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光标遇上邵逸夫:“捐”被认为在“演”

2014年02月12日 17:25  《中国商界》杂志 

  当陈光标遇上邵逸夫

  出价10亿美金收购《纽约时报》,近乎癫狂的举动震惊业界;拥有十几个“精神领袖”级别头衔的名片,更是亮瞎了无数美国人。最近,陈光标的一趟美国之旅,尽管注定失败的收购碰壁,但却赚足了眼球。难怪有人说陈光标真的是天生的演员。

  从砸奔驰,发自行车,到去酒店吃剩饭剩菜,再到试图将自己名字改为“陈光盘”;从登广告“钓鱼岛是中国的”,到参与汶川地震救灾、参与日本福岛救灾再到赴台湾高调行善;从发放红包1.3亿再到16吨人民币堆钱墙助推经济大普查……每次陈光标高调行善都给自己赢得了很高的印象分。

  所以,当陈光标一方面因热心公益而被社会誉为“中国首善”的时候,另一方面却又饱受着媒体的质疑——其个人财富来源、钱款的实际到位、行善目的等等。或许,这其中有国人仇富心理在作祟,也或许是大众还不太习惯其近乎癫狂的高调,当然也不排除真正的慈善黑洞。但不管怎样,陈光标总是伴随着争议前行。尤其是当这位“中国首富”遭遇大慈善家邵逸夫的时候。

  就在陈光标赴美前两天,香港娱乐大亨邵逸夫先生辞世,享年107岁。原本两者之间没任何必然联系,但国人历来就有好比较的习惯,陈光标这次还真的躺着中枪了。

  邵逸夫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慷慨捐助内地教育、科技、医疗、赈灾等诸多方面贡献卓著。有媒体这样报道: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据报道,邵逸夫多年来捐助的款项数以百亿计,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截止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如果在中国地图上标记一下,恐怕会在大半个中国都能找到邵逸夫的捐赠。

  另外,协助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创立邵逸夫奖,奖励全世界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奖金比诺贝尔奖金还高。

  两相对比,陈光标的“捐”被认为是在“演”,陈光标的“善”也被认为是有回报的,尽管比起国内那些热衷炫富的土豪们陈光标显然是强多了;但提起邵逸夫,他的善举却被认为是不打折扣的回馈社会。邵逸夫的一生,从富到贵再到雅——先有钱,进而肩负社会责任,最后上升到拥有超越物质至上的信仰。

  的确,行善不应有数目的对比,因为善心本无价;捐赠也不应有具体流向的对比,因为每一笔善款都将用来行善;而大爱更不该有形式的对比,高调或低调,行善是其共同的本质。但是,有比较就有区别。同样都是首善,百年后是让世人铭记,还是伴随一声叹息或一笑而过,可能是陈光标们值得考虑的。而在其背后,真正的鼓励善举、评价和保护善举的体制和机制的完善也仍需进一步加强。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美媒:中国领导人提出重组解放军要求
  • 体育詹皇37+9热火胜 阿杜36+10雷霆灭开拓者
  • 娱乐好莱坞知名女星秀兰邓波儿去世 享年85岁
  • 财经投行中国找人潜规则:先问父母做什么
  • 科技富士康与谷歌在机器人领域开展合作
  • 博客唐师曾:80年代末“扫黄”行动(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硕士民工市场求职自降身价只求月薪3000
  • 石麒麟:巴菲特神密投资公式找到了吗
  • 彬哥看盘:四连阳后防调整
  • 向小田:回乡见闻系列总结
  • 朱大鸣:地价暴涨会不会刺激房价奔腾
  • 张庭宾:美元债是中国企业的金绞索?
  • 陈绍霞:土地增值税乱象探因及对策
  • 叶檀:东莞的迷茫
  • 慕白:朱长虹冒险背后的政治冒进
  • 罗毅:影子银行众生相
  • 张炎夏:部长生气了 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