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OR傍大款

2013年05月14日 15:36  《首席财务官》 

  一边是IPO申请不断被拒,一边是遥遥无期的IPO重新开闸,对于这些IPO大门已经关上的企业来说,走向新三板或与大企业联姻或许是新的合适选择。

  文/任胜君

  IPO“堰塞湖”堵塞现象依然严重。2013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最新公布了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申报企业的基本信息: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以及创业板申报企业共有729家,其中109家已经中止审查,另外已经终止审查的企业总计达到168家。

  创业板申请企业“堵塞”是重中之重。在终止审查的企业中,其中106家是创业板申请企业,约占终止审查企业的2/3。加上过会概率不大的中止申请企业中小板,共有至少会有约250家企业被挡在IPO大门之外。

  尽管如此,IPO重新开闸的时间仍然未定,即使这些企业重新排队申请,按照以往的速度,上市时间似乎更遥不可及。

  那么这些企业是否就没有其他融资渠道了呢?“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这句话对看到IPO大门而被拒绝的申请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个安慰,还是一个新的选择机会,走向新三板或与大企业联姻或许是新的合适选择。

  

  选择新三板

  新三板或许就是一扇窗,虽然监管当局对新三板的最初设计目的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被拒企业要客观看待IPO问题。社会上曾经有这种看法:不追求上市的公司显得自己是没有追求和实力。实际上,IPO无非是一个比较好的融资工具而已。现在250多家企业知道了IPO看不到确切时间表,这样我们应当更加理性的认识到上市融资只是发展的手段而非目标。

  其次,新三板是不错选择。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绝不只是当前的沪深证券市场。新三板,也就是全国中小股权交易系统,是学习西方的产物,典型特征是去行政审批化,是对目前A股市场一个重要的补充。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亟待扩容的市场。新三板让这些企业有了新的走向公开市场的选择。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公开转让的方式,让更多的投资者看到这些公司,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另外还可以提高公司股权的流动性,让自己的股权在广为人知的平台上流转。尤其是适合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包括支付不起主流媒体的巨额广告费用的和一些B2B的公司。

  另外,非公开资本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投资者和产业机构投资者。金融类机构投资者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赢利作为主要目标,简言之他们买是为了卖;中国机构投资所管理的资金量是充裕的,其中不乏长线投资资金。

  选择大企业

  此处所说的大企业主要是指产业投资者,它不同于金融投资者,其目标是为了做强其自身产业,以提升规模和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整合与重组来完善价值链,从而实现增值。以大型企业为代表的产业投资者,它考虑的是怎么实现行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如何做大和做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已有200多种产品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粗钢、煤、水泥产量等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取得的利润却非常微薄。这200多种产品被称为“中国式加工”,谈不上制造,更谈不上创造。

  为了改变这种大而不强的局面,必须进行产业整合。很多行业的领军企业和中央政府都看到了这一点,非常支持国内大型企业对所处的产业进行有效的整合。

  生产上述200多种产品的企业大多生存在利润的“红海”,在这种惨烈的竞争下,为了生存导致很多企业“近视”,难以制定和实施长远计划。这些企业为了争夺短期利益和生存而拼杀,而在技术与研发方面几乎没有投入。

  通过这些被终止审查的企业,大企业也应该从中发现投资机会,去培育几个有价值的企业。如果产业投资者和这些企业形成协同效应,就可以促使产业升级和停止对环境的伤害,甚至是反哺环境,从加工、制造转变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创造。

  企业在真正强大之后,更有条件考虑其所处产业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如中国建材,它整合了许多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企业,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能够调整自己的战略并且注重研发,从而修复乃至反哺整个行业生态。

  无论是被终止还是主动撤出的企业一般会存在某些问题,而关键是如何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即使IPO成功,除了动辄上千万元的上市费用,履行后续资本市场要求的各项规范管理的义务,这些都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华为已成为通信设备行业的领袖,它为何不上市?值得我们深思。从股东为企业所做的贡献角度而言,因条件所限,上市公司的公众股东以用脚投票为主,一般无法给予企业更多帮助。而产业投资者往往都会比零散的中小股东更专业看待这个企业,只要有意投资这个企业,一定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好的建议,提供更多的资源,因为产业投资者对行业的认知比较全面深刻。另外大型产业投资者的资本实力往往比较雄厚、固定资产和人才储备充足,还有品牌上的号召力。

  现实中一个问题是,申请创业板IPO的企业往往都是企业创始人倾注很多心血才有了现在的成就,那他们如何在加入产业投资者后还能保留自己控制权呢?

  控制权不是个问题

  如何控制自己创建的企业?一般创业者都会关注这个问题。企业创始人首先应该解放思想,如任正非创建的华为公司,他只持有1%左右的股权。企业创始人是否实际控制企业,不完全体现在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上,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够有力量带动企业走向行业排头兵的地位,能否给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能否给股东和合作者带来持续的利益。例如格力的董明珠。

  企业做到了一定的规模就成为了社会的而非个人的。如果没有这种胸襟,很难成为楷模式的企业家。比尔.盖茨、牛根生捐出个人所持股份的例子值得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研究。机构投资者一般不要控制权而只做小股东,即使小的投资者联合投资后会超过创始人的股权也鲜见与创始人去争夺控制权的案例,所以企业创始者大可不必担心。产业投资者会剥夺创始人的控制权吗?案例显示,产业投资人极少会为控制而控制。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及其控股公司实施的控股性收购中,投资的条件之一就是创始人必须继续持有股权,并留在管理团队中;派出的管理层人员,一般为财务负责人或副总职位,因为其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产业链、把企业做优做强。

  另外企业创始人也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方法保留自己的控制权。如在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可以设定特殊的投票权,在股权结构上做一些特殊设置。当然这些都要有助于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航天精工有限公司)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重庆公安局原副局长被双开 曾是打黑功臣
  • 体育英超-曼城官方宣布主教练曼奇尼下课
  • 娱乐王石女友田朴珺否认生子 复出价40万
  • 财经刘铁男卸任前3月突击审批50个项目
  • 科技起底PPTV:委身搜狐的可能性
  • 博客徐焰少将:争夺南沙棋差一步的原因
  • 读书中年失婚女再遇初恋:本命年婚姻
  • 教育姐姐高考陪读“管得严”被弟弟雇凶杀姐
  • 育儿小学校长与政府职员携6名幼女开房
  • 太友:从刘铁男案看制约与监管是反腐重点
  • 张五常:当年我如何解通佃农分成之谜
  • 安邦智库:对新型城镇化的预期应该降温
  • 叶檀:万福生科补偿方案可以推广
  • 冉学东:美元强势地位正在回归
  • 姚树洁:王岐山又抓了一只小老虎
  • 陈思进:黄金为何告别大牛市
  • 宋文洲:日本经营之神为何救不了自家企业
  • 金岩石:从鬼城看中国城市化前景
  • 水皮:热钱醉翁之意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