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与经济繁荣下的破产潮

2013年05月13日 16:19  《环球财经》杂志 

  ■ 《环球财经》资深记者 黄杨

  美国的金融家们经过不懈地努力使民众摆脱了宗教束缚遵循了“信用消费”理念,但由于通胀的高企和个人不良消费习惯,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经济繁荣和低失业”时期出现了戏剧化的破产高峰

   1946或是1947年——具体日期还有争议,一个名为约翰·贝更斯(John Biggins)的供职于布莱特布什国民银行的家伙(the Flatbush National Bank)引入了一项新方案,他突发奇想,如果给顾客一张信用卡,这张卡能允许他们在各种商店记账消费,这样银行就能同时在顾客和商号之间建立诚信。贝更斯称这种卡为“赊账”(Change-it)。没经过任何大规模的宣传,第一张“通用”的信用卡就此诞生了,虽然他仅限于在银行周边两个街区的范围内使用。 几年之内,全国各地的银行都在试着推出信用卡。第一个大规模开发信用卡潜力的银行是阿马迪奥·贾尼尼的美国银行,他于1958年发行了名字很别扭的“美洲银行卡”(Bank Americard)。此卡在整个加利福尼亚州通用,并且该银行还依次指定了区域战略。西雅图的Seafirst银行就是其中一家被授权的银行。 第一张Visa诞生始末 《教皇与银行家一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1968年,一名叫狄伊·霍克(Dee Hock)在Seafirst应聘成功入职工作,他发现其实信用卡业务实际上是赔钱的。技术原始、账目混乱、顾客和商家欺诈猖獗跟犯罪差不多。 于是,在俄亥俄州举行的“美洲银行卡”大会上,霍克召集了和他一样失望的被授权银行成立了一个合作机构。此后10年间,他引领了技术和会计制度的升级换代。他还为信用卡引入了一个沿用至今的品牌——Visa,从而取代了别扭的“美洲银行卡”。 尽管霍克明白利润是银行经营的根本,但他却不被利润所驾驭。这位真正具有远见的人被电子货币的设想迷住了。他认为电子货币可以将所有普通人从现钞带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把现金从可疑的银行提出来,要让现金随时在手边可用,出门在外时要携带大额现金以备不时之需。霍克和他的先驱伙伴们,如花旗银行的沃尔特·瑞斯顿(Walter Wriston)开始着手改变。 冲突:宗教与信贷 霍克未曾预见到的是信用卡将在一场刚刚开始的反债务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如果没有广义上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或新教)的认可,这场复兴将是完全世俗的,但是其领导者的热情比起中国人熟知的马丁·路德·金来毫不逊色。在通用的信用卡出现之前,20世纪的美国偶尔也发生过对债务贩子的攻击,但是信用卡为这些攻击提供了目标。在后工业时期美国的金融伦理剧中,如果信用卡用户是普通人的话,信用卡的发行者就是贪婪的化身,这是7项极端恶行中社会清教徒惟一不能容忍的一项。 这些世俗的家伙们着手于自己的使命,如同新英格兰教师们宣扬婴儿诅咒理论时那样带着魔力与冷漠。然而,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社会清教徒已经非常成功地传播了他们的信息,并强化了他们的主旨。事实上,每个媒体上关于信用卡的新闻故事都沿用了他们的模板:消费者懵懂无知地开始;信用卡公司引诱消费者;消费者开始涉足其中;消费者发生危机;消费者求助于信用卡;消费者被套住;信用卡公司折磨消费者;消费者破产;消费者受到很少的指责;记者为消费者脱罪;记者谴责信用卡公司。 这些描述或许承认在信用卡的使用上,发卡者对消费者应承担某些责任,但是他们几乎没有质疑过这种令消费者们如此容易受伤的生活方式。社会清教徒的热情非常奇怪。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滥发信用卡是惟一的罪行,惟一该被劝诫的行为,惟一该受到讨伐的罪孽。 “经济繁荣和低失业”中的破产 在这无组织和未被认可的社会请教运动的主要发布者中,有一个名叫罗伯特·曼宁(Robert Manning)的人,他是颇有影响的2000年畅销书《信用卡王国》的作者及同名网站的管理人。为了迎合那些认为信用卡有罪的人,在他的书中,“狡诈”、“严苛”、“重利盘剥”以及信贷敲诈等词汇充斥其中。 在曼宁的叙述中,有一位名叫凯瑟琳的的人大学毕业后在出版界工作,随后为“将来不至于负债而进行个人提升”,她又重返校园读研究生。凯瑟琳得到了一项奖学金,但是很快学费上涨,她的奖金也减少了。于是她转向求助于信用卡。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她把信用卡负债转变为学生贷款,这样利息就从18%降为3%。当时凯瑟琳认为自己做了个明智的决定,因为如此一来就变成了美国纳税人在为她的信用卡负债提供资助。 研究生毕业后,凯瑟琳供职于一家处于发展中的非营利性企业,工作内容类似于“用散装的啤酒钱卖出香槟的味道”。当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通货膨胀开始时(通胀率大约在8.06%),她断定花钱是对抗这个体系的最佳方式。曼宁写道:“宏观经济环境深远地影响了她的决定——抛弃惯有的收入和消费之间的联系。” 最后,凯瑟琳丢了工作,搬去和父母同住,然后结婚,再然后离婚。 最终凯瑟琳决定申请破产,即使再不甘愿。她告诉自己:“我为什么要感到难过呢?那么多的储贷机构和公司都申请了破产。”破产法不允许凯瑟琳解除债务,于是她找了份稍显体面的工作和租金受约束的公寓。 凯瑟琳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数百万人中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创造除了史无前例的现象,就是在“经济繁荣和低失业”的时期出现了戏剧化的破产高峰。 之后,美国的信贷政策也一直非常宽松,其中的0首付0利率的住房贷款政策也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海啸的诱发因素。甚至美国政府如今也是债务高企,不得不缩减预算、“节衣缩食”。 中国的信用卡行业正在疾步向前,如凯瑟琳一样抱着“用消费对抗通胀”想法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就会步入美国90年末的“繁荣和破产”并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但良好的消费习惯和银行信用卡部门的风险控制都是必不可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南鹿邑原法院院长和女儿在家中被杀
  • 体育弗格森告别演讲哽咽 勇士胜马刺总分2-2
  • 娱乐谢霆锋为小儿子庆生 张柏芝未出席(图)
  • 财经刘铁男被举报始末:情妇提供关键信息
  • 科技手机QQ新版被指二手微信 3万网友打差评
  • 博客菲律宾军舰为何敢扫射台湾渔船
  • 读书非常仕途:女市委书记的男秘
  • 教育500北大保安考学深造成新时代“扫地僧”
  • 育儿女童遭生父虐待5年:开水烫头鱼线缝嘴
  • 金岩石:从鬼城看中国城市化前景
  • 水皮:热钱醉翁之意不在酒
  • 谢作诗:真反腐就惩受贿而不要惩行贿
  • 罗天昊:土耳其改革是中国最好的榜样
  • 刘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乱象
  • 叶檀:金融风险正在逼近
  • 陈虎:地方政府投资几十万亿是否疯了
  • 张明:如何应对新一轮短期资本流入
  • 陈序:过剩产能急需瘦身
  • 西向东:食品安全监测技术难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