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永强 意大利罗马报道
采访Gianni Tarei以前,虽然心里有所准备,但临场还是被他对“中国制造”的“偏见”所震惊。
Gianni是Benedetti公司CEO。这家位于意大利罗马郊区、历史超过100年的女装品牌连锁店,因为金融危机,2011年6月开始转型:此前,该公司向350家零售商每年批发销售约600万欧元产品;但随着欧债危机的发酵,意大利“三角债”盛行,“不知道批发模式何时能从渠道商处获得回款”;为了尽快获得直接现金流,在经过市场调查后,Benedetti停止了批发零售的既有商业模式,转而实施集设计、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垂直模式。目前,该公司已在罗马开出20家直营店。
Gianni预计,2012年,这20家店将为Benedetti带来约200万欧元销售额。但与其期待来自中国的资金入股、继续扩大公司开店规模不同,Gianni对中国制造的态度相当复杂。
该公司大约三分之一的产品直接采购自中国OEM厂商,三分之一的产品在中国国内工厂代工生产,还有三分之一在意大利制造的产品,也基本交由中国在意大利的代工厂生产——在意大利,因为中国代工厂的出现,意大利本土的中小生产作坊几乎倒闭殆尽,佛罗伦萨旁的普拉托(音译)甚至集聚了估计总数约10万名的中国人从事服装代工。
不难发现,无论如何,Benedetti离不开中国制造;Gianni也直言,希望公司能够从中国制造相关环节获益,降低采购成本。
但另一方面,会计师出身的Gianni又非常“讨厌”中国制造:除了价格低廉可能导致的质量有限外,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已经几乎拖垮了意大利本土的多数中小服装制造商。“这样下去,意大利人就业机会越来越少,老百姓越来越穷,他们买得起的中国产品也会越来越少。”Gianni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但毕竟,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主要来自于中国一线工人的“牺牲”——意大利工人每月的税后收入超过1000欧元,每周最多仅工作40小时;中国工人每月能拿到3000元人民币就已经很开心,他们常常会为了多赚点工资,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和身体健康。
但Gianni并不会因为中国工人的勤劳就改变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他不仅忽视意大利本国因“超前消费”和福利制度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反而认为,如果人民币不继续大幅升值,意大利甚至可以不惜举起大棒——针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无须进一步赘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类似于Gianni看法的欧美厂商绝非个案。这也正构成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的外部环境。
从国内环境来说,随着土地、人工、环保、汇率等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薄如刀刃的利润率不断被侵蚀;国外采购需求的下滑,进一步使得罗马火车站附近VITTORIO Emanuele街区聚居的七八百家中国贸易批发商感受到寒意。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国内贸易商要承租罗马火车站旁边的建筑,除了给房东租金外,还要给上一任房屋租赁方一笔补偿费用;而现在,三四家定位不同的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往往会合租同间办公室,以降低成本,甚至有的直接关店回到国内,”《欧华联合时报》执行社长方曼青说,“至少在服饰领域内,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转型难度相当大。”
当然,在意大利的中国制造中,服装领域之外,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是另一种模式。按照中联重科相关人士的看法,2008年下半年,中联重科借助购并曾经的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公司——CIFA,迅速提升了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储备,同时还获得了CIFA在全球的销售渠道,进而缩小了公司混凝土业务在国内与主要领先竞争对手的距离。
中国制造距离中国“智”造到底有多远?中国产品在奢侈品牌之都意大利到底竞争力几何?请关注《中国经营报》“中国制造:向世界出发”大型系列报道之欧洲站。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
|