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率先布局易获利领域

2013年10月08日 17:26  《中国投资》 

  民资率先布局易获利领域

  文/江晶晶

  新一轮的投资将注重优化结构,政府层面的投资可能只是风向标,重要的是指明投资方向,用政府资金的杠杆撬动更大的民间投资

  在原则层面上,7月31号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旨在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会议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因此从整体上来讲,是鼓励民资进入的。

  特别是,会议也明确指出:一是各地要在准确把握公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试点推广。二是政府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公共服务。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程序,竞争择优,确定承接主体,并严禁转包。已从实质上指明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更加确定了民资介入的可能性。

  这也进一步说明,民资率先介入的领域肯定将集中于能够获利的行业。具体地说,有两点条件约束民资介入的领域:第一,盈利性约束,能够实现利润的行业民间资本介入的可能性大;第二,技术约束,国内技术差距明显的行业民间资本介入的可能性大。比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是垃圾焚烧)、市政污水污泥处理、餐厨废弃物处理等,这些项目均有政府补贴,在政府补贴及经营收益的支撑下,民资介入均有可能获利。

  至于投资规模,可以测算,但是,这轮投资的重点不在金额,而在领域。一方面,与2008年的4万亿政府投资不同,新一轮的投资将注重优化结构,政府层面的投资可能只是风向标,重要的是指明投资的方向,甚至有可能是用一个政府资金的杠杆撬动更大的民间投资,因此,由政府指出六大投资领域;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均有获利需求,只可能率先布局进入能够盈利的领域。以下将对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是垃圾焚烧)、市政污水污泥处理、餐厨废弃物处理等四大民资率先介入的领域进行未来投资金额、投资机会和风险、主要投资主体、市场占有情况、主要分布区域乃至技术等方面的分析。

  生活固废处理投资2636亿元

  (一)市场规模

  根据《“十二五”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投资约2636亿元,是“十一五”投资规划的3倍以上。规划特别指出,垃圾无害化处理需因地制宜地选择先进的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焚烧等资源化处理技术。到2015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8%以上。垃圾发电处理规模需从2010年底8.96吨/日上升至2015年末约30.7万吨/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增垃圾焚烧处理能力21.7万吨/日,以1000吨/日的垃圾发电站核算,新建垃圾发电站超过200座,即未来数年垃圾焚烧发电站数目可能增加1倍以上。按平均投资40万元/吨·日处理测算,“十二五”垃圾焚烧发电总投资规模为868亿元,其中垃圾焚烧设备投资约400亿元。

  (二)企业竞争格局

  垃圾焚烧处理产业相对水处理领域来说,对外资开放较晚,运营市场基本由国有企业为主导。具体来说可分为3类企业,第一类是政府主导型的环保企业,第二类是专业投资运营公司,第三类是工程投资运营公司。总体来说,基本形成了由进入行业时间早、具备投资运营项目经验丰富、资本实力充足的上海环境、光大国际、桑德环境盛运股份、杭州锦江、伟明集团等几家垄断竞争的格局。

  (三)产业链投资价值分析

  产业链上游:垃圾焚烧发电上游具有投资价值机会的主要为核心设备,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区别于传统的燃煤设备一是焚烧炉,二是烟气处理设备,其中炉排炉市场处于引进国外与自主研发阶段,行业发展前景较好,投资价值较高;烟气处理设备技术较成熟,国内企业发展较成熟。

  产业链中游:垃圾焚烧发电站工程设计由国内环境设计院瓜分,但核心处理流程的工艺设计由专业公司来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产业链下游:垃圾焚烧发电站运营是行业产业链的最高端,能够带来持续的现金流,盈利前景较好,投资价值较高。BOT模式是行业运作的主流模式,具有运营项目经验、良好的政府关系和雄厚的资本运作实力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四)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从理论上,垃圾焚烧发电站有着稳定的收入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但在实际中,垃圾焚烧发电行业面临诸多风险与困难。

  首先,上网电价偏低影响垃圾发电站正常运营。虽然大部分城市政府部门在政策上鼓励垃圾发电企业,但在实际中政府支持力度有限或无法落实。

  其次,垃圾处理费得不到落实。由于垃圾发电站的垃圾处理费用高于填埋场的费用,有相关部门在垃圾处理费支付时偏向垃圾填埋场,造成一些垃圾发电站长期缺少垃圾来源,垃圾发电站投资力度不充分给下游设备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不同区域城市垃圾处理费补贴力度不一,也给垃圾焚烧项目投资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大。垃圾发电作为国家鼓励的新能源利用项目,近年来在全国推广,掌握关键技术的外资以及市场运作灵活的民间投资商也纷纷试水,希望从环保产业中淘金,同时主导运营市场的国有企业也开始向下游设备市场渗透,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大。

  污水处理:总投资 3951亿元

  (一)市场规模

  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污水处理总投资约3951.4亿元。其中,新增城镇污水管网15.9万公里,投资金额2443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规模4569万立方米/日,投资金额1040亿元;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规模2611万立方米/日,投资金额137亿元;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规模2676万立方米/日,投资金额304亿元;设施监管能力建设投资27亿元。2012年我国污水处理产业产值规模约为2269.94亿元,比2011年增长6.37%。

  (二)企业竞争格局

  设备制造方面,目前国内厂家大多规模不大,并以民营企业为主,能够提供成套设备的企业较少,多数以生产成熟的单机产品为主。利用国外技术的合资企业是这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据了高端设备市场。目前在上市公司中,提供污水处理相关设备与药剂的公司有巴安水务万邦达中电环保碧水源宝莫股份兴源过滤津膜科技等。

  工程设计施工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大型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在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分布较多。以江苏省为例,2012年,具有甲级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资质的单位10余家、环境工程专业施工承包一级资质单位近10家、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单位3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单位140多家、甲级环评资质单位十余家。

  投资运营环节,从业企业主要包括改制后国资企业、民营类技术企业和跨国企业等3支力量。截至2010年底,按市场化运作获得的控股、参股项目合计污水处理总能力排名,前15名企业总市场份额为37.12%。就单个企业市场份额来看,我国污水处理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污水处理市场份额最高的北控水务,也仅为6.24%。

  (三)产业链投资价值分析

  产业链上游:检测设备和分离膜组件投资价值较高。近年各地纷纷出台地方性污水治理行政法规,要求严格污水监管,在污水排放口设立检测设备,带动了污水处理产业检测设备的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投资约304亿元,而污水再生的核心设备就是分离膜元件,其增长潜力巨大。

  产业链中游:工程设计及施工单位对资质要求较高,不同资质对应不同的工程量和施工区域大小。而一家企业欲获得相关资质,对企业施工数量、员工素质要求较高,这些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对于欲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收购一家有资质的企业是最佳选择。

  产业链下游: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投资及运行管理环节投资价值较高。“十二五”新增污水处理设施投资约1040亿元,这些投资将侧重于中小规模污水处理厂;另外,由于我国物价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原水、设备、电价、人工成本等的上涨会导致污水处理成本增加,挤压污水处理行业的利润空间,因此污水处理费用和再生水价格会持续上涨,增加运行管理环节利润。

  (四)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区域竞争风险。我国污水处理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大城市的污水处理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污水配套设施也相对齐备,该地区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区域内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较集中,存在区域竞争风险。

  商业风险。目前污水处理厂多采用BOT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而BOT项目融资的参与方和其中的审批环节较多,投融资结构复杂,因此综合融资过程较漫长,融资的成本较高,对项目公司的融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如果项目公司的资金到位困难,无法按时开工建设或如期完工,则不能如期收取污水处理服务费,投资难以如期收回。

  污水处理厂运营风险。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不足,专业化运营程度不高。我国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偏低,大多数地区低于1元/吨,少数地方还没有开征污水处理费。另外,由于污水处理厂市场化运营程度不高,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得污水处理成本和出水水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污泥处理:处置率要达50%

  (一)市场规模

  2012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产生污泥2799万吨(含水率80%),按处理每吨湿污泥300元计算,2012年污泥处理产业潜在的市场规模为94亿元。

  依据环保部公布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10万吨/日规模以上的污水处理厂都应进行污泥无害化处理,到2015年,全国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50%,污泥处理市场广阔。

  (二)企业竞争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在污泥处理处置领域投资的主要企业(投资竞争主体)以市场化手段累计获得的污泥处理处置项目共计20个,污泥处理处置能力合计6355吨/日,前10名排名如图1所示,反映了这些竞争主体对污泥行业的渗透能力。现有主要投资运营企业中污泥处理处置能力排名第一的是龙江环保,其运营管理的哈尔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程,能力达1000吨/日。8家企业的污泥处理处置能力超过500吨/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主营业务非投资运营类的企业,如环兴机械等,参与市场竞争以设备技术为主。

  (三)产业链投资价值分析

  产业链上游:关键设备制造和药剂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2010年环保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污水处理厂需要配套污泥处理设施,若将污泥运出厂界,须将污泥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离心机和带式机很难达到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低于50%的要求,但大型隔膜压滤机可以满足脱水后含水率低于50%的要求。掌握大型隔膜压滤机生产技术的企业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目前国内70%以上的污泥脱水使用明矾、铁铝盐等无机絮凝剂,其对人体有一定害处;而国外70%以上的企业使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类有机絮凝剂,掌握该类试剂生产技术的企业会有广阔市场。

  产业链中游:目前已有很多科研院校在污泥好氧堆肥、污泥中有用物质(磷元素)提取和污泥土地利用等方面开展了较多、较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若选择资本投资,未来共享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可行性。

  产业链下游:投资和运营管理处于产业链最高端,能够带来持续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盈利前景较好;委托运营模式是行业起步阶段的主要模式,具有运营项目经验、良好的政府关系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未来将很可能沿袭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向BOT的模式发展,届时资本运作实力将发挥更大作用。

  (四)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污泥处理产业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技术风险。污泥焚烧热能利用效率低,不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而好氧堆肥及土地利用又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

  政策风险。在尚未确立完善的收费机制之前,污泥处理处置的运营管理都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融资风险。正是由于污泥处理产业的政策风险,导致资本市场对污泥处理产业投资较谨慎,影响污泥处理产业跨越式发展。

  餐厨废物利用:增速每年10%

  (一)市场规模

  我国有各类餐馆近350多万家,仅餐饮企业每年产生的餐厨废弃物已超过4000万吨,而且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断增加,其中可利用的餐厨废弃物总量每年3000万吨。我国餐厨废弃物处置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在“十二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将继续通过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来推动设区城市餐厨垃圾的分类收运和处理,在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力,各省(区、市)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处理能力将达到3万吨/日。“十二五”期间全国计划建设餐厨垃圾处理站242座,工程总投资为109亿元,占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投资额的4%,其中北京计划新建6座,处理能力2095吨/日;上海计划新建6座,处理能力630吨/日;广东计划新建17座,处理能力3990吨/日;江苏计划新建13座,处理能力1100吨/日;浙江计划新建15座,处理能力1925吨/日。“十三五”期间东部地区处理站密度将继续提升,中西部地区建设密度将快速提高,预计全国范围内将达到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处理站,工程总投资预计将达到300亿元。

  (二)企业竞争格局

  厌氧技术的参与者有苏伊士子公司升达、普拉克、维尔利、安阳艾尔旺、十方环保、天人环境等,好氧技术的参与者有嘉博文、桑德环境等,北京机电院同时涉足厌氧技术和好氧技术两个领域。

  我国餐厨废弃物处理在生活垃圾处理产业中发展相对滞后,最早采用的处理方式是饲料化,随着公众和政府对“地沟油”和“垃圾猪”问题的日益重视,餐厨废弃物处理越来越规范化,传统的饲料化处理也需满足严格的卫生和技术标准,厌氧发酵技术和高温好氧技术日益受到重视。该市场的运营基本由政府主导,工艺设计和技术支持由外资或本土环保企业提供,部分企业开始在该细分市场通过BOT和特许经营权进行项目投资并参与项目后期运营,主要参与者有苏伊士子公司升达、维尔利、嘉博文、十方环保等,并未出现优势特别明显的竞争者。

  (三)产业链投资价值分析

  上游: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置设备和收运系统,收集、运输和处置设备主要是专用存储罐和发酵罐以及运输车辆,国内众多厂商均具备生产能力,投资价值不高;收运系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对资本需求高,未对市场开放,通常由政府组织实施,尚无投资机会;

  中游:餐厨废弃物处置工艺工程设计基本由处理企业自己研发设计,其中代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下游:餐厨废弃物处置运营是行业产业链的最高端,能够带来持续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盈利前景较好;委托运营模式是行业起步阶段的主要模式,具有运营项目经验、良好的政府关系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未来将很可能沿袭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向BOT的模式发展,届时资本运作实力将发挥更大作用。

  (四)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首先,餐厨废弃物上游收运系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过度依赖政府的收运体系建设,尽管可以减少前期投资,但是政府收运体系建设速度会制约产业的发展速度,可能失去竞争先机;同时也缺乏与政府谈判的议价能力。此外,上游核心设备的进入门槛不高,一旦产业规模扩大,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其次,中游的核心工艺和处理技术可以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但是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执行不力的环境下,可能面临技术流失的风险。

  再次,下游运营面临着产品销售的风险。厌氧发酵产生的电力,需面临上网电价变动的风险。好氧发酵产生的有机肥销售会面临渠道建设风险,选择自建销售渠道会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依赖已有肥料厂商的渠道会面临议价能力不高的风险。(作者:赛迪经智城市投融资咨询中心高级分析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中国决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
  • 体育里皮:恒大可立足意甲 继续履行合同 视频
  • 娱乐好声音李琦赢张恒远夺冠 阿妹激动相拥
  • 财经多部委将内部讨论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
  • 科技移动引新版iPhone或推迟 销量要求千万
  • 博客柴静:2013年美国最受瞩目的庭审
  • 读书祸从口出:林彪说了什么引起毛泽东警惕
  • 教育高三另类冲刺标语:不是高富帅滚去学习
  • 王东京:警惕地方债闯祸
  • 谢作诗:中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
  • 苏鑫:好声音李琦夺冠是内定吗
  • 龚伟力:美国人为啥不在乎政府关门
  • 罗天昊:中国可考虑迁都
  • 李晓鹏:中国将在五年内超越美国
  • 周彦武:美债迟早违约
  • 黄鸣:勿做中国式局外人套中人
  • 张捷:为何中国海外投资屡战屡败
  • 叶檀:美国政府关门为何没影响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