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该怎么玩

2014年05月08日 14:56  《中关村》 微博 收藏本文     

  众筹是典型的散户行为。机构投一个公司的目标就是要挣钱,你别跟他谈社会意义。但散户投入众筹活动,则会满足多种需求,这也是现实。

  文 本刊记者 习牧歌

  杨曦沦是国信品牌评价科学研究院院长、奥运品牌学者、品牌资产管理专家,对众筹的本质和中国特色有独特思考。在众筹热潮到来之时,本刊记者就众筹引发的经济模式变化等话题,采访了杨先生。

  《中关村》:众筹这个经济模式有什么特点?

  杨曦沦:众筹造成了消费、投资一体化,它能把互联网的趣和利结合在一起。互联网上的项目,要么有趣,要么有利,我觉得这是在众筹的第一个特点。第二特点,众筹是让大家把闲钱用起来。人们手里的闲钱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人去做投资。如果银行卡里有十万,有的人就愿意拿五千块出来试,甚至带有赌博游戏的概念。这就是我讲的第二个特点,可以理解为“小赌怡情”。第三个特点是,众筹是创业的催化剂。美国有一本书写得非常好,叫做《金融改变一个国家》,说的是美国金融连接了两种人,投资人和整合资源的人。众筹就是让中国人人人都成为创业者或天使投资人。

  《中关村》:在中国,众筹行为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

   杨曦沦:首先众筹可能改变人对钱的认知。钱不光能用于购物,用于买房,用于吃穿,还能用于投资。另外,中国人的投资带有很多的哲学意义。中国人是挺会玩的。一个打麻将的民族他一定会玩。麻将是典型的“众筹”,众筹和这个麻将效应有关系,它和下围棋、下象棋还不一样,它是群体活动。它不是一个人单独投资一千万——那是机构投资了——众筹是典型的散户行为。机构投一个公司的目标就是要挣钱,你别跟他谈社会意义。但散户投入众筹项目,则会满足多种需求,这也是现实。

   《中关村》:众筹这个行为的发生有什么机制可循?

  杨曦沦:我一直在思考众筹要考虑的组织形式是什么。在互联网众筹这一块,我认为众筹是基于一个班底来实现的。什么叫班底呢?一帮不属于一个公司的人为了一个挑战性的项目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班底。好莱坞拍电影用的全是班底,比如一个电影的参与者,有的属于导演工会,有的属于编剧工会,有的属于制片工会,临时组织起来一个队伍。它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彼此有价值认同,大家都不缺钱,要看看彼此是否顺眼;第二,目标是有挑战性的,比如必须在120天内把1个亿花完拍出一部片,争取一年以后收回10个亿,这目标非常有挑战性,一般公司是不敢制定这样一个目标的;第三,每个人要高度专业,而在专业的背后,是一个系统。

  一个好的众筹项目,我要看众筹项目背后的班底,而不光听他说那个故事。假定商业计划书是一个剧本的话,我们不光要看剧本故事好不好,还要看背后是什么人出演,是否能力强,是否有整合能力,是否信用高。如果冯小刚和葛优组建个班底搞众筹,人们不用看故事就会投钱。

  班底制度是众筹运作的一个机制。第二个机制则是投资机制,众筹投资算是一种社交投资。如果没有微信好多众筹还实现不了,很多众筹发起都是在微信里,大家会一轮一轮加入到众筹群里。“黑马运动会”我全程看了,实际上是一次金融社交,我定义它是一次社交化投资活动加社会化投资。它和传统意义上的严格的投资不同。对于什么项目能投、风险怎么控制、属于哪个产业、行业增长能力多少等等,并不做出专业的考虑。为什么大家投它?是因为“你的故事打动我,所以就是你了”。有点跟拍电影似的。这种投资带有娱乐的属性。什么叫社交性投资呢?投资本身就是一个互相之间认同和交往的方式,我请你吃一顿饭花一千块钱,我投资才五百块钱。此外还有一个概念叫社会价值投资,就是以投资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这个意义大于赚钱。

  我觉得众筹在中国玩好了,会很有意思,会衍生出很多想象不到的东西出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复旦投毒案死者父亲拒绝联名求情信
  • 体育威少三双雷霆1-1快船 铁塔28+9步行者1-1
  • 娱乐周迅首公开恋情合照曝光 男友为华裔影星
  • 财经多家投行涉嫌聘用亚洲官二代遭美国严查
  • 科技中概股市值两个月蒸发超300亿美元
  • 博客实拍:揭秘美国最难进的深泉学院(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性知识缺乏 高二女尝禁果怀孕要生孩(图)
  • 傅蔚冈:注定荒芜的高铁新城
  • 徐小明:驳期指闪电论和遛狗论
  • 水皮:股市置之死地而后生
  • 慕容小散:抢筹阿里永做“小三”?
  • 张明:中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路径
  • 易宪容:地方松绑限购政策无法保地价
  • 叶檀:阿里上市谁将大获全胜?
  • 许一力:英拉背后的大国经济博弈
  • 沈建光:央行报告警示风险
  • 冉学东:央行货币政策框架图谋变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