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最担心谁?

2014年06月19日 22:36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福特应该惧怕利润和收入都再创新高的日本车企吗?

  文|李博

  在台北Computex国际电脑展上,福特公司发布了它的车联网技术的最新进展后,媒体记者向福特创新中心技术主管Venkatesh Prasad提问。

  福特的确需要紧盯身后的日本汽车制造商。过去30年里,日本汽车公司在海外站稳脚跟后,一直都是福特乃至所有美国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强劲竞争对手。这种竞争体现在产品层面,更体现在创新层面:丰田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拥有的优势无人可比,它现在还在加大对氢能源车的投入;本田拥有令人赞叹的智能行走机器人Asimo和让苹果吃惊的硅谷实验室研发团队;日产则希望抢占自动驾驶的先机,而旗下的电动车Leaf是去年最受市场追捧的电动车,风头甚至一度超过了特斯拉[微博]—当然,它的价格更便宜。

  如果再看一下上个月日本汽车公司发布的财报,似乎也是如此:丰田6年来利润最高,刚刚成为工业史上第一个年销售量超过1000万辆的汽车公司,本田、马自达的财务表现也都有了复苏迹象。亮眼的财报和走高的利润也给了研发更大的空间,这似乎表示令美国汽车胆寒的对手又回来了。

  如果要有弱点的话,那就是对轻量化材料碳纤维的使用了。碳纤维材料重量相当于传统钢材的1/3左右。宝马[微博]电动车i3的碳纤维材料供应商SGL使用三菱丽阳开发的碳纤维原纱,而戴姆勒和通用都在同帝人公司进行合作。

  要知道日本三大化学企业东丽、帝人、三菱丽阳几乎占据着全球碳纤维份额的一多半,但这种材料在日本汽车的车身中至今还没有被正式使用。

  你可能会说碳纤维材料太贵,但真实原因还是要问问日本汽车公司和它们的供应商朋友了。日本汽车公司和日本钢铁企业拥有密切的联系,通过与钢铁企业的合作实现了先进的轻量化钢车身技术,这帮助日本车构筑了轻量省油、安全耐用的形象—这正是今天日本汽车公司能在全球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

  供应链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就是这种优势的基石。从另外一项调查中也能证明这点,市场咨询机构Planning Perspectives对美国汽车供应商同汽车公司关系的调查中,最受欢迎的前三位是丰田、本田和日产,而通用则最不受欢迎。

  不过一旦更为轻质、先进的材料出现,这种长久以来封闭而脆弱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考虑到宝马公司在使用碳纤维材料这件事上改变了生产线的布局,缩减了生产工序,甚至还重新购买了碳纤维的生产设备,这种改变无疑会影响供应商钢材的订单以及相关设备收入。所以,你就不难理解谁在阻碍日本汽车公司在材料方面进行创新了—如果日本汽车公司依然希望维护一个稳定的生态链,损害伙伴利益自然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那么毫无疑问,做出利于供应商的选择。

  但实际上,不仅在新材料的应用,在其他领域中,汽车公司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都将会对创新造成阻碍。

  即使你掌握了优势和良好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只要颠覆性企业闯入,游戏规则改变,这些优势都可能变为劣势甚至负担。

  轻量化材料碳纤维的使用只是产业链改变的一环。在过去几十年里,汽车产业链都没有太多剧烈的改变,稳定而长久的关系得以维持。

  无论对于车身轻量化材料、车联网,还是汽车共享、自动驾驶,新的闯入者进入市场都有可能改变汽车业未来的产业链。

  至于最大的竞争者是谁,也许正如Venkatesh Prasad回答的那样,他不担心是某一个特定的日本汽车公司,而是担心像特斯拉、Google、Uber那样,以及看不见的对手闯进自己的视野—改变游戏规则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到那时,任何旧有框架下良好的合作关系都不重要了。

  或许日本汽车公司应该对这个局面最为熟悉—毕竟2000年以后索尼、松下等消费电子公司的衰败,也与此有很大关系。

  李博是本刊记者,主要负责汽车公司、体育、运动品牌等方面的报道。

  联系他请发 Email:libo@yicai.com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山西政协副主席令政策被调查(图/简历)
  • 体育世界杯-西班牙0-2智利 卫冕冠军连败出局
  • 娱乐黄毅清暗指掌握黄奕密会富商视频证据
  • 财经煤老板抛楼疑因资金链断裂 撤出或超百亿
  • 科技亚马逊推首款手机:四镜头实现3D
  • 博客关捷:李娜公布大尺度照不必惊讶(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4亚洲大学排行中国18所大学入选百强
  • 王小广:房地产调整是长期拐点
  • 社科院张明:近期人民币缘何贬值
  • 吴国平:在山脚位置更多的是机会
  • 张化桥:如何挽救中国的股市
  • 后知后觉:4大利空致A股暴跌
  • 钮文新:中国央行必须加大透明度
  • 水皮:习近平经济学渐行渐近
  • 陶冬:中国房产泡沫和其他国家不同吗
  • 慕容小散:竹篮打新一场空?
  • wu2198:最易中签的打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