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工商业代表人物徐润的悲情人生

2013年09月12日 17:01  《中国商界》杂志 

  徐润:地产大王的悲情人生

  文/雪珥 宗禾

  徐润,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商、最大的房地产商、最早的股份制企业创始人;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机器印刷厂 ,他还参与创建与经营了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的大型煤矿……

  说他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人物,大清国红极一时的富商一点也不为过。可是,从地产大王到“烂尾”巨富,从筹建商局到被排挤出局……谁又能料到,就是这样一个掌握着经济话语权的巨贾,最后却以莫大的悲剧收场。

  从学徒买办到买办巨商

  徐润先世原居河南陈留,因遭元末之乱,辗转迁至广东香山县。1838年,徐润出生于香山县北岭乡,字润立,后改名润,号雨之,别号愚斋。1852年初,其叔父徐荣村将年少但已明事理的徐润携往上海。

  19岁那年,徐润除兼任丝、茶、栈务等职务外,已获准上堂帮帐。24岁升任立帐,督理职务。徐润升任主帐几个月,曾寄圃突然去世,徐润接替副买办之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增开天津、烟台等中国北部沿海口岸和汉江、九江等沿江口岸,开放口岸达16个。宝顺洋行以买办为先导,在烟台、天津、牛庄、汉口、九江等地设立了分行,在宝顺洋行,徐润的职务实际升至总买办。他也经常受大班指派远赴各口岸开拓局面。

  在此期间,徐润也开始尝试自己经营商号。从内地收购茶叶、生丝和棉花。在上海法租界开设了立顺兴,川汉等货号,除茶丝外,还经营烟叶、皮油、白醋、黄麻、白麻、桐油等货物。

  此外,徐润在地产界也初出茅庐。“上海自泰西互市,百业振兴,万商咸集,富庶甲于东南,地价日益翔贵,以今视昔,利逾百倍。”他在上海所建的“愚园”寓所,以自己的别号命名,也是今日上海愚园路之名的由来。徐润不仅在上海,还在天津、塘沽、广州、镇江等口岸进行大手笔的房地产投资。

  徐润在上海的房地产项目多集中在其名下一家叫做“地亩房产”的公司。该公司名下房产的总成本为220万两白银,总市值为350万两白银,每年可收租金12万两,回报率约5%。在当时高利贷盛行的中国商界,这一投资回报率算不上丰厚,徐润所图无非是在“地价日益翔贵,以今视昔,利逾百倍”,看重的还是炒地皮。

  在当时,买办一般对不动产投资并不热衷,即使涉足,也无非是买农地,过过当大地主的瘾。汇丰银行的第一任买办王槐山,就在家乡浙江余姚购置了7000多亩土地,当了回大地主。徐润投资商业房地产,算是比较前卫的了,这多半也是因为他比较年轻,听进了宝顺洋行洋股东的建议。

  徐润与外商联系密切,总能事先了解到租界的规划,从而预先在规划中的CBD或交通要道两侧,以低价买进土地,囤积牟利。严格地说,他并不是经营房地产,而是倒卖土地及项目,靠内幕消息赚取巨额利润。

  从地产大王到“烂尾”巨富

  在房地产上投入的资本已经达到223.69万余两银子,所拥有的地产达3200余亩,其中已建房之地产约320余亩,共建有洋房51所,楼房3所,住宅222间、平房街房1890余间及当房2所,每年可收租银12.29万余两。可谓“地产大王”。为谋求更大发展,徐润先后从钱庄等处借贷了200余万两银子。

  只可惜,好景不长。

  1883年,中国与法国因越南问题而开战,战线从越南北上一直延伸到台湾、福建、浙江等地。法国派出军舰封锁上海港口,对进出船只进行盘查,并扬言将发起地面进攻。两江总督曾国荃也毫不示弱,甚至制订了用沉船封锁黄浦江的计划。剑拔弩张之下,上海市道大坏,百业凋敝,房地产市场一落千丈,就算徐润实力再强,也难以与当时的形势抗衡。

  债主们上门了。“地亩房产”旗下的房地产项目市值虽高达350多万两白银,但公司从22家钱庄贷款总额高达250多万两,负债率超过73%。债权钱庄公选出6名代表,徐润派出6名高管,双方紧急磋商应对措施,“联合工作组”研究来研究去,决定拉新股东入伙。他们看中了盛宣怀,希望用公司的一半股份拉他进来,但却失望地发现盛宣怀“亦一空心大佬,无力于此”。多方碰壁后,债主们不耐烦了,决定将“地亩房产”的资产贱价脱手,套现解困。

  徐润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将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地产房产低价抛售,先后卖出房产达32处,卖出地产2900余亩。此外,徐润还被迫卖出所持的股票及典当业。为了清偿这200万余两的贷款,徐润不得不将价值300万余两的资产抛卖掉,可谓一败涂地。

  上海滩的地产老大轰然倒塌,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90万两白银,其他生意也受到严重牵连,年仅45岁的徐润从“地产大王”变成了“烂尾富豪”。更令他郁闷的是,被迫“割肉清仓”之后,他那些地产、股票旋即升值近十倍,资产价值高达2000万两白银,肥水点滴不剩地全部浇灌了他人的田地!

  从筹建商局到被挤出局

  屋漏偏逢连夜雨。徐润在房地产上摔得鼻青脸肿,他的政敌盛宣怀趁机痛打落水狗,抓住他挪用招商局公款16万两投资地产的把柄,将他赶出了招商局。

  1868年,徐润离开宝顺洋行,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宝源祥茶栈,并在几个产茶区增设茶号。1872年李鸿章筹建轮船招商局,委任唐廷枢为招商局总办,徐润为会办。招商局在徐润等人的主持下,1873年正式开办当年赢利6.7万余两;1874年赢利达13.5万余两;1875年在外商联手压价情况下赢利15.1万余两;1876年赢利34.9万余两。

  利用经管招商局财务之便,徐润私自挪用了招商局16万余两巨款,以度过手头紧张之机。这恰巧给一直想排挤他的盛宣怀提供了大好机会。李鸿章按照盛宣怀的汇报,上奏朝廷,徐润被革职,并被革除了矿物局会办职务。

  其实,在那个年代,挪用公款几乎是所有行业的潜规则。那位以爱国企业家兼思想家面貌出现的郑观应,在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时,就曾将公款当做个人财产向外放贷,利息全部揣入自己腰包,结果导致机器织布局不能及时开工。徐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和盛宣怀明争暗斗结了深怨。在盛宣怀的逼迫下,徐润被迫将镇江及上海永业里、乍浦路等处房产以低价抵偿招商局欠款。盛宣怀既为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也给自己报了私仇,面子、里子全有了。

  徐润在其老家是一个“慈善家”,举凡建庙、铺路、筑墙、修谱、办学、扶贫等,都少不了他的赞助。地产风暴之前,他还向家乡父老承诺家家盖新房,建设新农村,最后却成了空头支票。同样是投机失败,后人对徐润的评价远没有对胡雪岩那么宽容。胡赢得了民族英雄般的悲壮形象,而徐则成了“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反面典型。

  从徐润晚年的自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悲凉。破产后,他多次举债试图东山再起,却屡战屡败;随后老母和妻子相继病故,留下年仅8岁和6岁的一对儿女。年过半百后,徐润又投入了采矿业,跋山涉水遍尝艰辛,他把自己这个时候在矿井下拍摄的照片绘为一图,自跋道:“余之所萃七照而合影者,俾使后人视其图而知创业之艰,成功为尤艰业。”

  许多人将晚清的企业家与同时期的日本企业家进行比较,发现日本企业家似乎更“爱国”,也更有长远眼光。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清王朝无法如明治政府那样,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公正、信用、廉洁的必要环境。相反,只有在政府力量所不能及的地方(比如租界),民营工商业才得以生息和发展。

  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大清企业家们的智慧除了用在投机上,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呢?大清的富豪们,其财富能不“烂尾”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叙利亚同意交出化学武器换取西方不动武
  • 体育第12届全运闭幕 广东男篮惊魂胜辽宁夺冠
  • 娱乐法院驳回李方再开庭申请 曝4处监控视频
  • 财经房价现失控风险 住建部下月急查限购限贷
  • 科技iPhone 5c被指定价高:利好国产厂商
  • 博客原铁道部长刘志军都嫖宿了谁?
  • 读书解密:毛泽东长达4页的《个人履历表》
  • 教育女教师开宝马下乡教书 每月拿2千工资
  • 龚蕾:金融危机五周年的思考
  • 潘英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正确方向
  • 安邦智库:中国城市经济面临全面转型
  • 谢作诗:为何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低
  • 叶檀:个税沦为工资税让中产最受苦
  • 徐斌:强美元是福音而非噩耗
  • 曹凤岐:新股发行体制如何改革
  • 张明:温州企业家为什么跑路
  • 赵伟:反垄断敢不敢碰央企?
  • 江濡山:新型城镇化是李克强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