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中国小康社会的基石

2013年06月03日 17:57  财经界 

  本刊记者/ 王海蕴

  今年1月底,《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城乡一体化再次成为关键词。

  回顾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内容,已连续十年聚焦“三农”,这足以表明中国政府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不过,由此也充分体现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不易,城乡差距仍然存在的事实。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城乡一体化之路该如何跨越,才能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个转折点

  梳理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国家战略路径,其中三个转折点,意义最为深远。

  第一个转折点是在2002 年,当年发布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直面“三农” 问题。建国以来,为了尽早实现工业化,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计划经济下的城乡分治,虽然为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弊端也逐渐显现:城乡割裂,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悬殊日益加大。2002,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甚至达到5:1。

  在此后的2004 到2007 年间,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4 年以不同主题提出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指导。

  国家战略的密集关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激情。2007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260 元,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率创1997 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

  但从实践来看,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层战略, 更多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思路,是用统筹的思想来指导发展的实践,尽管我国广大农村在城乡统筹战略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城乡隔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深层次社会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进一步消除城乡失衡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也是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该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与之前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思路相比, 该《决定》的最大突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目标:到2020 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 年翻一番, 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三农”的战略部署, 则被看作是第三个转折点。报告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随后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表明,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国家战略已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拓展到“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更加广泛的层面,而且更为具体、科学和完整。

  在历届政府的高度关注和科学指导下,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和深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且13 亿人口中一多半在农村的特殊国情,走好城乡一体化道路不仅对中国本身意义重大,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变革已至

  上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把解决好农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协调, 促进工业、信息、城镇、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也表明,虽然我国经济实力已经明显增强,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却没有根本性改变。学者广泛认为,“三农”问题涉及劳动力、土地、农产品等各个方面,单独依靠农村自身发展不可能完全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离不开城镇化,只有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既然城镇化是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两者关系如此紧密相连,那么在新城镇化的要求下,城乡一体化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当前,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所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已成社会各界包括决策者的共识。但多年城镇化建设的诸多亟待完善之处同样不容忽视:城市里仍有1.6 亿农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城市布局混乱, 环状建设、“摊大饼”的布局,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交通拥挤、房价过高、污染加重等问题。

  种种问题让国家高度关注未来城镇化建设, 为避免城市圈地,重蹈“大城市病”覆辙,新一届政府提出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于新城镇化要求下如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学者建议,加快城市社会保障覆盖,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增加农民土地增值中的收益,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对城乡发展要有统一规划。还要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村稀缺要素的市场价值分配更加有利于农民,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和城乡一体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归纳起来,未来城乡一体化不可避免地要重点考虑三个问题: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如果忽略这些问题,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显然会被迫减速。

  以人为本进行突破

  如何让农民变成市民,这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也符合当前国家一再强调的“以人为本”推动城镇化的主旨思想。

  但是,户籍制度对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已存在多年,且仍在持续。改革开放30 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农民进入到城市。表面看来,他们与城市市民并无区别, 在城里工作,居住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也随父母选择在城里读书。

  但事实表明,他们与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还有着天壤之别,不能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廉租房等公共服务,他们的孩子同样不能享受城市孩子的教育待遇。

  随着城乡的逐渐融合发展,户籍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很多社会问题也由此引发,户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但令人担心的问题是,一旦放开户籍限制, 将数以万计的农民都变成城里人,且不说城市能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从哪里来?中国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在10 万元左右, 这意味着未来每年为解决2000 万农民工市民化就需要投入2 万亿元资金。如果要将6 亿多的农民全都迁移到城市变成市民,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显然无法完成。

  因此,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即一方面通过农民进城打工,逐步使他们及其家属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则通过“就地城市化”的途径。

  从概念上解释,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 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即原有的居住地,包括原自然村、行政村和合村并点而组成的新社区。

  放眼国内,就地城市化的典型并不缺乏, 如江苏省的华西村、河南省的刘庄村、山东省的岜山村、南山村等等。这些地方的农民大部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已经转移到二、三产业, 农民收入较高,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实现福利化,生活水平甚至超过城市,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归。

  从它们的成功实践中也可以看到,农村就地城市化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有了产业,才能解决“新兴市民”的就业问题,能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以华西村为例,这个面积仅为0.96 平方公里的“天下第一村”,却拥有钢铁冶金、建筑装潢、纺织、旅游四大支柱产业。

  不过,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而言,更多的还是要靠地吃饭,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成为普遍的现实问题。

  回望过去,实行土地承包制曾被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把十几亿中国人从饥饿中解救出来,也让亿万农民从“大锅饭”的依赖中重新振作起来,走上了耕地致富的道路。

  但此后的发展实践也表明,土地分散经营尽管能解决小家小户的温饱问题,但因农户各自耕种,产出十分有限,农业产量的潜力远远得不到发挥;再加上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极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都放弃了农业生产,进城打工。这不仅造成了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乏,更造成耕地的大量浪费。因此,如何让农业尽快产业化,形成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纵观国际社会,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也曾碰到同样的困惑。

  二战后,英国为了扭转农业发展的衰落局面,于1947 年实施了战后第一个农业法。此后三十年里,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比如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本国生产的各种农牧产品(如谷物、马铃薯、甜菜等)都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制订了鼓励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的法令,对愿意合并的小农场, 可提供50% 的所需费用。

  而美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高技术,重视农场管理;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法国在近20 多年来,则采取了一系列加速土地集中、扩大农场经营规模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贷款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经过整治, 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民,特别是卖给中等规模的农民。法国还通过国家对地产市场的直接干预,控制了土地的收购和转卖,改善了农场结构,优先安置达到中等规模的青年农民。

  尽管各国国情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途径也不同,但不难发现,各个农业发达的国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都是在一系列针对农业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驾护航”下顺利实施的。

  这一点,对于未来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意义重大。眼下,中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大多数农民的负担都很重,各种保障更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有专家建议,当前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如何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方面。同时,在保障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流转, 通过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从而激发农民回归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兴趣,最终达到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伟大目标。

  令人欣喜的是,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上,对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行了全面部署,内容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整合涉农资金,把专项资金集中起来由试验地区的地方政府统筹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九项内容。

  如果这些内容能尽快落实,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必然会深深受益,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得到质的突破,中国13 亿民众共同期待的“小康梦”也就指日可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日本防卫大臣香格里拉演讲未提钓鱼岛
  • 体育鲁尼1球英格兰2-2巴西 德国3-4美国 视频
  • 娱乐赵子琪被曝再怀孕 与路金波将生二胎
  • 财经水污染触目惊心:村民称想炸掉开元化工
  • 科技联通全系列iPhone降价:套餐最低3299元
  • 博客马未都:西客站肮脏无序 兰州沙尘暴(图)
  • 读书揭秘:陈独秀为何能连任五届最高领导
  • 教育高考标语杀气腾腾太雷人 最新大学排行
  • 育儿女童小区泳池溺亡2名救生员未发现(图)
  • 金岩石:中国成则欧美 败则拉美
  • 管清友: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改革命题
  • 水皮:马云的菜鸟是一只秃鹫
  • 罗天昊:广东文化产业何以独步天下
  • 黄震:不动产登记制度可以反腐败
  • 张庭宾:人民币国际化潜伏巨大危机
  • 叶檀:日本比美国信用差远了
  • 聂庆平: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不同于美国
  • 冉学东:中投该向何处去
  • 姚树洁:为啥房产税成了谈虎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