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收购未到最佳时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 14:34  中欧商业评论

  海外收购未到最佳时机

  海外收购不能盲目捡便宜而要以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出发。应该以尊重为前提,以开放包容为核心,用学习的心态沟通融合,对于时机的把握不能让对方感觉是在趁火打劫

  文·任建新

  因次贷问题点燃的金融危机正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向实体经济蔓延。各国证券市场难挡下跌之势,一些企业的股价不断创出新低,甚至跌破净资产。对于急需“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而言似乎是一个良机,很多企业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境外收购。

  中国加入WTO时间不长,中国企业尤其是充分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未来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企业首先要学习如何融入国际社会,如何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在此过程中,海外收购无疑是一条快速学习的道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收购,不但能够使企业规模快速扩大,使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可以充分把握市场机会并有效地扩展企业的国际势力。

  价格绝非唯一因素

  如何判断“适当”的收购时机?如果仅从价格来看,目前似乎正是一个好时机,但并非最好的时机。一则现在仍处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的过程之中。那些目标企业会将股价的下跌归因于金融市场的不景气,而并未认识到企业基本面的恶化。如果此时提出收购要求,会被对方认为是不友好的恶意收购。这种带有“捡便宜”心态的收购即使交易成功,在随后的整合中也会遭遇文化融合的困难以及对方的不合作。

  再则随着实体经济逐渐转冷,对于收购而言,将是一个更有利于估值的时机。当那些目标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之时,提出收购建议将会成为“雪中送炭”而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但价格并非决定“适当”时机的唯一因素。在准备海外收购时,不能忽视政治的影响。比如今年是美国大选年,在这个时候如果中国企业收购美国的资产,容易引起政界、媒体过多议论,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我们因为这个时机的价格便宜而贸然收购,结果表面上可能会省一点钱,但会损失更多的无形资产和其他东西,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阻碍。

  相比“价格”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收购原则是考虑被收购企业是否能与企业自身的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否则如果仅为捡便宜而收购,捡回来的“便宜”往往会成为套牢自己的枷锁。

  以中国化工集团为例,我们在过去几年所开展的海外并购项目中,这种协同效应为并购双方带来了明显的双赢的结果:国内企业通过并购获得海外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在提升我们的产业技术层次的同时,被并购企业也达到了战略调整和产业转移的需要,符合海外企业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和目标。

  在收购原则方面,中国化工的海外收购一直遵循“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退得出、卖得高”的规则。“买得来”是把握时机,以最低成本实施并购;“管得了”是通过科学预算和规范治理结构,实现对并购企业战略、业务方向和高级管理层的领导;“干得好”是依靠职业经理人改善运营,持续增长;“拿得进”是发挥产能、市场、技术、管理的协同效应,加快企业产业升级,降低企业成本;“退得出”与“卖得高”不是要把我们优秀企业卖掉,而是通过海内外的整合与互补,在引进战略投资或在资本市场融资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