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价格,买Beats

2014年05月16日 23:00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制造流行和酷也是核心竞争力。

  文|高宇雷

  对于消费者品牌,一个简单的判断流行与否的方法或者逻辑就是:看看身边人有没有在用它的产品?

  而无论是在巴西的马拉卡纳球场还是休斯顿的丰田中心,或者香港的红磡,甚至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如果做一个统计的话,Beats的耳机都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消费电子产品之一。足球明星、NBA球员、影视明星、嘻哈小子甚至商务人士都会把它戴在头上,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苹果刚刚花掉32亿美元购买这家公司。

  也许只是巧合,今年年初Google收购智能温控器公司Nest也花了32亿美元。

  消息传出后,相当数量的技术行业分析人士对此次收购的态度都是看衰,而无论采用哪种估值或者计算方式,观点都是:作为一家耳机制造商,Beats不值这个价钱。

  成立于2008年的Beats在耳机制造行业是一家资历尚浅的创业公司,由音乐制作人吉米·艾欧文(Jimmy Iovine)和嘻哈明星德瑞博士(Dr Dre)共同创建。让它名声大噪的是和Monster公司共同推出的一系列高端耳机——特点是造型夸张、价格偏高。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技术、研发、渠道、产品都有可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但是与消费者的关系,将一个品牌和多款产品变得流行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营销和市场的能力也同样重要。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同样是200美元的耳机,在音质不占优势、外形各具特点的情况下,Beats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间就大卖?

  如果在音频设备制造商里对比,Beats当然不是一家足够老牌的公司,没有几十年的研发和积累,也没有足够丰富的产品线,没有独特的产品技术。不过,这恰恰说明Beats不是一家普通的音频设备制造公司,而更像是一家潮牌公司,你如果把它生产销售的耳机当做一款鞋或者一件T恤的话,那么它的成功就说得通了。

  明星合作的产品和足够的品牌区别度是Beats做得最好的两件事。德瑞博士本身在美国嘻哈界就有着很大影响力,他会直接带动音乐和体育界的明星使用Beats的产品,而与Lady Gaga、比伯和科比的合作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Beats的Studio和Solo两款耳机出现前,你能记得明星在公众场合最常佩戴的是什么耳机吗?也许是Bose的降噪耳机,或者老牌耳机制造商森海塞尔的一款小耳塞,无论音质如何,它们都太默默无闻了。而Beats的产品,不仅有着鲜艳的外观,耳机两侧还有着品牌标志的“B”形图案。

  基本上,明星佩戴和鲜明的外观让Beats形成了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足够流行的酷。于是,这家公司与惠普[微博]、克莱斯勒、HTC的合作就顺理成章了,它后来还推出了流媒体音乐服务。

  如果考察近年来出现的面向消费者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它们中得一些有着独特的技术、算法和产品;而另外一些似乎就不是这样,它的产品看上去平淡无奇,比如当初简陋的Facebook和Instagram。

  而前者更像是工具型产品,比如搜索引擎,消费者只是单纯地使用。后者则体现在“关系”上,用户之间的关系,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产品带给用户独特的心理体验等等。

  从苹果角度来看,Beats所体现的商业气质与它给消费者的感觉极其相似,多款耳机也是苹果旗舰店的畅销产品。

  而Google用相同价格收购的Nest,虽然产品概念新颖、造型前卫并且功能够炫,但问一个基本的问题:它什么时候会大规模生产?除了美国那些高科技住宅之外,又有多少潜在消费者?谁也不能保证Nest会在Google手中产生多大的价值。

  创业公司的各有所长,其实也是创业者身份的多元化所导致的。如果说程序员带来的是技术,设计师带来的是美观,那么嘻哈摇滚明星带来的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资本市场往往能够给某项技术以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定价,其实等量的酷应该更有价值。

  高宇雷是本刊快公司主编,主要负责快公司、创业、环境等栏目。

  联系他请发 Email:gaoyulei@yicai.com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两部委:9月起试行私家车6年内免检
  • 体育NBA-雷霆进西决 步行者进东决将战热火
  • 娱乐黄海波嫖娼被拘 移送拘留所供认不讳
  • 财经益海嘉里详解地沟油事件:记者暗访摸错门
  • 科技发烧Ke:纵享音乐之“烧”耳机指南
  • 博客获释渔民还原被菲律宾抓扣经历(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少年成绩倒数像弱智 智商135分接近天才
  • 谢百三:挣大钱的都是做长线的
  • 慕容:独董离职便能切断余热开采链?
  • 易宪容:中国不会出现美式断供潮
  • 叶檀:央行选择“做恶人”
  • 徐斌:大领导不会让楼市今年崩盘
  • 谢作诗:央行告诉我们现在不能买房
  • 易宪容:楼市泡沫摧毁了中国经济活力
  • 杨剑波:证监会推高国家主权风险
  • 余根钱:化解房地产泡沫的路径比较
  • 刘杉:央行打麻将 救市一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