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增长速度放慢 董事长称正在主动谋变

2013年04月08日 17:25  《商界评论》杂志 

  由一个优势资源驱动型企业向一个市场驱动型企业跨越,獐子岛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发生变化。在狂奔暴走的上市公司群体中放慢速度进行盘整,獐子岛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谋略。

  ■文/本刊记者  胡  浩

  作为对2012年最佳商业模式获奖企业的追踪调研,我们对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进行了回访。

  回访的时间节点,獐子岛正处于风口浪尖。根据业绩快报,在2012年度,无论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还是净利润,獐子岛增长速度都放慢了,各种质疑也纷至沓来。中国的上市公司面对的环境其实很残酷的,大家都穿着“红舞鞋”快跑,哪一个一旦跑不动了或者是跑慢了,瞬间就会被口水淹没。2006年上市以来,獐子岛每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万千宠爱集一身,这一回总算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然而,我们见到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的时候,他刚从达沃斯回来,心情不错。他更多谈论的是全球经济大势、产业的前景以及企业的未来,超脱得像跃出水面的鱼,从更高处审视自己经营的企业。或许,人在煎熬中的时候,才能退后一步发问,重新认识自己与发现自己。

  吴厚刚并不讳言獐子岛发展放慢,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獐子岛在主动谋变,进行商业模式的升级。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比喻——燃烧的石油平台。在大海深处的石油平台着火了,困在平台上的人,要么想办法去扑灭大火,要么跳入大海逃生。每种办法都充满了危险,留在平台上可能被烈火吞没;跳入海里也有可能被冻死、淹死。而企业的发展,同样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以PC厂商为例,现在的惠普[微博]、戴尔[微博]都遇到了这样的困境,然而IBM[微博]却早早地进行了自我调整,在大火尚未到来时,离开了这个平台。主动求变需要勇气,企业的管理者最难面对的就是不确定性。对于獐子岛来说,2012年是艰难的一年,也是求变的一年,下蹲的目的是为了纵身一跃,放慢速度的目的是为了调整节奏进行冲刺。

  足球教练穆里尼奥说过,赢球会让媒体与公众主动来帮助你寻找胜利逻辑,进行有功推论;如果输球,自然会给你做有罪推论,但球队的领导者不能被公众情绪所迷失,他要看得更远。做企业更是如此,需要企业的领导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世界越喧嚣,他越宁静。

  除了一城一池的得失之外,他能看清自己要走的方向,企业现在是否在既定路线上,非常重要。

  獐子岛正在做的,是由一个优势资源驱动型企业,向一个平台型企业跨越。它的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着变化。

  獐子岛模式的核心逻辑

  ——海的基因

  与海谋食的逻辑与陆地上的经营劳作有很大的区别。獐子岛不是用铧犁去翻耕大海,而是要在风浪中去搏杀。

  面对茫茫大海,獐子岛播下的不是植物的种子,而是活生生的扇贝、海参、鲍鱼等动物种苗。在大海中,它们会游走、会藏匿。而更重要的是,獐子岛人时时面对的大海,更像是一个强大而脾气古怪的巨人,无比慷慨却又暴戾无常,风险如影随形。

  獐子岛有2000平方公里的海域,航行其间的渔船显得如此渺小,仿佛广场上一片小小的树叶。獐子岛把2000平方公里海域,就像牧场分块养护一样,按照经纬度分成许多块,严谨布局,精细管理。

  农民收获,挥舞镰刀。獐子岛人收获,既有机械大船的现代化捕捞,也有员工潜海劳作。员工下海时拿着叉子,带着篓子,穿着宇航员一样的重甲,重装潜水时装备达到140斤。

  海岛不像大陆,一眼望去有很多资源,而且资源是什么样子,历历在目。海岛上,看出去,就是茫茫大海,你说它是资源也可以,是负担也可以,是障碍也可以。在大海面前,人的贪欲与恐惧往往暴露无遗。如何控制人性的弱点,变得非常重要。

  吴厚刚认为,獐子岛的人们靠海生存,练就了海的性格与气度,这种性格继而注入了企业当中:一是团结,面对大海只有抱团求生;二是必须冒险,要往外闯,一步一步地走向大洋,才有更多的机会;再一个是创新,大海瞬时万变,人也得以变应变。这样的基因,也决定了獐子岛集团的后续成长。

  ——资源禀赋是獐子岛商业模式的基石

  獐子岛位于辽东半岛东南侧黄海北部海域,长山列岛最南端,海域处于寒暑交界地带,这里是北纬39度,这

  条神奇的纬度上串联了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城市,有北京、纽约、芝加哥、罗马等。獐子岛有特殊的大陆架结构,远离大陆和主航道,处于辽南沿海与近海交汇处,平均水深达 35 米,属于深水岛类型,是仅有的国家级海珍原种场,这里还是辽宁省唯一符合“国家级清洁标准”的海域,距黄海冷水圈较近,海流湍急,海水交换能力和自净能力强。因此,在同类海产品中獐子岛海产的品质是更胜一筹。獐子岛专门申请了“原产地地理标志”,强调其特殊的纬度和大陆架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上天对獐子岛的特殊恩赐,也是獐子岛能够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自然前提。

  这一点上,獐子岛与另一个上市公司茅台有相近之处。茅台处于神奇的赤水河谷,天赐佳酿。茅台酒与獐子岛的海珍品都摆上了国宴。这也决定了它们都是优势资源驱动的企业,它们有着先发优势,但后续竞争力的锻造也更为复杂。

  ——核心技术让资源价值最大化

  拥有了“北纬39度”这样一个不可复制的海域资源,作为企业,獐子岛要做的是通过技术,让优质资源价值最大化。

  为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獐子岛率先采取并倡导“底播增殖”方法,将优质种苗直接投放到深达三四十米的冷水域海底,不投食也不用药,让这些种苗经过2~4年的自然纯生态成长,形成海产品的野生品质。獐子岛还创造出上层套藻、中层养贝、底层珍品养殖三层立体的生态养殖方式。海底牧场里壮丽神奇,各种生物生生不息。

  同时獐子岛进行海草培育、建造能够促进海洋生物成长的人工礁石、进行海床海藻养殖以帮助更多植物繁衍生长,创建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

  可以说,技术许多时候引领了獐子岛的不断突破:因为第一枚虾夷扇贝的引进,从而形成一个主宰市场的产业;从獐子岛红、海大金贝、三倍体牡蛎等苗种系列的横空出世,形成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海珍品的精加工、高附加值,使得一个中国品牌精致地摆上了世界的餐桌。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这片纯净的生态环境,獐子岛与中国顶级海洋科研院所合作,每年投入巨资监测和改善海域环境与水质。集团所有海上作业的船舶,一律严格执行生态安全作业纪律。獐子岛有专门的海上环卫队和海上110专用船舶,不仅每天像城市清扫街道那样仔细地清洁海面,

  还要对海水生态安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在岛上,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都不准向大海抛洒生活垃圾。自觉维护和监督海域生态环境,早已成为海岛人遵守的文明守则。

  对于獐子岛的技术,吴厚刚很骄傲,獐子岛在许多方面已经处在国际前列,在国内则是一骑绝尘。当然没有领路者的牵引,也会付出一种率先试错的领先者的代价。

  ——岛企合一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獐子岛,一岛即一个企业,一岛即一个镇——大连市长海县獐子镇。岛民即股东,许多岛民亦是员工,亦家亦企。

  獐子岛集团在上市之前由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由镇投资发展中心代表1.5万岛民持有公司上市后67.43%的股份。1992年,獐子岛组建渔业集团,2001年,大连市正式许可獐子岛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镇政府和三个村委会成立了投资发展中心,代表全镇人民持有公司99%以上股份。

  道路决定未来,獐子岛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了这样一种机制。其实还有许多进化途径可选择,比如,许多地方大多是先分崩离析各自单干,然后再野蛮生长出一些中小规模企业。但是,獐子岛人共同选择了做成一家大公司。当时,“别人出了公社门,抢着分海分滩搞单干;我们出了公社门,直接走上股份制、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阳关道。”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这样描述了獐子岛的路径选择。

  站在微观上,可能会有个别渔民感觉到不自由,被归并进了一个庞大的公司机器。

  但如果以獐子岛自身为进化单位,倒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一家一户的打捞,人们更多只顾眼前之利,不管大海是否被透支,须知这片海不是某个个人的。而全岛成为一家公司进行运作之后,在研发投入、海域保护和品牌拓展上,都要比靠个体或者小型私人渔业公司的投入产出比要高很多。

  在獐子岛,每个岛民现在享有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0股的股权分红收益。獐子岛上市以来,共向海岛居民发放养老金、股权分红和各种补贴达5亿多元。同时,入赘或嫁到岛上的人,生活一定年份之后,一样会拥有股份。曾有经济学家畅想,中国公民应该对央企人人持股,出生在这个国度,就应该能分享那些央企的红利。像中石油、中移动这样的企业,大家也能利益均沾,獐子岛算是在小范围实践了这样的理想。中国的农业与渔业走向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如何兼顾原住民的利益,獐子岛模式具有标本意义。

  经营企业与经营风险

  美国历史上一位名叫柯立芝的总统说过,“建一座工厂就是盖一座圣殿,在那里干活,就是在做礼拜!”把建工厂比喻成盖圣殿,把从业者比喻成虔诚的教徒,可见这美国老人的敬畏之心。建设海洋牧场正是如此,就像盖海上圣殿。拥有这种敬畏之心,才能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

  大海的情绪,往往决定着獐子岛人一年的收成。海的风险,可以从渔民们的口头禅里感受到,比如去海底打捞叫“碰海”, 充满了运气成分,或收获颇丰,也可能颗粒无收、灰头土脸。比如“打水漂”,也是说大海的不确定性。2012年,獐子岛业绩受到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黄海冷水团活动异常,海洋牧场深水开发区产品生长缓慢,致使虾夷扇贝每亩产量下滑。

  人类一直无法征服大海,至今仍然难以对灾害性天气和赤潮等灾害进行完全准确的预报。而大海带来的自然灾害大多超过人类的抵御力,如台风登陆产生的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对渔业生产的破坏又是大范围和毁灭性的。台风突袭时,獐子岛上经常上演生死之搏,要喊出“人在阵地在”的壮烈口号,这是真正的战斗。

  吴厚刚也说,台风不会考虑我们的浮筏是否牢固而降低风力;气候变暖不会可怜海珍品的死活;人类污染不会因为水质变坏而良心发现。

  经营企业必然会遭遇各种风险,除了自然风险,还有行业的风险、人的风险、模式的风险,以及整个经济大势的风险。其实,经营企业就是在经营风险、评估风险、化解风险、在风险中取得收益。所以,做企业,就遇到一个主动避险与主动冒险的选择。如何解读风险,最考验企业领导者的智慧——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没有试错,就没有发展。

  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有着著名的成功的悖论和曲线逻辑:使你成功并达到现在位置的东西不会使你永远保持现在的位置,如果你过度相信和依恋导致你成功的逻辑,那么成功的逻辑必然会把你带向失败或平庸。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

  其实,许多企业并不是看不见危险或是机会,而是被捆绑在报表与高成长的业绩上不能动弹。特别是上市公司,股东们紧盯公司的报表和利润,管理层不得不把目光放在短期内能提升公司业绩的业务上,于是就有了旧流程扼杀新业务的现象。当管理者努力向资本与公众标榜自己是一家“高投入、高价值、高收益”的公司时,“高收益”就成了公司的决策标准,由此忽略了一些见效慢的创新业务。

  “没有什么是值得恐惧的,除了恐惧本身。”阻碍一个企业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的,除了狂妄,就是恐惧。所以,企业家做跳出鱼缸的鱼很重要,暂时跳出自己商业利益的盘算,真正关注社会的利益和责任,回归最原始的企业愿景,充满人文关怀,才能把握住大趋势。由此,恰恰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其他的竞争者与追赶者所没有的独特视角,进而看到一些他们看不到的商业机遇。

  更多的时候,吴厚刚在退后一步发问,獐子岛现有的增长模式如何更加持续与健康?獐子岛怎么样增强抗风险能力与业务结构的稳定?獐子岛怎么样才能从优势资源的驱动进化到一种更稳定、内生式的增长模式?

  獐子岛模式新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企业的发展规律有这样的比喻:当外部资源丰富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充当猎户,没有什么成本,出去折腾一番就有收获,那是“棒打狍子瓢舀鱼”的时代;当猎户与猎物之间的比例越来越失调时,猎户不得不转为牧户,要投入一些设备,还要付出时间,有了培育的概念;而当竞争更加激烈,牧户就不得不转为农户,更多地投入与劳作,才有收获,此乃历史的大规律;再后来,小农化身为大农,从看天吃饭转型为抗旱排涝,由满世界搜寻“丽质野种”到“实验育种”。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寻找成长引擎,首先是目光向外,不停地寻找猎物,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则需要目光向内了,完善商业模式,靠模式的力量来实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獐子岛的模式升级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路。

  资源升级:硬件与技术的主动优化

  2012年是獐子岛的“大项目年”。像往年一样,獐子岛向百万亩海洋牧场播下了数以亿计的各种苗种;同时,在基础建设上,獐子岛也有许多大手笔投入。

  亚洲最大、世界领先的贝类加工中心宣告建成。这个加工中心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集合了扇贝半壳贝、冻煮全贝、干贝等全品种、全形态、全季节的贝类加工,全球第一贝类供应商的形象初见端倪。

  在建的中央冷藏物流基地总仓储能力达到了2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冷库,总投资10亿元。这是大洋渔业资源的全球性基地,辐射半径覆盖了东北亚,形成了一个国际交易市场,使獐子岛的资源优势找到了一个更大的价值套现平台。

  而鲜活冷藏物流运输公司的成立,则继续扩大了优势资源的辐射半径与周转效率。这是亚洲最高标准的冷链物流系统,21台斯堪尼亚“公路之王”成为陆路保活保鲜配送模式的先行者。奔忙不息的辎重车队,大大减小了产品从原产地到用户餐桌的时间。

  告别“看天吃饭”的被动型操作,獐子岛主动优化资源与环境的烙印越来越深。

  首先,完善监测手段。中科院的考察船对獐子岛海域的环境要素进行了全面勘察,公司据此绘制了确权海域的电子地图,完成了海域功能区划,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底层水文变化。这样,不仅是海域环境监控得到了完善,海洋牧场的管理也有了精细化的基础。

  其次,优化海域硬件设施。投放1万块深水人工鱼礁,架设2000台深水试验台筏,升级陆地与筏区养殖、贝类净化生产等作业装备……这些都是持续养护深水区渔业资源的有效举措。

  最后,进行市场驱动下的战略布局。獐子岛的布局已经从咸水扩张到淡水。在云南,阿穆尔集团世界级“中华鲟鱼谷”项目在云南顺利开工建设,鱼子酱已出口阿联酋,并得到了日本、中国香港等市场的认可。

  这样大的投入与建设,其背后的逻辑,就是要优化资源、优化市场,完成商业模式的升级,促成獐子岛模式的改变。

  模式升级:资源与市场的多重融合

  一直以来,獐子岛一直有着清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第一阶段,资源加市场,就是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把獐子岛的海产,卖到全国,这也是1.0版的獐子岛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加资源,发现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去整合资源,到产品方案,提供给市场。獐子岛认为,集团正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从技术到市场,用创新、新技术去引领整个市场,这是獐子岛的未来。

  市场加资源,其实就意味着獐子岛走向市场驱动,这是一个有力转变,关键在于獐子岛要形成强有力的销售网络。

  吴厚刚要求全员要实现180度转向,由过去开发资源、“生产什么卖什么”向服务市场、服务客户转型。要像一直以来呵护生态资源一样去呵护客户,因为市场链与价值链最终是由客户链来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客户链就是獐子岛的生存链。

  关于销售网络,獐子岛在打造五张网,分别是活品网、冻品网、海参自助品网、休闲产品网、国际网络。现在这五张网初步建成,从销售网点布局上看,活品网有200家,冻品网有200家,海参自助品网有200家,全球领先的零售商有50家,休闲食品的销售网点正在培育阶段。

  獐子岛还对销售模式进行了改变。销售由代理模式转变为直营模式,经销商逐渐转为了直营合作伙伴。直营后,产品价格更加灵活透明,销售政策、促销活动直达经销商。在2012年“十一”期间日销量突破200吨,创下单日发货1万件的历史新高。直营模式的实行,为运营全球资源提供了想象空间。獐子岛还在鲍鱼市场实行全国会员制,日销售突破了100吨大关,刷新了2011年日销60吨的最高纪录。而且海参产品包装也进行了系统升级,突出原产地区隔功能,精卖资源,彰显了品牌张力与诚信价值。

  另一个獐子岛——从地理概念升华为平台概念

  獐子岛在打破单纯经营自有资源的局限上,2012年还更多地在利用海外公司及国际贸易优势,积极整合全球鲜活海珍品资源,引导国内消费需求。这一年,獐子岛加快了全球布局的步伐,在日本、韩国、澳洲等设立了资源基地,也开出了獐子岛的第一家国际海鲜精品店。獐子岛还在美国注册了“海洋大厨(Ocean Chef)”的商标,国际品牌终端化运营之门借此开启。

  獐子岛将会有更深的含义,从过去的一个岛屿与相关海域,拓宽到内涵更广的平台。全国的、全球的,都可以放进獐子岛的网络。獐子岛平台将会形成标准,来聚合有獐子岛品质的产品。

  吴厚刚认为,这种整合不是一个推倒重来的整合,不是以消灭对手为目的的整合,而是要有容乃大,打造一个平台,聚合更多优质资源。

  獐子岛的这个跨越是非常大的。过去,獐子岛的价值链主要是单向的,而现在的平台商业模式通过多方共同创造价值,使平台形成整体价值体系——每方各自创造各自的价值,寻找各自的利益点,并且通过每方的价值不断增多,于是平台的整体价值也不断增大,平台上集成的企业获得的利益也更多,这将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

  由此,獐子岛就有了两个概念:第一,北纬39度的那个獐子岛;第二,全球所有地方或者原产地达到要求认证的,达到獐子岛标准的海产品。

  考验未来獐子岛的,是如何将自己的平台扩展,将獐子岛标准与产业的规则和标准紧密结合起来,对产业的上下游企业起到一个约束与引领的作用。獐子岛将直接面向客户,对产品的安全与品质负责。而且,对于这样一个整合者,不仅仅对服务有要求,更多还要要求它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必须站在整个产业发展的高度,通过发展核心技术以及培育品牌,使得整个体系得到健康良性发展。

  獐子岛要完成的跨越,是从一个行业内的领跑者,变成一个生态链里的领导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独家策划:全国H7N9确诊地图(实时更新)
  • 体育中超-申花0-0杭州负分归零 AC米兰2-2
  • 娱乐疑似海天涉淫女星曝光 3天赚60万
  • 财经北京二套房贷款首付款比例提高至7成
  • 科技中移动原高层称微信所增成本远超收入
  • 博客柴静:叔侄被冤强奸始末 萌版彭丽媛(图)
  • 读书<养生堂>专家于康教授力作:你吃对了吗
  • 教育北上广毕业生买不起房没户口去留两难
  • 育儿孩子出生未过百日妈妈21楼坠下身亡
  • 张明:塞浦路斯危机如何收场
  • 王东京:指导价是多此一举
  • 吴木銮:香港如何公布疫情信息
  • 杨涛:如何避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
  • 洪平凡:中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挑战
  • 舒也: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沙上建楼
  • 叶檀:日元走上歧路
  • 陈序:日本央行能不能启动日本经济
  • 宋文洲:破产丧钟为谁鸣?
  • 金岩石:性感产业是城市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