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大而不倒?

2014年07月25日 15:38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行业的变革时代总是伴随着一系列交易和并购,对于永不疲惫的默多克尤其如此。

  文|张晶

  大交易总是周期性出现。800亿美元,这是默多克的21世纪福克斯向时代华纳报出的收购价格。在流露出收购想法的第38天和技术业着名的太阳谷会议结束第二周,默多克收到了时代华纳的公开拒绝。

  但这位83岁的老人显然没打算就此放弃。几天后消息传出,他计划出售付费电视天空电视意大利和德国的股份,以求换取现金来提升对时代华纳的报价。但时代华纳显然在等待更多邀约的出现——毕竟这个利好消息为它带来了13年以来最大一次的股价上扬。一位与时代华纳高管接近的消息人士此前告诉我,之前的报价显然没达到对方的期待。

  默多克延续了以往的一贯做法,希望借这一举动再次巩固自己内容生产者的优势地位。随着康卡斯特和时代华纳有线、AT&T和DirecTV这些渠道商的并购可能完成,内容生产者的一系列大交易未来可期。新闻集团等一些大的媒体集团近来都在寻求一切可能的收购,像是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对时代华纳的出价,也是典型的“默多克式并购”。从各个方面讲,时代华纳和福布斯业务都极其相似。Janney Montgomery Scott LLC Media的分析师Tony Wible乐观认为,这种相似性会令合并产生“协同效应”——无论在营销、销售、财务还是管理方面—从而可以节省数十亿美元。考虑到对这种“大而不倒”的迷恋以及垃圾债券时期起家的默多克对财务的追逐,对内容和创造力的提升显然有限。

  当然,这些媒体集团也会将目光投向更有活力的下一代内容生产者。过去几个月内,新型视频媒体公司Vice就像是校园里最漂亮的女生,频频收到橄榄枝。时代华纳不久前传出希望收购它的消息,这间风头正劲的公司此前也接受了默多克旗下21世纪福克斯的注资,后者获得了它5%的股权。

  面对行业的变化,这些老牌传媒巨头的选择依然是继续成为歌利亚,希望通过并购性扩张来保持自己的影响力。根据过去3年标准普尔的数据,规模大的媒体公司的股价表现优于规模小的公司,看上去也是保守而理性的选择。

  默多克和时代华纳渊源已久。早在1980年代,他就曾试图控制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母公司,最终失败。他也对华纳旗下的CNN表示过兴趣。30年后,他终于又对这间公司掀起了新一轮收购。随着价格可能不断攀升,一些人也在怀疑,这是否会是2007年他对《华尔街日报》母公司道琼斯激进收购的再次上演。

  这宗可能的并购似乎来得时机正佳。去年默多克将21世纪福克斯从新闻集团分拆出去,今年7月初时代华纳的杂志业务成为独立上市公司——后者至此只剩下3块主营业务:HBO、华纳兄弟影业以及包含CNN的一系列有线电视频道在内的特纳,前者则拥有涵盖电影和电视制作能力的公司和国家地理在内的一系列有线电视频道。一旦合并之后,新公司市值大致可以等同于康卡斯特加迪士尼,这样的规模以及涵盖娱乐、电影和体育的丰富业务类型,显然对渠道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媒体业面临的本质挑战,就是用户的选择永远会更多。随着新技术和Google、亚马逊[微博]等数字平台对原有媒体格局的冲击,年轻人纷纷逃离电视,传统巨头都在担心自己的未来,通过更多并购获取某种规模效应,成为更强劲的内容制作公司。这一切更像是“传统媒体收购传统媒体”的游戏,它们似乎并没有做好自身蜕变的准备,来对抗可能最终给它们带来大麻烦的技术公司。

  “他显然不会介意将这件事归因于他的商业敏感和恐惧。”撰写默多克传记《一个人的帝国》的迈克尔·沃尔夫对此表示。

  《纽约客》撰稿人肯·奥莱塔20年前采访默多克的时候,曾经问他,是否会厌倦对规模的无尽追求,吞食越来越多的公司。默多克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以至于不能理解他的意思。

  这个世界上最敢于冒险的人之一,可能不久之后就会将时代华纳收入囊中。

  张晶是本刊炫公司主编,驻纽约。

  联系她请发 Email:zhangjing1@yicai.com

文章关键词: 商业管理经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阿尔及利亚客机残骸在马里被发现
  • 体育足协杯吉拉迪诺首球 恒大遭建业绝杀出局
  • 娱乐亚视前女主播钟慧宁堕楼身亡 终年43岁
  • 财经福喜难被罚倾家荡产 7次都没检出问题
  • 科技高通CEO来华避谈反垄断调查
  • 博客日本人骨子里很懒 飞机客舱有秘密地道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生宿舍搬进600男生 被担心男女混浴
  • 凯恩斯:传统银行是新时代的恐龙
  • 齐俊杰:限购取消到底会帮谁
  • 余丰慧:中国版住房银行步伐应再大点
  • 刘杉:国务院的政策逻辑是什么
  • 桑东亮:人民币升值开启资产泡沫时代
  • 冉学东:银行地产股突然启动的逻辑
  • 易宪容:楼价调整幅度不是谁可左右的
  • 叶檀:央行又印钱了吗?
  • 谢作诗:取消限购不能阻止房价下跌
  • 摘叶成剑:百圆裤业透露A股借壳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