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镇化战略 政策措施需配套

2013年07月11日 17:33  《经济》杂志 

  推动城镇化战略 政策措施需配套

  文/山西省原计划委员会主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 奎

  现在全社会对城镇化炒得很热,好像只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就将迎刃而解。笔者认为现在要高度重视和推进城镇化,首先应总结经验教训,不要跟风,更不要同质化地一哄而上,而是冷静对待。对群众中这股被激发和唤醒的巨大热情加以保护,使之持久。需要一套有序、渐进、因地制宜的推进城镇化的办法、制度和法律的规范性政策,让人们明明白白了解城镇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搞好中国的城镇化。

  保护、培育农村精英留村务农

  城镇化必须渐进式进行,且必须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城镇化为主。不能把所有农村精英和骨干都吸收到城市中来,更不能让农村精英、骨干成为城市的流动人口,不享受市民的生活和待遇,把农村变成文盲或能力较弱者居住的地方,让城市和农村出现“马太效应”,使城市、农村发生更大的两极分化,给社会埋下更大隐患。

  中央提出城镇化、农村现代化,都是解决农民就业、致富的可靠途径,是稳定社会的可靠基础和保证。农村稳,则社会稳,这是千百年的社会总结。所以,城镇化应有一定的规划和标准(大中小),不要一味追求都市化、集群化,所有城市一张脸(不论大中小)。不能为了当地土地财政,城中村无限扩大,市域无序扩张。一开始便出现不应出现的贫民区和富人区,增加对立感。正确的政策应是保护、培育更多的农村精英,留村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建设更多的中小城镇,让农民更多地离土不离乡,使农村像城镇、城镇似农村,如华西和南街村那样,成为农民转市民化,市民似农民化,城乡达一体化,应是城镇化真实含义。

  所以,现在应制定相关制度、政策,随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实施和推进,在加快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能长期扎根农村,专事农业生产的精英骨干人才,使城乡一体化政策和战略目标完整地实施,使农村、农业、农民三位一体的“三农”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完好实现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有机结合,才是增强国力的可靠基础。

  因此,可这样理解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实际是农村乡土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的转型。这就需要既保留农村传统的优秀文化,又必须转变农村落后的文化,向现代新型城市的先进文化过渡;同时既要保护农村传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有价值的农耕传统操作程序和先进方法,使农村传统知识与现代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种生物链能得以保存,并能继续得以发展,使千百年来供人类生存的各种有营养价值和具治疗效能的食物不致消亡,继续有益于人类健康成长,达到国富民强。

  要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

  中国的事情切记防一窝风,一哄而起。新城镇化一提出,好些房地产商已蠢蠢欲动,认为是房地产黄金期到来。因此,新城镇化的实施,一定要有周密的规划,要有试点的完善,相关政策的配套,要有序地进行。一定要严防形成新的一波又一波的房地产大战。为此,必须认真学习,理解新一届中央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含义。综合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的表述,新型城镇化应主要解决和达到目的,应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实现区域产业均衡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相结合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农民享有更充分的土地财产支配权和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优先实现中央提出的农民收入倍增的承诺。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社会保障,及更平等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蓝天碧水的优美生态环境及安居乐业的现代生活。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历史的教训必须注意。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市化循序渐进,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小。改革开放后30年,城市化突飞猛进,尤其在GDP为主要政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看到了城市化中土地财政的好处,房地产商更摸到获取暴利的路径,他们与地方政府一拍即合,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采取各种办法征用农民土地,进行资本运作,开始了“跑马圈地”,为掩人耳目,以“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的名目,大搞房地产开发,楼越来越高,房越来越大,单元房变成别墅区,房价越来越高,房屋库存越来越多,空置房屋越来越多。老百姓却只能望房兴叹!

  地方政府为了不激怒更多群众,又采取了新的土地财政,将城中村范围无限扩大,迫使农民上楼,搞人为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腾出土地,由政府低价收进,高价卖出,美化了城市,贫困了农村。扩大了城乡差距。农民虽然一次性得到一笔资金,但花完后怎么办?于是带来了全国城市周围的小产权房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圈地运动,城市化开始变味,成各利益集团争夺的一块块肥肉。

  现在新城镇化实施,如不未雨绸缪,中央提出新城镇化的各项内涵,又可能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下,更加名正言顺的以建设、提升小城镇化的名义,展开新一轮的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圈地运动,以世上最简单的方式,创造各自的政绩。

  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为搞城镇化,大肆削山造城,破坏了原有的小区域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恶化。纵观历史和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城镇化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一些不好传统习惯。应先从改变生活方式上过渡,随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一批一批的将农民变市民,获得城市人口的身份。开始弃土弃农从事非农工作,渐次融入城市生活,建立稳定的就业岗位。根据各地财力状况,再获得完全与原市民同等的一切待遇和社会保障,并有固定的居住房产等必需品,这样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资料显示,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民工70%-80%仍属贫困人口。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口城市化,与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不相一致的,亦是无意义的城镇化。

  中央提出的“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绝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使产业空心化,变成新一轮的圈地运动的房地产化。而一定要把当地的传统产业和新培育的接替产业、创新产业和有条件发展的新兴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镇化战略得以落实和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中央期盼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倡节约的生活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乡镇工业,大大地促进了农村致富的步伐,缩小了城乡差别。可惜没有正确的政策引导,使其成为城镇化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在GDP挂帅的指导下,不顾一切地圈地,招商引资,美化城市。尽管口号仍是“‘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实际已不被重视。在一切为招商引资,增加GDP的政绩观支配下,好些地方使青山绿水变成了荒山秃岭,清鲜空气被雾霾代替,政府不得不再花巨资搬迁污染的工厂,搞退耕还林,整治河道,恢复生态。

  富起来的中国,没有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各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且有的仍在发展和制造新的问题。现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完美的完成。让农民富裕起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农民说:“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就是我们的愿望。”这并不是说农民都要成为城里人。只要政策对,农村一样可以过城里生活。

  我们说让农民也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指的是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的富裕,而不是过城市人的生活模式,实际上城里人的生活模式是对资源浪费的一种浪费型模式。如水、电、气、生活资源的浪费都有目共睹。笔者认为农村生活模式才是真正的节俭型、勤俭型的生活模式,对水、电、生活用品都十分自觉的节约。某种程度上,倒是应提倡城里人学习农村的生活模式。只要能坚持这种优秀的传统理念,中国就会民富国强,就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改变现在把子孙后代的饭都抢着吃的怪象和不留后路的坏作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陕西神木否认财政巨亏 雷正西未调离
  • 体育蔡振华动员国足 国脚:宁被打死不能吓死
  • 娱乐教授:李天一强奸陪酒女危害小 遭驳斥
  • 财经新华社记者实名举报华润董事长宋林
  • 科技中国网民规模5.91亿 手机网民4.64亿
  • 博客花总:上海外滩最低调的奢华酒店(图)
  • 读书惊心动魄:林彪专机副驾驶为何没上逃机
  • 教育猫鼠游戏:老师绘考场座位作弊风险图
  • 陶冬:全球去杠杆已经开始
  • 苏鑫:王石的救赎
  • 安邦智库:如何解读李克强经济思路
  • 朱平:未来十年投资机会在股市
  • 丁志杰:日元贬值可能引发东亚危机
  • 叶檀:贵阳35万人第一楼盘的野心
  • 陈序:地产开发商仍看好中国市场
  • 范必:劣药驱逐良药何时休
  • 张五常:中国管制资本项目之谜
  • 马光远:中国经济正式告别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