创造财富的工具,而不是管理者的专利

  管理者和管理是一对孪生兄弟吗?回答是否定的。管理所能解决的决不仅限于企业的问题,更不是管理者的专利。管理是人类创造的又一个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是有效组织资源实现目标的知识和手段。管理的使命和价值,应该存乎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范围内,需要人们给予更多、更为广泛的研究、实践和应用。例如,管理同样在解决农业问题中得以运用。

  目前,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税减免政策以期获得农业的发展。那么,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是否就是农民负担问题呢?认真思考,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利用本来就有限、而且越来越减少的土地资源,以更少的人力资源投入(农民),获取更大的经济产出——大幅提高农业产量。中国历史上最近一次使得农业生产力获得跨越发展的,应该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在土地的数量未改变、新的农业技术未应用、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未提升的情况下,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贡献,根本原因在于彻底改变了原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

  计划经济下,土地由村生产大队和它下面的生产小队经营,人力资源——农民——由生产队组织调配。平时计工分,年底根据生产队收入情况进行决算,按年度累计工分进行分配。工分不是按劳动贡献计算,而是按“人”的工作过程(出勤时间)、性别等计算而来。例如,成年男劳力一天10分、成年女劳力8分、未成年男劳力8分、未成年女劳力6分等。这种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不利于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家庭”作为完整的、直接的生产作业单位,自主支配使用家庭劳动力、承包的土地和农业机械,国家按固定额度收取税费,其余劳动成果全部归家庭所有,不需要国家、公社和大队研究劳动成果的衡量标准和分配办法。对企业管理的启发:我们是不是在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琢磨如何解决“计工分”(绩效考核)这个根本不可能取得成效的问题呢?是否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取得更高绩效的问题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今,农业生产力提高这一问题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管理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阻碍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根本障碍。其一,不利于农业新技术(包括农业品种技术、种植技术、机械技术等)的推广应用。县级、镇、村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组织或基本消亡,或形同虚设。家庭作业单元规模小,不足以承担各种农业新技术应用的成本和风险,更不具备足够的判断选择能力。农民需要新技术,农业技术单位也拥有很多可推广的东西,但双方之间缺乏传递和应用的桥梁,出现了不少投机分子倒卖种子、农药等伤农害农。其二,不利于农业人力资源——农民的有效配置使用。新农民的操作学习途径,主要是跟着父母劳作,缺少有序培训,更谈不上创新了。夏忙秋种需要离家打工的农民回来收种庄稼时,越来越多的人感觉打工挣的钱比种地多,因而荒芜了大量田地。由于土地的家庭承包属性,田地荒废却没有交由集体重新分配给他人种植。其三,不利于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一块几十亩、上百亩的整地,被分割给几十家,每家几亩甚至几分地。这种作业方式下无法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规模经营,更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

  时至今日,我们需要从“大农业”的角度、在更大的范围内,超越农民、土地、农业技术等元素来分析和思考。农业问题就是如何更有效地组织人力资源(农民)、农业技术/机械、土地三个核心资源的问题,使三者配置更加有效、获得更大的产出。免除农业税,是否意味着政府丧失了有效组织广大而分散的人力资源(农民)的唯一手段呢?如何调动农民呢?是否违反了管理的一个基本原理管理不是追求人力资源更满意,而是要使人力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贡献。

  二、管理并不限于企业管理,它可以也应当运用到更广泛的人类活动中

  一谈到管理,企业、管理者(经理人)、员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术语便浮现脑海,将管理视同为企业管理。实质上,管理原理和方法广泛地应用到其他社会组织,如政府、大学、医院等;管理并不等于企业管理,也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诞生于企业;系统的管理最初并不是应用在企业里,而是应用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管理的鼻祖泰勒,1912年在国会作证时谈到了“科学管理”,当时是以一个非营利的诊所(Mayo Clinic)为例。泰勒最广为人知的应用实例是在美国陆军的兵工厂(Watertown Arsenal)。经理人(manager)一词最初也不是应用在企业里。最早被称为经理人的职业是城市经理人(city manager),这是20世纪初美国的发明。管理基本原则第一次有系统的应用,则是1901年罗斯福总统时的国防部长鲁特对美国军队的重整。1922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第一次管理会议,不是由企业人士,而是由当时的美国

商务部长胡佛和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捷克国父玛撒里克所筹办。因而,人类最初对管理的正式研究实践,从未区分企业管理和其他组织的管理,而是从实现一个组织的有效运转并获取最佳成效的角度着手的。这一认识将大大地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思路。

  为什么人们通常觉得管理是企业管理呢?这里边有个很曲折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人们普遍对工商企业和企业老板抱有怀疑和敌视的不满情绪。为了与企业界脱离干系,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自称为“公共行政”,并在大学里自成科系。同一时期,医院作为成长最快速的社会组织,对其的管理研究基于同样的理由也自立门户,自称为“医疗行政”。当时医药管理领域研究的主导研究者,是通用汽车阿尔佛雷德·斯隆的弟弟雷蒙·斯隆。二次大战后风向立转,50年代,美国企业界由于在二次

世界大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企业成了吃香的字眼。从此,在大众和学术界的心目中,所有管理都被认定为“企业管理”。

  “管理”是人类组织起来以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知识和实践。其重要性与“人”这个因素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密切相关。农业社会,人类组织起来与土地资源相结合创造了更加富有效率和成果的生产组织方式,替代了渔猎和采集。工业时代,人类又发现了专业化分工、集中资源大生产、标准化、流水线、层级组织等“管理知识”,“人”在工业组织模式中的位置相比农业时代更加重要,因此“管理”更为大众和学者所关注。而今,社会面临更加巨大的转变,人类创造财富丰富自我生活的资源再一次发生革命。人的智慧、知识,人这个主体本身,日益成为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主导资源。因而,21世纪里“管理”必将成为人类最为重要的一种知识和工具,从事这项工作实践和研究的人员数量将大幅增加。那时“管理”的内涵和知识,一定不是我们现在所掌握和认识的,它需要我们在新的社会背景中、在各种新的社会组织中,而不只是在企业中进行新的实践探索。尤为重要的是,不要被“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这个命题和假设束缚住我们的大脑和双手。

  三、管理的主体是人和知识,管理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要创造未来

  管理是与人密切联系的,其使命就是使不同的人在一起从事共同的工作,使每个人能扬长避短。所以,管理不是为了要弥补并解决个体和组织的短板,而是使人和组织在发挥优势中创造价值。劣势只有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补充和改善。

  管理的最基本对象是人,因而管理中充分地渗透着文化因素。不能脱离文化背景、社会或者组织来谈论管理、执行管理。管理同样需要考虑所处的环境、传统,所针对的对象群体的文化特性。管理80年代出生的人和70年代出生的人,其差异性是不容忽视的。组织必须致力于建立共同的目标,形成大家所公认的价值观。管理必须使得组织以及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成长和发展。掌握不同知识技能的人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必须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才能达成目标。

  管理正在并即将面临的核心主题是使知识发挥效力。知识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资源,其价值如同工业时代的钢铁、煤炭、石油,后工业时代的金融资本一样,成为驱动人类经济发展的核心元素,谁掌控了这种资源,谁就能领先于世界经济。而这种新型“驱动材料”具有不同于材料、

能源和资本的显著特点,就是仅仅拥有它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毫无功效的。关键不是谁拥有它,而是谁能用它来创造价值、创造产品和服务。

  拥有知识的高低、多少不再重要。知识是流动的,图书、软盘、芯片、碟片等都可以储存它、传送它。纯粹假想以封闭、静态拥有的方式掌控这种资源价值不大,至少没有长期意义。重要的是用掌握的知识资源去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在创造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以拥有更多的知识。以往由于知识传播的困难使得知识的拥有者,或者可以成为知识的储存载体(主要是人)变得很有价值。如今,科技和教育的普及使得作为知识载体的人不再有那么大的社会价值了。老师将不再是纯粹传递知识,而是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应用、去创新。因此,学习也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

  管理必须致力于创造未来价值,才能符合人和知识的发展需求。管理不是对现有的状况进行管理,其核心不应着眼于由历史原因造成的问题,而应当放眼于创造未来,着力于为未来创造机遇。管理只有在创造组织外部绩效时,才能使人和知识获得发展、取得成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2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