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奔流
很多的事,即使放弃了秋后算账,也还是值得回头看的——譬如2005年度上榜富豪陈涵霖的财富“无间道”(见本期《商界名家》报道《陈涵霖财富“无间道”》)。
在家乡福建创业,却在异乡湖北发家;原本一无技术,二无太多资金积累,短短的几
年,他的财富已经跻身中国百富榜;企业规模愈来愈大,他却愈来愈隐形,近乎“甩手掌柜”……所有这些,都是已成富豪的陈涵霖给公众释放出的魅力信息,然而,沿着他的财富路径一路看下来,《商界名家》记者所掌握的材料却不能不让人掂量出陈氏财富积累的“财重”:将拟投资对方的技术骨干“挖”走,从而“窃取”对方的部分技术资料;以此为“杀手锏”,抓住对方招商引资的急切心理,逼退对方权益的“监护人”;虽有合资公司,又暗渡陈仓自立同类企业,做“空”对方企业……陈氏这一系列财富冲浪举措虽然至今尚无任何监管职能部门的质疑或追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凡是有悖商业伦理所积累的财富是无法让人尊重的。
《商界名家》注意到,陈氏的“成功”有一个因素十分突出,那就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双面性:对内强势,对外弱势。对于本土商人和企业来说,集中掌握生产要素的当地政府无疑是强势政府,即使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博弈,他们也只能是相当被动地“应对”。而地方政府也习惯于对本地商家、企业表现强势,在外资引进、项目落户、企业重组中不但大包大揽,而且决策绝对霸权。但在招商引资中,对待外商、外地商人,政府的脸就变了,不但一脸灿烂,款待有加,且容易妥协,一让再让,一路绿灯。与此同时,缘于这种外资崇拜,前期的风险评估、中期的利弊权衡、后期的监管跟进也都被资本“招安”了,难有作为。也正因为这样,技术科长卷走技术资料没有受到追究;中方企业的原厂长资本方一提出要求即可“下课”;合资企业中方骨干完全被资本“招安”也不见监管动作;中方企业沦为“空壳”依然一切如常……荆州这一幕招商引资大戏足以让有识之士顿生扼腕之痛了。
对政绩的片面追求导致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急功近利,而见识与经验的短板让原本强势的政府尽显弱势。这些年,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了——开发区和工业园泡沫,外资侵吞国资,甚至招商引资中受骗上当,一桩接一桩,一幕接一幕。什么时候我们的地方政府才能从急功近利的招商引资误区走出来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政府之手”让位于“市场之手”,让商家、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当然,这样一来政府似乎“闲着”了——其实不然,归位的政府可以专注于创造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市场环境,提供科学的政策导向、规范的监管和优质的服务。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政府的作为内外一视同仁,商界合法受益,因为市场经济就讲公正、公开、公平。
相关链接:
陈涵霖财富无间道
资本+政府+国企+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