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步入调整转型关键期

2013年04月07日 10:35  《中国商界》杂志 

  应晶

  专访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

  2012年,中国服装产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仅生产和运营的各项指标均呈现下滑态势,内销市场低速增长,消费也未有明显改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67.28亿件,同比增长6.20%,产量增速渐缓。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2610.92亿元,与2011年同比增长25.97%,增幅下降了15个百分点。

  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基本平稳,亏损面逐步缩窄;规模以下企业各项指标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且与规模以上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也成为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的一大因素。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服装行业进入了调整转型期,行业增速放缓,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压力。

  增速趋缓

  《中国商界》:2012年,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情况如何?

  谢青:去年服装行业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是出口方面,2012年服装业出口额1601.55亿美元,比前年增长同比增长4.53%,出口数量289.12亿件,同比下降1.07%。内销方面,201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9778亿元,同比增长18.0%,但比2011年同期下降6.2个百分点。

  《中国商界》:影响服装行业增长缓慢的因素有哪些?

  谢青:国内劳动力价格在上涨,人民币(汇率)也在小幅上涨,这造成了中国服装加工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2012年我们做过一个统计,订单价格在5美元以下的产品出口数量逐渐下降,一些过去在中国下单的贸易公司将注意力转向了更有吸引力的国家,这一现象近年来趋势很明显。比如缅甸的工人薪水每月只有40美元,孟加拉国70美元,是中国20年前的工资水平,因此订单流走趋势可能还要继续。而国内消费受去年经济形势的影响,包括百货在内的零售业销售都不乐观。劳动工资上涨令服装、鞋业、玩具等企业都遇到了很大困难,服装品牌的销售渠道也存在问题。

  《中国商界》:国际经济形势仍未见转机,这是否对我国服装出口方面的负影响加大?

  谢青:欧盟经济持续向下,日本经济面临衰退,美国经济虽有所向好,但财政压力隐现,同时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国际订单转移明显,导致2012年中国服装出口金额同比微增,出口数量连续下滑。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中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601.55亿美元,同比增长4.53%。(1532.16亿美元,18.43%)出口数量289.12亿件,同比下降1.07%。其中,针织服装出口870.49亿美元,同比增长8.58%,出口数量为208.02亿件,同比增长0.19%,梭织服装出口612.25亿美元,同比下降2.94%,出口数量为81.10亿件,同比下降4.16%。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2年,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传统市场的出口金额与数量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份额分别减少3.21和4.80个百分点。

  因此说,今年的出口稳增长压力较大。

  调整转型

  《中国商界》:面对这样的困难,您认为服装行业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当下?

  谢青:服装行业需要调整结构并提高竞争力,国内很多品牌在去年都做了不少创新以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一些优秀品牌在压力下销售依然增长了20%-30%。我们希望民族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因为从销售额来看国际市场上还是中国的零售品牌占主体地位,这源于较大额度的中低档消费。中国服装市场目前以中小品牌为主,高端奢侈品牌市场依旧是国外品牌主导。这一情况在商场里显而易见,不论是位置还是扣点,国际品牌都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同样是品牌走秀报道,国际品牌就可以长篇报道,而国内品牌却不允许,认为有广告宣传嫌疑。所以我要呼吁国内舆论、商业能够给予民族自主品牌公平的竞争环境。希望政府设立自主品牌产品研发专项基金,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自主品牌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往价值链的高端进军,组建新产品研发库,提升产品品质;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大对自主品牌在国际收购、并购中的保护力度,同时,出台有关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自主品牌收购、并购国际品牌。

  去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10000亿人民币,我们测算在20几万亿的国内商品零售总额中服装类销售总额应该有16000亿,再加上没有纳入测算的批发市场等我们应该在GDP总值中有30000亿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而服装上市公司在国内上市的只有50几家企业,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为民族自主品牌的上市提供便利条件。

  从生产经营、内销市场到对外出口,可以说,中国服装行业面临着严峻考验,行业发展已经进入调整转型的关键期。如何调整、怎么转型?实际上,强国建设就是要解决“增长质量”问题,要摆脱原有的数量增长,实现以价值为主的可持续增长。

  《中国商界》:从渠道角度来看,现在好多服装企业纷纷进军电子商务,这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谢青:2012年我国服装网购的市场规模为3188亿元,预计2013年我国服装网购规模将达到4500亿元左右。2012年11月11日,淘宝和天猫[微博]商城共实现销售额191亿元。在天猫商城销售前200名的店铺中,有106家是服装品牌,实现销售26.86亿元,占200家店铺销售总额的53.72%。除了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微博]、凡客诚品[微博]等电子商务平台发力服装电子商务,探路者、李宁、安踏、波司登、美特斯邦威、森马、以纯、七匹狼、等传统品牌服装企业也加速了电子商务的步伐,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传统品牌企业电商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服装电子商务在未来将会保持高速发展,不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会向精细化和精准化经营发展。

  从源头把控

  《中国商界》:质量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您认为目前服装行业的质量问题主要是哪些方面?

  谢青: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我国服装行业重视先进生产装备的改造升级,注重面、辅材料的开发应用,积极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使我国服装产品质量综合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受我国社会发展的城乡差异、地区不平衡和服装企业自身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在服装产品质量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历次有关部门公布的抽检结果来看,服装产品的质量问题表现出两个“集中”。一是问题高度集中,不外乎纤维成分及含量、各项色牢度、PH值等指标不合格。二是鉴于各类产品自身的特点,分别集中体现出不同的问题。如内衣产品的耐汗渍色牢度、羊毛羊绒服装产品的起毛起球问题、保暖内衣的纤维含量问题和羽绒服装的羽绒质量问题等等均相对明显。

  《中国商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谢青:纤维成分及含量不达标是历年来服装产品质量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各项色牢度、PH值不合格等常见质量问题,均为原辅材料的质量不合格所致。因此,建议企业不断优化供应链,选择好的供应商,不断提高供应链上的质量管理水平,做好原辅材料的质量管控,一定可以从源头上有效控制相关质量风险。

  《中国商界》:前一段时间微博上热议的“毒校服”事件您怎么看?

  谢青:有毒校服并不是衣服的整体面料都有毒,只是在衣服色条印染的部分有不合格的染料,并且这种染料需要在温度达到70度的时候才会芳香胺被分解出来,才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当然人体温度永远不会达到那么高。而且这种染料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使用。希望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不要过于夸大事实。

  通常相关部门抽检服装产品“不合格”,大多是面料的“不合格”,特别是理化指标不合格,可以说基本上是与面辅料质量有关。

  事实上,我国面辅料行业的标准是低于服装行业标准要求的,即便采用的标准数值相同,但服装是按件来检测,面料、辅料是按匹来检测,也就是说,服装对面辅料的要求是“密集型”合格,要求面辅料的任何位置都要合格,而面辅料则是“松散型”合格,一匹布抽出匹头、匹中、匹尾三个部位合格即为合格。而由于面料、辅料并非最终产品,比较缺乏政府部门、检测部门监督管理,监督检测的担子很大程度上落在了服装企业的肩上,一旦出现问题,板子也是打在服装企业身上,给服装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当然,服装消费安全、生态安全有关的指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舆论和消费者的关注,绿色和平的报告应该也会持续地发布下去,我们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尽可能地去做出积极努力。同时,随着全社会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积极应对,尽量减少类似事件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尽可能去降低它对品牌、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负面冲击。

  我代表中国服装协会呼吁在座的企业重视质量、关注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用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系统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来做好质量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满意的服装产品,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服装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伪库存危机

  《中国商界》:有媒体报道称“全国服装企业库存够国人穿三年”是否属实?

  谢青: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产成品存货2569.66亿元。而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计算,2011年,中国服装内销额达1.4万亿元,2012年预计将达1.7万亿元。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认为,目前部分媒体“全国服装企业库存够国人穿三年”的说法,缺乏对服装行业的正确认识。

  《中国商界》:网上有“海澜之家的库存累积达3亿多”的说法,请问库存问题是否阻碍了服装行业的发展?

  谢青:库存是服装作为季节性终端产品在经营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业特性。目前,随着国内市场消费疲软,一些服装品牌库存量有所增加的状况,并不对这些品牌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更不能以此认定,构成服装全行业的“库存危机”。

  首先应明确的是,存货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备销售的产成品,或为了出售仍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以及在生产过程、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任何行业企业都必须保持一定的库存,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服装是快消品,季节性强、变化快,对存货的需要程度相对更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服装行业库存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

  品牌服装企业是以自有品牌,通过自营、代理、特许加盟等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服装企业,其库存构成一般包括三种情况:1)产成品仓库内的备销、滞销及残次品存货,以及原料仓库中的备用原辅料和过剩原辅料存货;2)渠道内的存货,包括直营店存货和经销商存货。3)在途存货,即在物流环节的存货。

  这其中,滞销、残次品以及过剩原辅料等,才属于需要处理的不合理库存。可以看到,服装上市公司财报中“库存”所包涵的范畴明显更广,并非仅指一般人概念中的“积压和滞销产品”。也就是说,根据服装上市公司财报中存货数据来认定其全部为“积压和滞销产品”,是不符合服装行业特点的。

  海澜之家的经营模式为完成销售后再支付产品费用,何来库存一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独家策划:全国H7N9确诊地图(实时更新)
  • 体育中超-韩鹏绝杀鲁能2-1斩4连胜 视频
  • 娱乐三亚盛筵涉淫爆料人致歉:不在现场纯转发
  • 财经专家称老百姓钱存银行会缩水回报率太低
  • 科技计算机学会:运营商对微信涉嫌双重收费
  • 博客靖江拘律师案应公开细节 H7N9可怕吗?
  • 读书<养生堂>专家于康教授力作:你吃对了吗
  • 教育高中防男女交往:须5人在场地方明亮(图)
  • 育儿跟汤唯学习准妈妈的唯美穿衣法(组图)
  • 宋文洲:破产丧钟为谁鸣?
  • 金岩石:性感产业是城市灵魂
  • 赵伟:美国经济依然引领全球
  • 陈敬东:房产制度将会形成夫妻关系契约制
  • 张明:日本央行破釜沉舟能成功吗
  • 白明:从十个不仅与而且看博鳌
  • 张化桥:咱们为什么都爱发改委
  • 杨涛:利率市场化需要深层解读
  • 姚树洁:国家从地产获利过多
  • 李伟民:规避新国五条 假离婚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