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甘中流

2013年06月09日 14:53  《国际融资》 

  Japan: Unwilling to mediocrity

  从长期趋势看,日本的国力已经趋于下降。日本的未来,很可能如日本一些战略家所想的那样:成为一个富足的中等国家。尽管刚刚上任的安倍提出:日本要成为一个“新型强国”。其实,日本现在就像正在下山的太阳一样,依然耀眼,但已经失去了灼烤的能量

  如何认识日本,是理解和处理钓鱼岛争端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处理未来中日关系的关键。因此,必须对日本的情况做深入的了解,不仅要了解现状,也要了解过去和未来;不仅要看日本经济,也要了解日本社会及外交战略。只有这样做出的判断,才能避免与实际情况谬之千里。

  日本经济:当前形势不好但实力尚存

  对于日本经济,从媒体到学者等存在一些误读,这些误读有可能影响到我们对日政策的判断。因此,有必要去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是高速发展后遗症

  关于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是一个伪命题,定位为“长期低迷”或更为恰当。在泡沫经济崩溃经过了20年之后,日本目前仍然保持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在既无能源又无资源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支持经济发展的能源安全。

  日本国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仍然很高,不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失业率相对较低,2012年11月份的失业率4.1%,最高时仅5.5%。日本社会公平化程度位居世界第一,基尼系数维持在0.3左右。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高,城乡差距几乎看不到。另外,日本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在服务业占比超过60%的同时,制造业仍然占到21%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最高。

  虽然日本仍然是一个不逊色于欧美国家的发达国家,但也存在国民经济低速增长,国际地位相对下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以及通货紧缩、区域差距与贫富差距等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必然性,本质上是前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后遗症。

   

  未来日本经济相对衰退但仍有所发展

  展望日本经济的未来,相对衰退不可避免,但还会有缓慢的发展。从近期来看,由于安培的新经济政策,短期内会对日本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安培的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对症下药,解决不了长期问题。中期来看,到2020年,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都跑不起来,GDP平均增长率也就是1%以内。

  从长期和超长期来看,因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保开支问题,再加上非常严峻的国债费偿还问题,使得日本财政难以运转,利用财政杠杆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日益减弱。因此,日本经济状况非常严峻,只能是继续相对衰退,但是速度会很缓慢。缓慢的理由是日本长期积累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它在科技方面占有的优势不会一夜之间消失。

  日本制造业衰退和转型同时进行

  日本产业中,非制造业所占比例是60%以上,但竞争力不强,制造业是支柱产业,虽然只占全产业21%。目前来看,日本制造业衰退和转型同时在进行。

  衰退的一面,一个原因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追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经营模式的僵化,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另外就是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问题日益显现,日本企业30%左右投资都投向国外,导致国内产业空洞化。

  转型的一面是,许多日本产业或者日本企业正在进行改革,放弃生产低附加价值最终产品。把最精尖、最核心的部分放在国内,把精力放在最高端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是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另外就是制造业的高技术化、高附加价值化,日本的技术储备和资金储备实际上是同时上升。

  对日经济政策应当从中国大战略出发

  从中国对日政策的选择上来看,首先,应该从中国大战略出发,不能因为岛争事件耽误中国的大事。对日战略上更加灵活一点,避免日美走得太近。岛争事件本质上是美国制约中国的全球战略中的一环。第二,中日经济依存度非常高,还是要加强经贸合作。第三,轻言和日本打经济战,经济制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算细账中国也会损失很多。第四,继续促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以及中韩之间、中国同其它国家的自贸区谈判,以及推动RCEP谈判,以此牵制TTP。第五,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对危机要进行管控,不要出现“不测事态”,冲击整个大局。

  日本社会:基本稳定与矛盾暗涌

  我们除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日本经济外,有必要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看一下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这样会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

  日本战后借助国际力量进入高速增长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植下迅速复苏,至1955年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回复或超过战前水平。日本于1952年加入IMF和世行,在战后的整个发展过程里,日本的很多关键行业、重大项目都是借助世行贷款进行的。

  在日本的高速增长过程中,为了解决能源问题,1957年日本开始与中东国家探索石油进出口长期合同。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基于长期合同的石油贸易为日本维持了相对长时间的石油价格稳定,使日本所受冲击非常小。

  在这段发展过程中,日本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进入大规模调整阶段,剩余劳动力几乎都回到了农村,被农村消化吸收。

  战后日本财阀解体,出现了财阀再重组的过程。依据重新恢复的财阀制度,实现了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财团体制,虽然从整个产值看比重不是很大,但形成了日本最主要的基干产业集团。

  萧条期日本隐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开始暴露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发展到激化时期。1985年,美、日、英、法和西德达成“广场协议”,大幅推升日元币值。1987年以后美国经济恢复,美国的外汇政策开始转向维护美元强势,日本则借势促进日元贬值,一直维持到日本经济明显过热的1989年,以至于形成了资产价格和一般物价同时上涨。日本的问题开始凸显,随着从经济泡沫到泡沫崩溃,日本经济进入萧条期。

  但需要看到,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后,日本在亚洲的金融地位得到了提升,对亚洲融资重新恢复到前三位。而在这之前控制亚洲金融市场局面的是欧洲的银行,其次是美国,日本的占比一直很小。但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日本银行业重新夺回了亚洲金融阵地,快速发展。

  如何协调经济与安全关系决定日本未来走向

  日本对亚洲异常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实际金额持续高于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日本对华投资的增速明显高于东盟。2012年中国经济减速,日对东盟投资又猛增。其主要目的是,抢占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瞄准东盟中产阶层快速成长的消费市场,并扩大东盟生产基地,分散集中投资于中国的风险。

  在处理同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方面,日本加强了对东盟的依存关系。按照安倍的想法,拟构建一个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价值共同体,充当亚洲门户。同时,在联合对华上,日本在中国周边选择俄罗斯、蒙古和东盟形成了“日本+1”的包围格局,同时,又以日美同盟为核心,形成了“日美+1”围堵格局,即日美同盟加上中国周边的“1”,构建对华包围态势。

  日本如何协调经济与安全的关系,如何把发展观和安全观协调起来,形成符合时代和地区现实的外交战略,可能决定日本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金融资本全球化下的日本

  在分析日本问题的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从金融资本全球化和美国的全球战略角度来看,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

  日本未来只能选择美国式的发展模式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公司在本土的投资收益率显著下降,同期因产业转移到国外的汇回资产收益率明显上升。美国公司通过把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形成受益的前景在股市上做题材来支撑股市,同时投机资本大量开拓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变成一个金融资本主导的最大虚拟经济国家。

  从日本的产业外移来看,大致是在20世纪70~80年代。但目前日本经济仍然是八大综合性财团构成控制,致使其制造业和产品出口,以及和制造业相关的研发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比较高,日本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也远比美国低很多。

  不过,因为日本人口老龄化带来极高的社保开支,而日本目前的企业投资率和制造业占比无法承担如此庞大的社保开支。因此,从金融资本阶段的发展逻辑上看,当它的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制度代价向社会回嵌到一起的时候,就只可能选择美国式高负债的虚拟经济发展模式,日本经济结构高度金融化趋势难以避免。

  日本是美国操控亚洲的一只抓手

  如果日本沿着制造业贸易立国的道路走不下去,只能走投资立国。目前日本和中国是持有美债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的美债投资是依靠贸易顺差实现的,而日本靠的是贸易顺差和增发日元两个手段,并且后者的比重越来越大。日美之间在金融资本阶段,特别是美国主导金融全球化时期,在两国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已经构成了“币缘战略”同盟。即随着美元增发,为了维持币值稳定,日元也得增发,并且通过日元增发再大量购买美债,撑住美债的同时也撑住日元体系,这个同盟关系类似于美元和绝对不纳入欧元体系的英镑。

  日本欲利用钓鱼岛冲突走向“正常国家”

  从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以及美国和英国的关系来看,英国是一定要靠美国才能维持住二流国家的位置;而日本则不同,它在二战中不是美国的同盟国,而是战败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本身相比英国不是一个档次。

  日本无论何种政党执政,都是有类似的国家战略的,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发起钓鱼岛冲突,对日本来说可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会。又因为日本不是一个正常的主权国家,正可以借机扩大事态,顺势从美国那里得到允许,演化成为一个主权完整的、甚至有对外展示肌肉、对外出拳的军事能力的“正常国家”。

  引发中日恶性冲突的长期因素:产业同构

  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整合的真实经验是,只有纵向整合才能成功。中国和日本尚处于产业同构当中,因此双方只有恶性竞争,而没有整合的可能。如果不看好中日之间的冲突化解,那双方各自的出路在哪里呢?

  中国21世纪发展要走向西亚和北非。历史上,我们在海权竞争中从来没有胜过,但陆权竞争中基本上没有败过。若能利用尚有的一点陆权优势,中国人应该走向内陆纵深,把中国西南地区的制造业作为竞争优势,南下开发中南半岛,走向南亚、走向西亚,再走向北非。中国应该利用这一带的“产业低谷”对下纵向整合,进而建设“亚非大陆桥”。

  日本的出路也是一样,假如它进不了中国,也进不了俄罗斯;又不能像中国这样用政府大规模国债投资来扩充出一个内陆投资的“大纵深”来,那它的过剩投资能力就只能转向东南亚、中南亚,乃至于西亚。当前日本在缅甸的动作,绝对不能小觑。

  日本未来:想当新型强国的中等国家

  从长期趋势看,日本的国力已经趋于下降期。日本的未来,很可能如日本一些战略家所想的那样:成为一个富足的中等国家。尽管刚刚上任的安倍提出日本要成为一个“新型强国”。其实,日本现在就像正在下山的太阳一样,依然耀眼,但已经失去了灼烤的能量。所以会如此,我们需要对日本的民族特性,经济政治制度,国家发展历史,以及国家战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

  日本的民族特性和政治经济制度

  日本是一个民族性格很难分析又很难掌控的单一民族国家。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由一个不认识世界的国家开始走向开放,正因为它没有类似中国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思想根基的存在,它在向西方等外部国家学习上吸收得特别快。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东风来了东风快,西风来了西风快,回调摇摆得厉害。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形成了大财阀制。虽然战后重新分配,但并没有产生一个自然自由的市场状态,没有经济民主化,仍然是经济上大财阀化,政治上行政官僚化,金融上也是这个状态。从日本国家发展历史来看,日本同许多重要国家的发展过程一样,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它总像狈一样依附在很重要的狼身上,比如美国和英国。我们不认为日本没有战略,日本是有战略的,只是它的战略构成要素上更重视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

  日本三大支柱产业正面临巨大发展危机

  从日本三大产业——电子、汽车和医药产业来看,日本目前唯一能站住脚的产业就是医药产业,这与日本在这方面技术发展上的大量国家投资有很大的关系。电子制造业目前看已经走下坡了,从它最好的电子产品公司如索尼和松下目前惨状来看就很清楚。汽车和机床加工业,日本在此之前,在精密数控机床生产上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发展到现在,西班牙、英国、德国和法国等这些国家的机床加工业水平已经与日本旗鼓相当了,而日本的汽车业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的优势就是外型好看,更大的革命性创新几乎没有,因此,没有竞争优势可言。所以,这些产业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来支撑很快就会没落。

  东南亚无法成为日本失去中国市场的补充

  日本在没有资源、同时创新又不如美国的情况下,要对外“走出去”,外交是至关重要的,但它在外交方面一直做得不好,包括钓鱼岛事件弄到现在的僵局。夺岛事件的背后是美国在推,美国人目前最担心的就是东亚整合,但目前东亚整合已经开始,而我们碰到一个特别难应对的国家就是日本。

  日本现在对自己的经济应该很清楚,需要尽快与中国修复关系,如果日本还试图与中国对抗,认为失去中国的市场还有东南亚做补充,这种想法很天真,从组织性到市场性,东南亚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中国目前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涉及到十几亿人口,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因此,日本需要做的是在不得罪美国的情况下,尽量与中国搞好关系。

  日本将以中等国家姿态考虑外交和安全

  日本现在正在走下坡路,它的根由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就是由过去一个制造、生产物质产品能力高速扩张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储蓄不足、净资产消耗越来越大、国内储蓄无法消化国债的一个国家。这个变化不是短期的变化,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有关。日本现在提出要对富人征税,但是想在国内通过分配关系调整来解决实物收支平衡,是走不通的,只能使实物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包括安倍上台后搞的激进新政,也只能让日本回光返照。

  日本在全球战略当中正在走下坡路,因为走下坡路最终导致它没有大国自信了,它最后只能是以一个中等国家的姿态去考虑它的外交和安全。

  中国要抓住未来十年的机遇期

  我们研究日本问题,不能单就日本看日本,应当把它放到全球变化当中去看。

  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战略收缩期

  目前,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日、欧都进入了战略收缩期,这个战略收缩期不是短期的走下坡路,而是从全球力量扩张转向了全球力量的收缩。

  二战后发达国家工人的福利化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形成一个巨大差异。随着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全球化生产体系当中,发达国家在物质生产上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其国内制造业开始外移。这造成了其国内实物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即实物收支有赤字,从而导致它的资产负债表不平衡、贸易收支不平衡和财政收支不平衡等一系列价值形态的不平衡。金融全球化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有能力依靠金融产品吸纳全球物质产品,所以,冷战后到次债危机前,主要发达国家仍处在力量扩张期。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破坏了发达国家用金融产品向发展中国家换取实物产品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发达国家的金融“去杠杆化”和被迫减赤,这是导致它们全球性力量收缩的根本原因。

  目前,即便是在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中国的实物生产成本仍然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发达国家要想把这十分之一的差补上来,恢复产业竞争力,恢复实物产品收支平衡,至少需要八到十年。这个调整首先表现的就是上述所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的全球性收缩,日本当然也不在其外。

  以全球战略的眼光处理中日争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全球的一个大判断就是,未来八年到十年,将是全球的战略收缩期,中国有能力进行战略扩展。中国如果不能把这十年利用好,就是错失一个最大的良机。

  为此,我们曾提出了一个战略叫:南分、北合、东联、西进。中国现在对日本的基本态度还是要联。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创造一个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这个需求市场给了日本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要利用好日本的生产力,这样日本产业有了出口,中国增长有了物质支撑,何乐而不为呢?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好东亚、东南亚、东北亚这块生产力,为中国的城市化服务。利用城市化这个契机,加快中国这十年对外扩张和对内加快现代化的步伐。目前对日本和韩国的整合正恰逢其时。

  在对日战略上,我们首先应有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日本的综合实力仍然很强,中日双方在力量对比上短时间还难分伯仲,对日本的实力不能也不应低估。中国需要更多的建设能力,推动中国城镇化建设,而日本也需要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来消纳它过剩的产能和大量闲置的生产力。从这一点看,是和则两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厦门公交车起火致47死 初定是刑事案
  • 体育法网小威完成对莎娃13连胜 11年后再夺冠
  • 娱乐指原莉乃爆冷夺冠AKB决选 大岛优子惜败
  • 财经5月CPI增幅降至2.1% PPI创8月新低
  • 科技诺基亚三星或掀起智能手机相机大战
  • 博客厦门博友:BRT车窗全封闭逃生真不易
  • 读书绝世赌局轻翻定乾坤:大清赌王
  • 教育高考作弊器藏进卫生巾 作文 真题
  • 育儿强生51次全球召回48次将中国排除在外
  • 陶冬:非农就业改善 黄金价格受伤
  • 苏鑫:房企资金来源方式出现大变化
  • 尹中立:经济弱复苏点燃房地产虚火
  • 梅新育:不可低估朝鲜发展潜力
  • 刘远举:离婚避税是奖励优质婚姻吗
  • 谢百三:什么原因让A股力不从心
  • 尹中立:融资融券制度存在漏洞
  • 商寅泉:城镇化绕不开的几个难题
  • 徐斌:被美元绑架的人民币辛酸史
  • 倪金节:中欧贸易战或将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