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制造中的极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9日 17:58 财经时报

  冯幸平

   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只要中国人做了,其他人就不要做了;只要浙江人做了,其他中国人也不要做了。”这是当今制造业的生动写照。

  从最初笨拙的模仿,到不断实践、创新,到总结升华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管理模式,中国制造业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同行近200年的历程。秘诀何在呢?

  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中国企业把产业分工做到了极致,充分发挥了资源的最大优势。

  中国的华东、华南目前已经出现不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之间的分工非常细致。一把小小的雨伞,要20多个工厂协作完成。一辆

摩托车要100多家工厂协作完成。这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产业分工体系。

  我们相信,依靠这样的产业模式和分工体系,中国企业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分工是世界上最细的,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却始终不高,这是中国制造业的特色,更是优势。在珠江三角洲,一个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在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变化,这种特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只有中国企业才具备的低成本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过程中,探索出“虚拟企业”、“从最后做起”等产业运作模式。

  以发动机为例,一台发动机平均有300个零件。10年以前,一个做发动机的工厂要做10个核心零部件,5年以前则只要做5个零部件,现在发动机工厂只要做3个零件甚至更少。

  再过5年,一个发动机工厂可以一个零部件都不做,因为在中国市场可以找到更便宜的、可整合的资源。未来一些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只要拥有品牌和设计的整合能力,通过“虚拟企业”的模式,就完全能够运作一家成功的企业。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当分工越来越细,企业自身所做得东西越来越少,

供应链系统越来越长的时候,也会生出诸多困惑:第一,更细的专业化分工,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导致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和管理的复杂化;第二,诚信度不高导致管理监管困难及管理成本上升;第三,技术含量增加导致产品开发需要很多企业同时参与,同步开发;第四,工业计算机的普及要求其系统资源与现有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99%甚至100%的产品都由别人做,分工细化后如何去控制质量,这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巨大挑战。

  正是因为面临这样的难题,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就格外需要借助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供应商的支持和帮助,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协同技术平台及工业计算机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提升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我相信,如果将中国制造特有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等借助用友等公司的管理软件实现,将帮助中国制造业基业常青,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全面跨越。

  冯幸平简历

  冯幸平先生是江铃集团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之前曾先后担任江西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江西于都江铃齿轮有限公司、江铃集团江西齿轮箱总厂等单位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厂长等职务。冯先生1970年参加工作后在

汽车行业从业30多年。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