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中法大学

2014年05月08日 15:01  《中关村》 微博 收藏本文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和中法大学,在中国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造就了大批人才。

  文 王兰顺(北京)

  今年一月二十七日是中国与法国建交50周年纪念日,而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就兴起了一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许多有志青年通过这一途径,接触到新思想的启蒙,学到了科学知识。在新文化运动中,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法在教育方面的文化交流主要依托中法大学来进行,然而,留法勤工俭学是怎样发起组织的,与中法大学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勤工俭学的开始

  早在1902年,曾任军机处官报局局长的孙宝琦出任驻法大使, 孙宝琦家与大学士李鸿藻家本是邻居, 李鸿藻既是孙宝琦的顶头上司又与其父户部侍郎孙诒经是好友, 在李鸿藻的推荐下,其子李石曾遂与张静江、夏循垍等三人以驻法大使随员的身份到了法国。李石曾先花了半年时间学习法语,1903年入蒙达尼城农业实验学校,于1906年8月毕业。就是在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李石曾接触到了自法国启蒙运动以来诸多的先进思想,在这些思想中,他尤其对拉马克的进化观、孔德的社会历史观以及蒲鲁东的社会主义颇为钟情。毕业后,他又受到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等的影响。

  1906年,李石曾等人在法国巴黎市区庐街25号发起成立了刊物“世界社”,该社的目的在于以出版、研究、教育、社会事业,力求达到发扬学术与普遍文化、改进社会的理想。在教育方面分别设立学校和介绍留学两方面。1908年至1913年, 李石曾招收四批工人,共计68名。到巴黎后,一部分人进入豆腐工厂,另一部分进入地浃泊、菲斯沟司、瓦尔斯等地的工厂做工。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和工艺水平,李石曾在他的豆腐工厂办了一所“以工兼学”的夜校,让工人白天上班,晚间上课,学习国文、法文、数理化和修身等课程。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曾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这些“以工兼学”的工人响应李石曾“勤以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主张,成为中国最早的勤工俭学者。

  为引导中国青年赴法留学,1912年,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并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开办法文预备学校、孔德学校,在上海也设立了法文预备学校,中法教育由此正式成立。所谓俭学就是以较少的学费达到留学的目的。每年由留法俭学会送至法国留学者少则百余人,多则二三百人。

  在留法俭学会成立之初,寄居海外的学者在蒙达尔城组织了演讲会,蔡元培、吴稚晖、汪精卫、李石曾等致力于演讲,蒙达尼城成为了留法俭学会学生聚集的中心。

  在李石曾、蔡元培的支持下,1915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

  从华工学校到中法大学

  随着欧战的进行,数十万华工赴法参加战勤服务。为了对赴法华工施以教育,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与法国方面多次磋商,于1916年3月29日在巴黎自由教育会会所召开华法教育会发起会,同时宣布在巴黎成立华工学校。华工学校于1916年4月3日开学,请蔡元培等人授课,首批招生二十四人,多系豆腐工厂的工人。他们学习不到半年,便投入到接待华工的翻译工作。而后,华工学校又在国内设立了预备学校。法国政府极为赞成“华工学校”的开办,不仅借给校舍,每年还给津贴1万法郎。

  此后,在李石曾、汪精卫、吴稚晖、张竞生等人的继续推动下,勤工俭学运动迅速在全国形成了规模。

  1919年7月,法国政府赠送500张赴法船票给留法勤工俭学生。以工赴法求学的方式迅速受到响应,国内有志青年纷纷投身其中。其实,留法勤工俭学生主要还是以国民政府资助为主,在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的人数达到1700人之多,其中一部分学生升入了里昂中法大学。他们多数抱定 “实业救国”或“教育救国”目的,而在其中也有像蔡和森那样去法国寻找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李富春、李维汉、陈毅兄弟等也纷纷来到法国。

  1920年6月,还被关在天津地检厅看守所的周恩来写诗给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几个月后,他也登上了开往法国的轮船。

  1920年春,由李石曾等人发起,北京大学、广东大学、法国里昂大学代表负责,利用庚子赔款,将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至此,中法大学在北京正式出现。同时,广东也成立了中法大学。1921年,海外中法大学在法国里昂成立,成为中法大学海外部的总机关。

  几次学生运动

  1921年1月,由于法国经济不景气,很多勤工俭学生失业,为勤工俭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华法教育会也在这个时候宣布不再提供经济资助。为此一些勤工俭学生组织起来向驻法使领馆请愿。

  蔡和森、陈毅等人组织在法掀起了“反饥饿、要工作、要读书”运动,2月28日当天,约400人集中在使馆附近的公园,对驻法公使陈箓发出喊打之声,陈箓不得不由法国武警护送进入使馆,与此同时,武警又用警棍打散示威者,多数示威者被弹压入地铁,还有几人被拘。

  1921年6月,北洋政府派专使朱启钤到巴黎,同法国政府密谈借款5亿法郎用以购买军火,担保条件是印花税,验契税和成渝铁路、两粤铁路的建筑权。引起了在法勤工俭学生的愤怒。于是陈毅、蔡和森等迅速联络巴黎的华人组织1300多人发起“拒款运动”。在舆论的压力下,法国政府被迫暂时中止对借款的讨论。

  此时,勤工俭学生与中法政府的矛盾已经严重激化。中国政府发现,勤工俭学运动已偏离当初“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宗旨,成了一场海外版的“五四运动”,于是将“利用法国退还庚子赔款”创办的“中法里昂大学”入学权给予了新从国内招收的另一批学生,结果招致勤工俭学生的不满,勤工俭学生们认为自己来法较早,更加有权学习。于是,陈毅等人发动了“占校运动”。结果,法国方面以搞“布尔什维克运动”的罪名,将其中104人驱逐回国。

  中法大学的变迁

  勤工俭学生归国后,有不少人进入了中法大学继续学习。陈毅兄弟就先后考入了北京中法大学。

  北京中法大学分为文学科、哲学科、数理化学科、生物学科四院。文学院即服尔德学院、哲学院即孔德学院、理学院即居礼学院、医学院即陆谟克学院。北京中法大学还将高深的应用学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采用中法儒者陶渊明、卢棱等人的主张,将教育接近自然,在北京西山创办西山学院。

  北京的中法大学,由中国代表团主持,蔡元培为中国代表团主席,兼北京中法大学校长,之后分别是李石曾、李麟玉,直到中法大学停办,校长一直由中国人担任。而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关系最为密切的为海外中法大学,涉及了海外一切中法教育。

  从1929年出版的《北平中法大学职教员同学录》中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当时著名的学者,如文艺系主任周作人、国文讲师范文澜、金石学讲师马衡、哲学史讲师徐炳昶以及国文讲师邰静农等。当时的文牍员商鸿逵后来则成为了著名的清史专家。

  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后,中法大学不肯屈从侵略者,曾停办并南迁昆明。抗战胜利后,中法大学迁回北平。

  1950年6月,中法大学停办,文史系、法文系合并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生物系合并于南开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合并于华北大学工学院,后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即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至此,开办了30余年的中法大学正式结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和中法大学,在中国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造就了大批人才。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政界领袖及要员的有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维汉、陈毅、聂荣臻等;科学家有钱三强、严济慈等;艺术家有李健吾、常书鸿、潘玉良、林风眠等人,可谓群星灿烂,人才辈出。

  (题图为中法大学外景,作者系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学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复旦投毒案死者父亲拒绝联名求情信
  • 体育威少三双雷霆1-1快船 铁塔28+9步行者1-1
  • 娱乐周迅首公开恋情合照曝光 男友为华裔影星
  • 财经多家投行涉嫌聘用亚洲官二代遭美国严查
  • 科技中概股市值两个月蒸发超300亿美元
  • 博客实拍:揭秘美国最难进的深泉学院(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性知识缺乏 高二女尝禁果怀孕要生孩(图)
  • 傅蔚冈:注定荒芜的高铁新城
  • 徐小明:驳期指闪电论和遛狗论
  • 水皮:股市置之死地而后生
  • 慕容小散:抢筹阿里永做“小三”?
  • 张明:中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路径
  • 易宪容:地方松绑限购政策无法保地价
  • 叶檀:阿里上市谁将大获全胜?
  • 许一力:英拉背后的大国经济博弈
  • 沈建光:央行报告警示风险
  • 冉学东:央行货币政策框架图谋变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