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 > 正文
 

光谷真相(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 16:01 《商界名家》

  ——“武汉·中国光谷”诞生5周年系列报道(一)

  本刊记者 曹康林

  光电子技术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的高新技术,从连接互联网的光纤,到广告媒体冷光片;从激光裁剪,到背投电视,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光电子技术。谁抢占了光电子
信息产业的制高点,谁就赢得称雄国际市场的主动权。如果说在20世纪微电子时代催生了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世界首富,而在21世纪的光电子时代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首富呢?美国的“激光核聚变计划”、德国的“激光2000”、英国的“阿维尔计划”、日本的“激光五年计划”都想利用自己的“追光计划”来夺取世界首富的桂冠。而正在崛起的中国也向世界亮出“武汉·中国光谷”的大旗。

  记得在光谷建立之初,时任中国科技部部长的朱丽兰对武汉建中国光谷说了这么一句话:搞小了等于白搞,搞慢了等于自杀。武汉人的回答是:用五年时间,在光谷再造一个武汉!一眨眼,五年过去了,光谷到底怎么样?

  2006年3月,《商界名家》记者走进“武汉·中国光谷”,试图求解武汉赢得“光谷”的真相。

  光谷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把光谷也看成是一个企业,那么了解光谷最初的形成过程,就如同我们很想知道微软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一样,充满了好奇。光谷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在探访中,记者得到两种回答:一种是“扎堆说”,一种是“自然说”。前者认为,因为武汉市政府为实行“中部崛起”的战略,想利用武汉的科技优势建立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智力密集型开发区”,由此将楚天激光、华工科技、烽火通信、长飞光纤、精伦电子等全国光电子巨头和500多家光电子高科技企业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光电子的产业高地,也就是说武汉人建“光谷”,走在了国家下批文之前。后来国家正式批准武汉为“中国光谷”,其实是武汉占了“先人一步”的便宜,一惯“醒得早,起得晚”的武汉人,这一次没有贪床。后者认为,因为东西南北中,武汉独守“中土”,其道路能像放射线一样按东南西北的方向射向全国各地。画在鸡形的白纸上,就有点儿像太阳放射光芒的样子,而武汉就像是那个太阳。不像上海,它的光芒只能放一半,另外的一半被它东边的茫茫大海给吞没了。也不像北京,往北和往东的射线太短,使人生出缺憾之感。这是武汉建光谷的地理优势。还有技术优势,中国第一根光纤在武汉诞生,中国第一台激光焊接机在武汉出世……登上黄鹤楼,极目东南:从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到凌架山之间,在东湖、南湖和汤逊湖畔之滨,大约5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着42所高校、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49名院士,2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在校大学生……这里是个天然的“光谷”所在地,因此,在武汉建“中国光谷”舍我其谁!

  以上两种说法,都没有找到光谷产生的源头,于是,记者的探访仍在继续进行。

  2006年3月24日,记者终于从健乐楚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经理肖迎春那里得到一点线索。肖迎春的公司是楚天激光集团的下属企业,记者与他相识是在一家光子玉疗仪推广中心。我们的交谈是从激光开始的,他说:“世界上的第一台激光器是在1960年诞生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里,仅仅过了一年,我国第一台激光器在长春问世。接着,日、德等国后来居上,都有了激光产品,而中国激光还躺在象牙塔里睡大觉。1983年,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李再光作为访问学者,考察了美国硅谷的一些情况,发现斯坦福大学的周边开始建立了一些小型的公司,很多公司的领头人都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些教授——硅谷就是这样启动的。李再光教授发现武汉东湖地区也有这样的潜力。他给市委书记、市长写了一封建议信: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经验,借助湖北在全国的激光技术优势,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为龙头,让激光产业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李再光教授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市委书记、市长的支持。于是,市委、市政府决定由武汉市科委执行委员会来协调这件事,具体将这件事落到实处。那时政府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不知道这个产业应该怎么做,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把一些与激光有关的单位召集起来开会,并具体筹建这件事。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因为是开创性事业,没有一个成功样板可借鉴,所有的东西都是处于想象中。当时所有和激光相关的科技单位都参与了这个规划,华工的激光研究所具体筹备这件事情。大家在一起研究这件事该如何办好,说来说去最后决定成立一个公司来具体实施这件事,于是就有了‘东湖激光中心’。中心成立后,从哪里弄钱来支撑这个‘中心’呢?当时还不让搞股份制,股份制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于是,只有靠政府支持,由市经委和市科委各支持5万元,作为中心的开办费。后来因为‘东湖’这个名字不响亮就改叫‘楚天’,这样,武汉楚天光电子公司就成立了——这可能就是光谷最早的企业了。楚天激光成立的那一天是1985年1月15日,员工只有6人。当时决定一个叫孙文的小伙子出任经理,两个副总经理由武汉光电子厂出一个,华中理工大学出一个。但因为有一位政府官员说,这么重要的公司要一个不到30岁的人当经理不合适,能不能换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后来就调来武汉市光电子厂的一个主任,那个人不是很努力的在干,被大家否定了,于是又改派了另一个人来当头。楚天激光成立后,虽然市委书记、市长等都很关心,但账面上却空无一文,上级事先承诺的10万元开办费,因政策的变化而成了泡影。没有钱,没有场地,他们就在武汉光电子研究所找了一个70多个平方的房子,又找银行贷了10万元钱作为启动资金……”

  谈到孙文,记者早在8年前,就与他有过一次交谈。记得那是在东湖开发区的一家餐馆里,一直很低调的孙文第一次向记者倾吐肺腑之言,他说:“有的人很会搞关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办企业办得很顺利,办得很轻松;而我却不会搞关系,只会老老实实地做事,结果练出一套搏击市场的真本事。在企业遇到风险时,我有办法度过难关。那些靠关系成长起来的企业,后来遇到市场风暴的冲击,束手无策,说倒就倒了,而我的企业越做越大。”8年过去了,孙文的外貌已经记不清了,但这段话记者却一直没有忘记。

  那天,孙文还谈了他的一些“稳私”,并嘱咐记者不要曝光。他说:“楚天激光是在1983年筹备、1985年成立、1989年正式走上正轨的,那个时候的形势对我非常不利。当时我只是一个技术员,我的深刻感受是别人利用你,不重用你。那时,我感觉到天总是黑的。那个时候我对领导完全不信任了,他把国营企业的作风带到这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反感他排斥他,因为我做的努力他完全看不见,但是我出了什么纰漏,他就拿放大镜来查。他们没有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也没有想到要发展企业。那个时候我非常努力,干劲很足,后来大家推选我做了厂长,在1989年的时候群众的呼声很高要我当副总,那位领导当时只得答应了,但是在会后却不吭声了。他们就是利用你不重用你。所以一个企业用人很重要,干部更重要。1995年,在公司面临极大危机时,我们的股份制改造已经成功,开始了多元化经营……”

  随后,孙文又谈了他的一些创业经历,他说:“1980年,我25岁,是华中科技大激光班第一届毕业生,被分配到武汉一家光学研究所工作。之后4年,我与来自北大、清华的几位高材生一起,天天写论文、搞研究。当我看到很多前辈的理论成果躺在实验室不能变成产品为人类服务时,就意识到这研究所不是我长呆的地方,于是我在1985年1月毅然离开研究所‘下海’成为‘楚天激光公司’的一员。那时,我们的厂房只有20平方米,我和四名战友到处翻资料,找项目。机会终于来了,1986年,重庆一家军工厂制造心脏起搏器,想从国外进口价值百余万元的激光焊接机没有搞成。得到这个消息,我立即到重庆找到那家军工企业,对方告诉我到重庆医疗器械公司来洽谈的有十几个单位,但见过样品后,都不敢承接这个任务,因为心脏起搏器焊接要求太高了。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设计的激光焊接机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可是如果放弃了,就等于放弃了一次有可能成功的机会。我决定先接下来再说,楚天总是要迈出第一步的。记得我那天回到武汉除了带回一份合同,还带回一个样品,一包材料。然后,我背着被子,扛着一箱鸡蛋,捏着一把‘茶壶’,一头扎进了20平方米的厂房。经过严格设计,决定将激光焊接机电源、计算机控制系统、机械伺服系统、光学四部分,面向全国招标,然后将我们在这四项技术方面各有所长的助手也加入进去。当时焊接心脏起搏器在国内面临两大技术空白,一是起搏器内电子元件已装好,焊接外壳必须在低温下进行;二是因焊接所要密封的材料膨胀系数不一样,焊接时,就像将一块玻璃焊接到一块钢板上一样难。起初,我们怎么也焊接不上,后来焊接上了又发生炸裂,我不灰心,花了一年多时间,经过数百次试验,激光焊接机终于试制成功了。没想到这台激光焊接机成为中国第一台工业激光设备,它标志着中国工业激光行业从此诞生。当年,我与重庆那家厂签订了让我们公司起死回生的第一单:以6万元的价格向他们出售激光焊接机,这比进口价低了130多万元。后来我们研制的激光产品在美国硅谷与美、德、英等激光生产厂商竞标成功,开创了我国激光设备出口发达国家的先河。”

  那次接触孙文,记者只是想写一篇“创业故事”,现在看来,这篇没有发表的“故事”,可以成为光谷成长的“雪山草地”了。如今激光产业已经成为光谷重要的一部分,激光由楚天最初的一家发展成30多家激光产业群,全国共有4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激光企业,武汉占了3家,分别是华工激光、楚天激光和团结激光。且激光产业年销售收入约12亿,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地区近几年来获激光科技成果50余项,专利和专有技术80余项,现有各类激光产品5大类40余种。光谷成为国内最大的激光研究、开发、生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可以说,在光谷概念还没有产生之前,就有一批像楚天激光这样的企业在光电子领域开始“过五关,斩六将”地干起来了。

  “武汉·中国光谷”的正式启动是在楚天激光成立13年之后才开始的,据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

  199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与信息学院院长黄德修教授首次提出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的构想。

  2000年3月6日,武汉12位全国政协委员向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交《关于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的提案》,《提案》建议我国以国家级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建设集光电子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光电子产业基地。5月7日,武汉26位院士、专家联名向国务院建议在武汉建立“中国光谷”。与此同时,深圳、长春等地也提出建设中国光谷的设想。2000年5月9日,时任武汉市市长的王守海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八城市市长论坛”上作《建设中国光谷,促进武汉发展》的发言。6月13日,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获得国家支持,成为武汉市提出建设“中国光谷”战略构想以来首个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大型光电子产业项目。10月13日,“武汉·中国光谷”举行第二届高交会项目推介会,共签订“高速无线互联网”等18个项目,交易总额达18.5亿元。2000年12月12日、2001年1月13日,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分别组织的武汉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2001年1月16日,经市国资委授权,由注册国有资产为15亿元的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公司,统一经营“武汉·中国光谷”。7月6日,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复,同意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这里走出中国第一个“孵化器”

  经过5年对“中国光谷”这块牌子进行精耕细作,武汉人拿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据悉:全球光通信产业曾经历过一次大震荡,大洗牌,当时最著名的30多家跨国公司先后已有近20家被淘汰出局,像朗讯、北电网络这样的产业巨舰至今还在财务困境中挣扎。而“光谷”在这次震荡中,不但没有萎缩,而且还发展壮大了。2005年,“武汉·中国光谷”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00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达300亿元,光谷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三,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5%提高到5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2%,光传输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从6%上升到10%;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提高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激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如今,光谷已经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

  在这个“品牌”产生的背后,有一个机构为这个“品牌”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那就是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创业中心”有一个形象的别名叫“企业孵化器”,它的功能是为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具体操作是通过提供设施和设备、经营技能(包括企业管理、市场开发、会计和财务等)、行政管理和文书业务等4个方面的服务,来支持和加速新兴中小企业的成长,由此孵化出一批一批的企业。

  孵化器最早产生在美国(1959年),20世纪80年代初,孵化器概念传入中国;1984年,企业孵化器研究在中国启动;1987年5月,UNDP支持中国企业孵化器可行性研究;1987年6月,中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在“武汉·中国光谷”诞生,它的名字叫“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那时,东湖开发区还处在筹备阶段,可以说,创业中心是进驻东湖开发区最早的机构,当时,在他们眼前是一片农田,没有一家光电子企业,已经启动的楚天激光的办公场地也不在这里。“创业中心”成立后,工作人员也是在租用的几间闲置营房里办公。后来他们在农田里建起创业大楼后,才有一家家光电子企业搬进光谷,与创业中心同步成长。据创业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经过19年的艰难跋涉,目前已经拥有一条聚集着400多家企业的“国际创业街”,孵化面积已达到24万平方米,共孵化企业700多家,已毕业的企业达350多家,存活率在75%左右,远远大于世界中小企业20%的存活率——这又是一个有探访价值的目标。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龚日韦,是这个创业中心的创始人,记者在他的办公场地守候了三天都没有见到他的人影,据创业中心办公室人员讲,龚日韦是个没有空余时间的人,每天不是接待来访外宾,就是与各地客商洽谈,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要找他得提前预约。于是记者在光谷一面采访创业中心正在孵化的企业,一面等候孵化器的操盘者龚日韦,终于在第四天下午3点,在创业中心主任办公室与龚日韦相遇,他中等个子,寸头,满脸透红,一副火力十足的气势。见到记者,他迅速掏出手机看了看,说:“我只能谈20分钟。”记者用两句话概括了采访意图后,就让龚日韦谈创业中心的情况。龚日韦没有讲自己如何创业,而是发表一段“创业宣言”:我这个创业中心是培养财富英雄的地方,封建社会人们是通过科举来出人头地,现在我们要人们通过在这里创业来实现自己的英雄梦……孵化器是一所培养财富英雄的大学,在这里,创业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升……” 龚日韦只讲了几句话,手机就响了,他拿起手机“嗯”了几声,然后与记者握手表示歉意,说楼下有人找他。

  据资料显示:从诞生那天起到现在,全国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60多家,但像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中心做得较为成功的“孵化器”却凤毛麟角。那么,他们是如何在操作呢?

  创业中心网络部经理廖江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了一个具体操作案例。

  他说:“比如凯迪电力公司,这个企业在1993年进驻创业中心的时候,注册资金只有10万元。创始人陈义龙等10余人是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青年教师。他们凭借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和技术优势,自主开发了科技项目——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和锅炉在线检测清洁技术。2004年凯迪电力规模超过30亿,税收达到2亿元,是武汉东湖开发区纳税最多的企业。在凯迪电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帮助其发展:1993年,凯迪电力公司注册时我们和北京中联公司、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等出资作为公司的发起股东,支持凯迪电力发展。1995年凯迪电力扩股,我们东湖创业中心又增了资,使其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高速发展期,并于1999年成功上市。2003年,为凯迪电力持续发展,支持其管理层实施MBO,同意以净资产为基价出让所持有的股份。”

  廖江涛还告诉记者,2003年前后,有一家科技企业刚进入创业街,项目部在评审过程中发现,该企业手上有个非常合适的项目,我们马上将项目包装好,并主动向国内各方面推荐。不久,荆州一家公司投资上千万元入股该公司,东创中心也跟进投资100万元。一年后,项目大获成功,企业效益翻番,三方都得益。

  “在光谷,创业中心就是我们的主管部门,但它不是政府机构,而是一个代替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公司,我们需要什么,中心就为我们提供什么服务。”武汉同元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波如是说,“去年我们的国外订单做不完,突然遇到资金紧缺,借款无门,眼看公司就要停止运转。这时,创业中心知道我们的情况后,主动要我们写了《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请报告》,很快得到45万元的无偿支助,让我们的公司走上正轨。直到现在,中心工作人员还经常问我们资金够不够?需不需要找银行贷款?由此,我感觉到我们在这里创业,并不是孤军作战,而是团队出击。我在与欧美一些大企业谈判时,总是感到底气十足,因为我背靠的是‘中国光谷’。”

  记者在创业街七栋一楼大厅见到了武汉和康异步教学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思锋。他告诉记者,他是湖北大学在读研究生,早在1994年,他就接受了异步教学法。1996年他到孝感师范试验推广,效果不错。2003年他考上了湖北大学研究生,专业是课程与教学基础理论。在学校里,他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目前中国教学的课程理念有了,课程内容有了,如何来操作这些课程却没有。而且怎么培养也不清楚,培养什么用什么培养也不明确。

  2004年年底他开始蕴酿他的导师黎世法教授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摸索出来的一套“异步教学方案”,并写出开发“异步教学”的可行性报告。2005年初,他想把可行性报告变为现实,却苦于没有资金。那天,他在网上发现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有2005年大学生创业基金,于是他来到创业中心,找到大学生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递交了“异步教学”的可行性报告和商业计划书,得到创业中心认可,给他注册了公司,公司由创业中心出资3万元,并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创业中心占股份的30%,他个人占70%,。2006年6月才能毕业的汪思锋,现在已经开始运作公司了。他告诉记者,他的公司4月10日正式启动,第一步是到贵州、广西去进行一次试验教学,然后再将自己的异步教学向全国推广。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光谷”累计拥有企业70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50多家,民营企业占80%以上,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有3家,过10亿元的企业有6家,过亿元的有64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9家在高新区投资和设立了商务机构。高新区有14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近70%的中小企业的主导技术是从大专院校研究所转移和合作开发出来的。这些企业进驻光谷之后,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孵化器的支持和帮助。

  400家企业同一条街

  曾经有人把武汉称为“东方芝加哥”,是说武汉的繁华与进步很像芝加哥。但后来这个称呼逐渐消失了。现在想起来,觉得武汉没有叫成“东方芝加哥”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么一叫,你武汉永远是个“仿制品”,还不如走自己的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东方大武汉”。时值三月,记者走在光谷大道上,感觉到一个“东方大武汉”就要呼之欲出。被青山绿水怀抱的光谷,沐浴在一片灿烂的阳光里。这里每年以20多亿的投资力度,已经形成了关东光电子信息产业区,关南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产业园,汤逊湖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湖国家农业园,光谷广场商贸文化区和农民新社区。区内道路四通八达,银行、酒店、商场、医院、住宅区、体育文化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是一座功能非常完善且散发着极强的现代信息的新城。在这座新城中最引人注目地莫过于“光谷创业街”,这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了700多家企业后的又一杰作——中国第一条国际化“创业街”。

  走进创业街,你能看到这样一条广告语:400家企业同一条街,1万名创业者共一个家。创业街的发明者龚日韦曾发表过一篇《造街》的文章,上面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时世昌盛,造路风行,观其史,造路运动之后,一定是造街运动。资本主义在美利坚合众国生根之后,随着美国的霸主地位兴起,在纽约的曼哈顿造就了华尔街这一足以在全球呼风唤雨的金融街;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欲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长治久安,在首都建造了长安街。一条永恒的街道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区域的著名街道,通常就是这个区域的名片。透过它,人们在追究、观察和预测这个区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什么样的街将会成为城市的新兴之街呢?你去旧金山南湾,人们会把你带到斯坦福的一条小街道上,那里有一幢两层的小楼,导游会告诉你,这栋房子的地下室里孕育了惠普公司,以后就有了硅谷。武汉,这样一座面对中部塌陷而仍在努力崛起的区域,这样一座近年经济滞后却具备超凡智力资源的城市,自主创新、技术创业几乎成为唯一可以重塑辉煌的途径。光谷创业街就是一条孕育城市未来的自主创新基地。100年前,汉正街随着洋务运动兴起,造就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武汉的兴旺发达;100年后,光谷创业街正在编织城市中兴的下一个梦想,以增强城市

竞争力,为城市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出强劲动力……”这大概就是“光谷创业街”产生的原始思想了。

  据创业街的工作人员介绍,自从创业街2004年11月开街以来,先后有英国曼彻斯特投资局、法国普罗旺斯商务公司、意大利都灵无线科技园的代表前来访问。尤其是世界500强法国索迪斯看中了这条街的商业价值,他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这条街进行了考察,终于在2005年12月14日下午,法国索迪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索拉斯先生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龚日韦签订了合资协议。索迪斯是世界著名的餐饮和管理服务公司,索迪斯中国有限公司是其在亚太地区所属的诸多分公司之一,主要服务范围是:为工业、商业、政府部门、旅游景点、教育机构以及医疗保健部门提供各种后勤管理服务。

  记者来到武汉索迪斯服务有限公司时,这家公司正在

装修,总经理谢逸云正在和几名职工交谈什么,听说记者要采访,便说,我现在很忙,我们约在下一个星期怎么样?记者说,只占用您10分钟,我们简单地聊一下。于是,我们有了下面的对话——

  记者:创业中心为什么要选择索迪斯来做创业街的后勤服务,难道中国的餐饮行业就找不出一家能做创业街后勤服务的企业?

  谢总:中国哪一个企业做餐饮服务做得好?我是说做得很好,做到世界第一。

  记者:在这里搞餐饮服务,也需要世界第一流的水平吗?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谢总:光谷创业街,已经成为一条国际性创业街。现在已经有很多世界著名企业进驻光谷,比如,微软新技术联合实验室、IBM软件外包管理中心、法国萨基姆、美国诺基亚、台湾崧凯、日本藤仓、意大利普瑞玛、韩国光电产业园、英国曼城中国孵化器、台湾鼎元LED产业园等,这些世界级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这里生活,必须要有世界级的配套服务……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窗口,如果我们的后勤服务跟不上去,一定会影响光谷的声誉。

  记者:据说光谷中心CBD项目由东星集团斥资20亿元,已经动工。东星计划投入6亿元,引入国外业态集中的 “摩尔”概念,打造商业地产,商业容量面积将达到8万平方米,服务周边20多万户新兴社区家庭。现在正面向海外招商,意在走“高端路线”,这是否对索迪斯带来冲击?

  谢总:可能会有影响,但我们有索迪斯30多年在66个国家取得的成功经验,索迪斯为全球各行业客户提供一流的餐饮和管理服务已奠定了领袖地位。索迪斯有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的服务品质,能为职工在就餐时间内营造融休闲、社交于一体的特殊氛围,使员工们能在就餐后恢复活力投入工作。

  光谷创业街采用的运作模式是SBI,所谓SBI是英文Shared Business Incubator的缩写,意为:产权式孵化器,通过孵化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来实现孵化器建设的商业化运作。SBI创业街的发起人龚日韦告诉记者:“作为新型创业街,SBI采取的是仍处于摸索阶段的产权式孵化器模式。过去的老创业中心,多是政府直接投资,由创业中心培育企业,政府看重的是税收和就业两项回报,因此很难吸引到民间资本。而SBI创业街采取的是以赢利为目标的房产开发模式和以非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孵化模式相结合。”

  32岁的林文俊,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因爱好写作,被招聘到湖北电视台工作,一转眼就是7年。创业街的创业氛围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诱惑,于是,他毅然辞职加盟在创业街刚刚起步的武汉万普科技有限公司,任公司总经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产品是一项填补国家空白的高科技产品,它能将消除装修后留下的气味,起到杀菌、净化空气的作用。尽管企业在初创时期,步履艰难,但我坚信我们的产品会给我带来成功。”

  记者问:从个人收入考虑,你在这里创业与在电视台工作相比如何?

  林文俊:我目前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成功,我相信成功会带来金钱。虽然在电视台工作名声好听,但我在那里干了7年仍然是一个普通的记者,也许还干7年也不会有变化。在这里,我的成长环境非常好,在这里是我说了算。我的才华能在这里尽情释放,我成功的几率也远远大于电视台。现在是企业起步阶段,虽然还没利润,但我是把今天的努力,看成是对明天的投资。

  在创业街,记者遇到一位在武汉一家房地产公司当职业经理人的老板,中等个子,小眼睛,外表显得很精明,看上去有50多岁。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来创业街,他一脸沮丧地讲:我当了10多年的职业经理人,都是在给别人打工,为别人赚钱。我现在想自己创业当老板。

  记者问:既然有这种想法,为什么不早出来干?

  这位职业经理人讲:以前自己没有任何资本,总想找个好老板可以与其同步发展,没想到这样的老板实在难找。我遇到的都是很苛刻的老板,你赚了钱,他希望你赚得更多,没有止境。而且他们都爱开空头支票,比如,我给一位老板搞了1000亩地,当时是30万元一亩买的,现在涨到60万元一亩,他一下子赚了几个亿,我却没有得到任何报酬。所以我不想再给老板当职业经理人了。我现在搞了个新产品,是一种处理污水的材料,我想把它做成一个产业。听说光谷创业街,是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环境的好地方,于是,我就想将我的公司在这里注册。

  在光谷创业街,你可以感觉到创业的气息弥漫在楼道里、空气中。这种氛围让你觉得在创业的路上你并不孤单,成功有人分享,受到挫折有人鼓励,即使失败也被宽容;这种氛围让你永远不会停止对成功的追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